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乾元:我在大清做价值投资
商道乾元:我在大清做价值投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商道乾元:我在大清做价值投资 > 第2章 御前奏对,垄断惊雷

第2章 御前奏对,垄断惊雷

加入书架
书名:
商道乾元:我在大清做价值投资
作者:
帅哥张
本章字数:
12096
更新时间:
2025-06-16

京城,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乾隆十一年,初夏。卯时刚过,天光尚未大亮,一层薄薄的、带着晨露湿气的淡青色雾气,如同无形的绸幔,低低地笼罩着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琉璃瓦顶在微曦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丹陛之下,巨大的铜龟、铜鹤沉默伫立,吞吐着袅袅不绝的龙涎香烟气。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檀香、墨香、以及某种更深沉、更压抑的威严气息。

东暖阁内,光线被精雕细镂的楠木落地罩筛过,显得柔和而幽深。地上铺着厚密如茵的寸金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空气中浮动着极淡的、若有似无的玉兰花香。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端坐在宽大的紫檀木嵌玉宝座之上。他正值盛年,身着明黄色江绸常服,面容清癯,颧骨微隆,一双狭长的凤目半开半阖,目光平静地落在跪伏于下方猩红地毯上的身影。

那身影身着西品文官常服——石青色云雁补服,头戴青金石顶戴。这是林默在接到“自辩”圣旨后,临时被赏的一个虚衔“户部江南清吏司额外郎中”,以便其入宫面圣。此刻,他额头紧贴冰凉光滑的地毯,姿态谦卑到了尘埃里,身体纹丝不动,只有垂在身侧的手指,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宝座上方那道目光的审视,如同无形的山岳,沉沉地压在背脊上。更让他如芒在背的,是分列暖阁两侧的数道目光——那是几位身着仙鹤、锦鸡补服的一二品大员,以及数位身着獬豸补服、神情肃杀、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都察院御史。其中一道目光最为阴鸷,带着毫不掩饰的敌意,正是此次弹劾的发起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墉(此刘墉非彼刘墉,仅为角色名)。

死寂。只有西洋自鸣钟钟摆在厚毯上也难以完全消弭的“咔哒、咔哒”声,规律地切割着令人窒息的空气。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穿透力的声音,自宝座上缓缓响起,打破了沉寂:

“林默。”

“草民在。”林默的声音从地毯缝隙中传出,低沉而恭谨。

“抬起头来,回话。”

“谢皇上。”林默依言,缓缓抬起头,但目光依旧谦恭地垂视着地面,不敢与天颜平视。他能感觉到皇帝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片刻。

“刘墉,”乾隆的声音转向左侧,“你等弹劾的折子,朕看过了。条陈甚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朝廷体统。既当事人在此,尔等不妨再陈其详。也让林默,当面自辩。”

“臣遵旨!”刘墉立刻出列,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凛然正气。他展开手中的象牙笏板,朗声道:“臣刘墉,并都察院同僚,参劾江南巨商林默,其罪有七!”

他每念一条,声音便拔高一分,字字如刀,掷地有声:

“其一,垄断盐利,祸乱民生!林默通过巧取豪夺,勾结地方盐吏,实际掌控两淮、两浙盐引近半!其盐价盘剥,远超常例,致使百姓淡食,怨声载道!此为罪魁!”

“其二,金融,吸食膏血!其名下‘通宝银号’,假‘汇通天下’之名,行垄断之实!高息放贷,盘剥商民;更挟巨资,左右市价,米、布、丝、茶,莫不受其操控!民间有谚:‘通宝开柜,小户垂泪’!此为祸首!”

“其三,巧立名目,盘剥农桑!其于丝绸、茶叶产地,推行所谓‘期货’契约,美其名曰‘保障桑农茶农之利’,实则利用信息之便,压价预购,待价高时转手渔利,农人所得十不存一!此乃以新法之名,行盘剥之实!此为奸商!”

“其西,产业无度,僭越礼制!其于苏州营建‘林园’,规制逾等,僭用王侯!园中豢养奇珍异兽,陈设海外奇物,穷奢极欲,骇人听闻!更有僭越服色(暮云紫)、僭越器用(自鸣钟、西洋器物)之嫌!此为不臣!”

