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老街的青石板上己传来零星的脚步声。伊贝贝被窗外的蝉鸣声唤醒,推开窗便望见穆春正站在梧桐树下,仰头与几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交谈。阳光穿透枝叶,在他深灰色的工装裤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手中握着的图纸被晨风掀起一角,露出“老街刺绣博物馆”的字样。
“这么早就开工了?”伊贝贝匆匆下楼,发丝还带着晨起的凌乱。穆春转身递来一杯温豆浆,嘴角挂着惯有的温柔笑意:“施工队说今天要打地基,我得盯着点,别破坏了地下的老石板路。”他说话间,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几位老街坊搬着竹椅坐在博物馆旧址旁,像看大戏般围观施工。
正当两人准备去工地查看时,夏小棠骑着二八自行车疾驰而来,车筐里的文件袋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省非遗办的文件下来了!”她刹住车,兴奋得满脸通红,“老街刺绣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进入公示阶段,公示期一过就能正式挂牌!”
伊贝贝接过文件仔细翻阅,指尖抚过烫金的标题,眼眶微微发热。从最初挨家挨户收集老绣片,到整理出厚厚的申报材料,无数个熬夜的夜晚在眼前闪过。穆春轻轻揽住她的肩,对夏小棠说:“走,去工坊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三人赶到刺绣工坊时,绣娘们正围坐在长桌前绣制订单。听到消息的瞬间,银针落地的清脆声响戛然而止。李阿婆颤抖着摘下老花镜,浑浊的眼中泛起泪花:“我做了一辈子绣娘,总想着这手艺哪天要带进棺材,没想到还能等到这一天......”年轻绣娘阿瑶突然站起来,脸颊绯红:“我们是不是能去省里参加非遗展演了?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双面三异绣!”
工坊里顿时热闹起来,讨论声、欢笑声混着绣线摩擦的沙沙声。伊贝贝注意到角落的小林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便走过去询问。“伊姐,我在设计博物馆的数字展示方案。”小林推了推眼镜,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代码,“传统展陈肯定不够,我想做个全息投影,让参观者能‘触摸’到百年前的绣品。”
这个想法让伊贝贝眼前一亮。她立刻召集穆春和夏小棠,西人围在工坊的老茶桌前展开讨论。夏小棠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博物馆的参观心得:“我们可以设置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尝试基础针法。”穆春则在纸上画出草图:“把老街的建筑元素融入展馆设计,让参观者一进来就像走进绣品里。”
正当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时,门外传来汽车鸣笛声。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带着助理走进工坊,胸前的工牌写着“江南文旅集团”。“我是项目负责人陈立,这次来是想谈合作。”男人开门见山,“我们计划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希望把老街作为重点站点。”
这个提议让空气瞬间凝固。伊贝贝下意识看向穆春,却见他不动声色地将茶杯推向自己——这是他们约定好的“冷静暗号”。“陈先生的提议很有吸引力,但我们需要时间考虑。”伊贝贝微笑着回应,“老街的发展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还要兼顾文化保护。”
送走陈立后,老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绣庄老板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旅游开发能带来客源,另一派担心过度商业化会破坏老街的宁静。李阿婆拄着拐杖站出来,在绣坊门前的老槐树下召开“评理大会”:“当年鬼子来的时候,我们拼死护住绣谱;现在好日子来了,可不能为了钱丢了魂!”
伊贝贝连夜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工坊的油灯将众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砖墙上,忽明忽暗。夏小棠拿出调研数据:“根据估算,旅游开发能让老街收入增长300%,但游客承载量一旦超标,基础设施会超负荷。”穆春则调出建筑图纸:“博物馆的工期要延长,如果配合旅游开发,施工安全风险会增加。”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平衡点。”伊贝贝突然开口,从包里掏出一叠手绘稿,“我设想了一个‘绣花针计划’——限定每日游客数量,推出深度体验游。游客不仅能参观刺绣,还能参与从种桑养蚕到绣制成品的全过程。”她展开图纸,上面画着蚕房改造图、研学教室规划,“把商业化变成文化传播的桥梁。”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具体实施时,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首先是资金缺口,博物馆建设和旅游设施改造需要大量投入。伊贝贝咬咬牙,拿出自己穿越后攒下的所有积蓄,穆春则西处奔走,争取到了文化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
施工期间,伊贝贝几乎住在了工地上。有天深夜,暴雨倾盆而下,她担心新砌的砖墙被雨水泡坏,顶着雨衣就往工地跑。远远地,她看见穆春正和工人一起用防水布遮盖建材,雨水顺着他的发梢不断滴落。“你怎么来了?快回去!”穆春大喊着跑过来,却被伊贝贝抓住袖口:“我说过,要一起守护老街。”
雨幕中,两人相视一笑。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并肩作战的力量。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老街终于迎来了蜕变。省级非遗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倒映着青瓦飞檐,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开馆当日,陈立带着第一批旅游团抵达,当游客们戴上VR眼镜,“穿越”到百年前的绣坊,亲眼目睹绣娘如何用一根丝线勾勒出山水花鸟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
伊贝贝站在人群中,看着李阿婆正在教外国游客穿针引线,小林调试着全息投影设备,夏小棠带着学生为参观者讲解绣品背后的故事。穆春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薄荷糖——这是他们庆祝成功的老习惯。
“贝贝,你看。”穆春指向博物馆外的广场,那里正在举办“老街夜市”。绣娘们的摊位前围满了人,有的在挑选刺绣香囊,有的驻足观看现场刺绣表演。远处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游客的留言:“第一次知道刺绣这么有趣”“原来传统也可以这么酷”。
夜色渐深,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伊贝贝和穆春沿着护城河散步,水面倒映着两岸的灯火,宛如一条流动的彩河。“你说,未来的老街会是什么样?”伊贝贝轻声问。穆春揽住她的肩,目光坚定:“会有更多年轻人带着新想法来,也会有更多人记住老街的故事。但无论怎么变,这里永远是刺绣文化的根。”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绣线香。伊贝贝靠在穆春肩头,望着远处依然灯火通明的工坊。她知道,老街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将永远是这个故事的书写者。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经纬线上,他们用热爱与坚持,绣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