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电源插座一个个上冰柜,冰箱低沉的压缩机嗡鸣声稳定响起,代表着食物储存和大型制氧机等关键设施开始全力运转,内部温度迅速下降至设定值,冰霜重新凝结冷凝器表面迅速覆盖上一层均匀的白色寒霜。
温控装置发出轻微的启动声,强劲的暖风或冷风(根据需要)开始从通风口均匀吹出,迅速调节着空间内部的温度,使之恒定在最舒适的22摄氏度左右。气流卷动着长久沉积的细微尘埃,在明亮的光线下清晰可见地流动着。长期因温度波动带来的不适感一扫而空。
制氧机群,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空间深处,生系统改造而来的大型空气处理单元,其核心的电解水制氧模块和二氧化碳吸收循环系统,在获得充足电力供应的瞬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巨大的风扇叶轮高速旋转,发出持续而有力的风声,将空气疯狂吸入。
内部,强大的电流流经电解槽,水分子被高效分解,纯净的氧气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电解效率的提升使得水消耗显著降低,而氧气的产出速率则达到了设计峰值的120%。与此同时,高效的分子筛和化学吸附剂在满功率驱动下全力工作,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快速清除。仪器面板上,氧气浓度读数如同火箭般飙升!
从原本勉强维持在18%左右,一路突破21%(地球标准)、22%……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23.5%左右!空气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新、富氧,每一次深呼吸都带着一种清冽的活力感,这不仅仅是“能用”,而是效能提升了十几倍!
空间的空气循环系统也开足马力,彻底驱散了之前可能存在的任何沉闷和异味。电力甚至还有多余,周凡没有忘记安全。他利用变压、稳压和分流技术,建立了一套复杂的能源分配网络和备用线路。核心能源通过一个巨大的、他利用飞船材料紧急改造的超级变压器进行降压和稳定处理。这个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之大,远超之前那些柴油电机总和的几十倍!
为了确保核心系统万无一失,他甚至为制氧机群的关键控制器单独铺设了一条带有独立过载保护的“生命线”。同时,他还保留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由空间原有柴油电机和储能单元组成的应急电力系统,确保在主能源意外中断时,核心维生设备仍有足够时间安全关闭或切换到备用模式。这套应急系统并非被动等待,而是通过智能切换器与主网络保持“热待机”状态,能在毫秒级时间内无缝接管关键负载。
周凡深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任何依赖单一能源的行为都等同于赌博。尤其是在这关乎能否重返地球的关键旅程上,“冗余”二字,必须刻入骨髓。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或干扰,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缓冲,一个能撑起核心维生系统的‘最后防线’。”这个念头驱使着周凡,在核电池成功接入、空间站主电力系统终于稳定运行后,立刻投入了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
他仔细清点并检查了空间站仓库里尘封己久的储备:72V规格的石墨烯电池组,整整九箱!每箱都沉重异常,外壳是坚固的工程塑料,表面覆盖着细密的散热格栅,透过接口缝隙,隐约能看到内部深蓝色的电池单元。它们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是理想的快速响应储备。旁边还有60V规格的传统铅酸蓄电池,足有五箱,灰绿色的厚重外壳,顶部的注液孔盖密封完好,透着一种老派工业的可靠感。虽然笨重且效率略低,但胜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尤其适合作为深度储备和长时间、稳定的小功率输出源。这些,将是他“最后防线”的基石。
周凡首先用沉重的金属支架搭建起分层的电池架,确保每一层都能承受电池组的重量并留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支架底部还安装了防震胶垫,以吸收可能的冲击。接着,他如同对待精密仪器般,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石墨烯电池箱逐一搬上顶层支架。每箱电池在接入前,他都用万用表和内阻测试仪反复检测其健康状况,确保没有因长期存放导致的损坏或性能劣化。他尤其关注电池内部的单体一致性,这是大功率充放电安全的关键。他使用粗壮的铜质连接排,按照严格的并联-串联组合方式,将西箱72V石墨烯电池连接成一个庞大的高电压、大容量单元。
铅酸电池组则被安置在下层。周凡同样细致地检查了它们的电解液液位和电极状态(确保没有硫酸盐化),然后同样使用厚重的、带有良好柔韧性和耐酸性的连接电缆将它们五箱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稳定大容量储备池。最关键的一步,是将这两套特性迥异的电池组安全、高效地整合进空间站的能源网络。
他设计了一套智能切换策略:优先使用石墨烯电池组响应瞬态高功率需求(如维生系统启动峰值),而铅酸电池则作为“压舱石”,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保障,并在石墨烯需要深度充电时无缝补位。这庞大的蓄电池组,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能源蓄水池,静静地躺在核电池和主发电机之下。它将贪婪地吸收主发电机和核电池在低负载或发电高峰时产生的每一分“多余”电能,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周凡并未忘记那台轰鸣的柴油发电机组。他仔细检查了它的油路、空气滤清器和启动电瓶,确保其随时可以一键启动。这台老伙计虽然效率不高,噪音也大,但作为最底层、最原始的保障,它的价值在于其燃料(柴油)与空间站其他能源体系(电力)的物理隔离性,使其几乎不受电磁脉冲或复杂电路故障的影响。
一旦最坏情况发生,它将优先启动并保证生命维持系统,尤其是空气循环与制氧设备的电力供应,为其他系统的修复争取最宝贵的时间。当最后一根数据线接入BMS(电池管理系统),监控屏幕上显示出阵列庞大的总容量和健康的初始状态时,那跳动的数字仿佛构筑起一道无形的能量屏障。
周凡才感到一丝久违的踏实。核电池是心脏,主发电机是肌肉,而这庞大的储能阵列,则是不屈的意志和冷静的备份计划所凝聚成的坚实骨骼与后备血液。黑空间中能源的维度上,终于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环环相扣的生命保障堡垒。能源系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