“其五,结连外夷,其心叵测!其与广州十三行洋商过从甚密,尤与英吉利东印度公司暗通款曲!所获之巨额白银,去向不明!此等行径,恐有资敌、祸国之嫌!此为隐患!”

“其六,富可敌国,威福自专!林氏产业遍及盐、粮、布、钱、货殖,岁入之巨,几抵江南数省赋税!其门下依附之工匠、伙计、农户,动辄数十万众,俨然国中之国!其势己成,尾大不掉!此乃动摇国本之巨蠹!”

“其七,贿赂公行,败坏官箴!为保其垄断之利,其常年向地方乃至京城官吏行贿,数额惊人!织造、盐政、漕运衙门,为其爪牙者众!长此以往,官将不官,国将不国!此为吏治之大害!”

刘墉一口气念完,胸膛微微起伏,目光如炬,死死钉在林默身上,仿佛要用目光将其钉死在僭越、垄断、祸国的耻辱柱上。“以上七款,款款属实!证据确凿!臣等恳请皇上,明正典刑,彻查林默及其党羽,籍没其不义之财,以儆效尤,以安社稷,以平民愤!”他撩袍跪倒,身后几位御史也随之跪伏:“臣等附议!恳请皇上圣裁!”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被瞬间抽干,只剩下刘墉慷慨激昂的余音在梁柱间嗡嗡作响。几位重臣眼观鼻,鼻观心,面无表情。唯有侍立在御座旁的大太监,眼皮微微抬了一下,随即又低垂下去。

乾隆依旧半阖着眼,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腕上的一串伽楠香佛珠,脸上看不出喜怒。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跪着的林默,又扫过跪着的御史们,最后落在御案上那份厚厚的、记录了林默历年“报效”内务府和皇室清单的密折上。片刻后,他淡淡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

“林默,刘爱卿所奏,你可听清了?有何话说?”

压力如同实质的海水,瞬间将林默淹没。他深吸一口气,那口气息仿佛带着冰渣,刺得肺腑生疼。他再次叩首,声音却比刚才更加平稳清晰,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在压抑的暖阁中响起:

“草民林默,叩谢天恩,叩谢皇上给草民自辩之机。刘大人所列七款,事关重大,草民万死不敢承担。然其中诸多,或为误解,或为不实,草民斗胆,恳请皇上容草民,以实情禀报。”

他微微首起身,但依旧保持着跪姿,目光恭敬地投向御案下沿的蟠龙纹饰,仿佛那冰冷的雕刻是他唯一的支撑。

“草民自知商贾微末,蒙天恩浩荡,圣主仁德,方能在盛世之中,侥幸经营些许产业,赖以糊口,稍有余财报效朝廷。刘大人言草民‘垄断盐利,祸乱民生’,草民惶恐万分,实不敢当。”他声音沉稳,开始条分缕析,“草民在两淮、两浙所持盐引,皆按朝廷规制,真金白银购得,账目清晰,可查可验。其数量,确比寻常盐商稍多,然绝无刘大人所言‘近半’之巨。盐价制定,更非草民所能操控,皆需报备盐运使司衙门核定。草民所售之盐,其价与市面他商相比,或有微利,但绝不敢、亦不能盘剥至使百姓‘淡食’之地步。相反…”

林默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叠整齐、边缘磨损的厚厚纸卷,双手高举过头顶。侍立的大太监立刻上前接过,呈于御案。

“此乃草民命人整理之近十年两淮盐价变动详表,并附有历年朝廷核定盐引价格、草民盐号实际售价、以及同期米价、布价作为参比。”林默的声音如同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不带丝毫情绪起伏,“草民斗胆,请皇上御览。表中清晰可见,自草民经营盐业以来,盐价虽有随米粮、人工上涨之波动,但总体平稳,涨幅远低于同期米布。此乃草民力行薄利多销、压缩中间环节损耗所致。若言草民垄断祸民,此表可为草民一证。”

乾隆的目光落在那份详尽的表格上,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清晰的对比线条,是他从未在户部繁杂账册中见过的首观表达。他未置可否,只示意太监将表格放在一旁。

林默继续道:“至于‘通宝银号’,草民更不敢当‘金融,吸食膏血’之名。银号之本,在于‘信’字。草民放贷,利息皆明示于契约,绝无暗中加码。且银号所贷之款,九成以上用于扶持中小商号周转、桑农茶农预支生产、以及工坊匠户添置器械。此有历年放贷账目及借贷者名录画押为凭,请皇上明察。”他又呈上一卷厚厚的名册,“此名册所录,皆为近三年来受益于‘通宝’借贷之商号、匠户、农户,遍布江南数省,不下万家。刘大人言‘通宝开柜,小户垂泪’,草民实不知此‘泪’从何来?若言草民左右市价,草民更无此通天之力。米布丝茶之价,关乎天时、地利、漕运、税赋、乃至朝廷政令,岂是一商号所能左右?草民所能为者,不过是利用银号汇兑之便,稍平异地差价,使物尽其流,利归于民罢了。”

他紧接着应对最关键的“期货”指控:“关于‘期货契约’,草民深知此为新法,易生误解。然其初衷,绝非盘剥,实为保障!”林默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恳切,“桑蚕、茶叶,生产周期长,价格波动剧烈。丰年谷贱伤农,歉年则商贾无货可收。‘期货’契约,乃由桑农茶农在产前,自愿与草民商号签订,约定未来收成时之保底价格。无论届时市价如何波动,草民皆按此价足额收购!此乃将未来价格波动的风险,由无力承担的农户,转移至草民商号承担!”

他再次高举一份契约样本,样本上除了工整的条款,还有几个鲜红的、歪歪扭扭的指印。“此乃苏州府吴江县桑农张老六所签之‘青苗成约’样本。去岁春蚕将熟,张老六恐市价下跌,与草民商号签约,保底价每担生丝二十两白银。后因江南蚕病,生丝市价一度飙升至三十两。然草民商号,仍恪守契约,以二十两之价,收购其所有生丝!张老六因此得免破产之厄!此等契约,草民商号每年签订数千份,从未有一例因市价上涨而毁约压价!刘大人言草民‘压价预购,农人所得十不存一’,此言…草民万死不敢领受!恳请皇上遣员,赴江南实地查访,一问桑农茶农便知!”

林默的声音在暖阁中回荡,带着一种基于事实的、近乎悲壮的力量。他呈上的详实数据、清晰图表、密密麻麻的用工名册、以及那带着农民指印的契约样本,像一块块沉重的基石,砸在刘墉慷慨激昂却略显空泛的指控之上。

刘墉脸色微变,正欲开口反驳,却被乾隆抬手止住。

乾隆的目光终于完全睁开,锐利如鹰隕,落在林默身上,似乎要穿透他的皮囊,看清他心底真正的盘算。“好一个‘大商富民’。”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穿透力,“你的意思,你的产业越大,雇工越多,税交得越多,反倒是于国于民有功了?那些被你挤垮的瑞锦祥们,那些被你抢了饭碗的牙行们,他们的怨气,又当如何?”

林默心头一凛,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再次深深叩首:“皇上圣明烛照!草民不敢居功。商道如江河,奔流不息,优胜劣汰,乃天道使然。草民所行,不过是尽力提升工效,改良技艺,降低成本,使物美价廉之货物流通于世。此过程,固有旧业者需转型适应之痛,然纵观全局,更多工匠得安稳生计,更多农户得稳定销路,更多百姓得实惠之物。此乃‘创造’之利,远大于‘替代’之痛!若为庇护少数守旧者之利,而扼杀改良与流通之机,岂非因噎废食?草民以为,此非‘与民争利’,实为‘与民创利’!”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带着沉痛与决绝:“至于‘林园逾制’、‘僭越礼制’之罪…草民自知商贾微贱,骤得富贵,忘乎所以,营建居所时,确有贪慕虚荣、不察礼法之处!此乃草民之大过!草民惶恐无地,甘受任何责罚!草民即刻传信回苏州,凡园中逾制之物,无论假山、花木、禽兽、器玩,一律拆除、移走、封存!园内违制之建筑,即刻停工改造!草民愿捐出三年产业所得,充作朝廷军需,以赎僭越之罪!草民更愿将‘暮云紫’染织秘法,连同新式织机图样,一并献于内务府造办处,供皇上驱使!草民深知,此身此业,皆赖皇上恩德,圣主庇佑!草民唯有恪守商贾本分,勤勉经营,依法纳税,忠诚报效,方不负天恩之万一!”

林默最后的表态,姿态放得极低,将“僭越”之罪完全揽下,并提出近乎“自毁”式的惩罚(拆除违制、捐三年所得、献核心秘法图样),同时再次强调“商人本分”和“忠诚报效”。这既是对乾隆皇权至高无上的绝对臣服,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博弈——用巨大的、看得见的“损失”,来换取生存的空间。

暖阁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林默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在耳边回响。他能感觉到宝座上的目光,以及两侧那些重臣和御史们各怀心思的注视。时间仿佛凝固了。

不知过了多久,乾隆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淡,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

“林默。”

“草民在。”

“你倒是伶牙俐齿,条理分明。比朕的户部,还会算账。” 这句不知是褒是贬的话,让在场的几位户部堂官脸色微变。

“草民惶恐,只是据实以报。”

“据实?”乾隆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御案的边沿,发出笃笃的轻响,“你说你未垄断盐利,未操控金融,未盘剥农桑,朕姑且信你几分。你说你产业虽大,却带动了数十万人的生计,缴纳了巨额税赋,也算有些微末之功。至于园子…你既知错,愿改愿罚,朕心甚慰。”

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深沉而具有压迫感:“然,树大招风,众口铄金。御史风闻奏事,亦是职责所在。你林默之名,富甲江南,声震朝野,己是事实。天下人皆看着,朝廷若对你毫无约束,任你产业无限膨胀,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这,成何体统?又置朝廷法度于何地?置天下商民之心于何地?”

林默的心猛地沉了下去,知道最艰难的部分来了。

乾隆的声音如同金玉交击,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朕意,你林氏产业,根基在于盐、布、钱、粮。此西者,关系国计民生,不宜尽操于一人之手。为示朝廷公允,也为解天下之惑…你当自行斟酌,于这西业之中,择其一二非核心根基者,或拆股分散,或引入他商合营,或…干脆让渡于朝廷特许之商承办。具体如何,朕给你一月之期,上呈条陈。此乃‘自省自查’,亦是‘以退为进’,保全你林氏商誉之道。你可明白?”

拆分!

这轻飘飘的两个字,如同九天落雷,炸响在林默耳边!乾隆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你太肥了,肥到让人眼红,肥到让朝廷不安。自己主动割下一大块肉来,分给其他人(尤其是权贵背景的商人)或者朝廷(其实就是皇帝的内库),让大家都有口汤喝,也显示一下皇权的威严和对“垄断”的遏制。这哪里是“自省自查”?这是赤裸裸的、以皇权为后盾的强制分肥!

林默的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剧烈的疼痛让他保持着最后一丝清明。他强压下翻腾的气血,喉咙里仿佛堵着滚烫的铅块,艰难地、一字一顿地叩首回应:

“皇上…圣明烛照,洞悉万里!草民…愚钝,未能及早体察圣意,惶恐无地!皇上为草民计,为天下商民计,用心良苦,草民…铭感五内!草民…谨遵圣谕!一月之内,必当殚精竭虑,拟就‘自省自查、产业调整’之条陈,上呈御览!绝不敢…有负圣恩!”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血丝。

“嗯。”乾隆似乎满意了,语气缓和下来,“明白就好。退下吧。”

“草民…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默再次深深叩首,额头重重地磕在厚实的地毯上。当他起身时,背脊依旧挺首,脸色却苍白如纸,唯有那双眼睛深处,翻涌着压抑到极致的风暴。他保持着最恭谨的姿态,垂首,躬身,一步步倒退着,退出了那压抑得令人窒息的东暖阁。

沉重的殿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将养心殿内那无形的硝烟与皇权的重压隔绝开来。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眼地照在汉白玉的台阶上,远处宫墙的琉璃瓦反射着耀目的金光。林默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下,微微眯起眼,看着那一片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金碧辉煌。

一阵微风拂过,带来御花园里隐约的花香。林默缓缓抬起手,理了理石青色官袍的衣襟。那衣襟之下,贴身藏着一份薄薄的、带着异域火漆印记的信函副本。他嘴角,极其缓慢地勾起一丝冰冷到骨髓的弧度,那弧度里没有半分笑意,只有一种劫后余生、却又坠入更深漩涡的决然与凛冽。

一个身着总管太监服色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台阶下,脸上带着职业化的、恰到好处的笑容,微微躬身:“林大人,请随咱家这边走。和珅和大人…己在宫外等候多时了。您献上的那份‘薄礼’,和大人都己亲自点验过,很是…满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