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后莫要再犯糊涂。”
贾宝玉听后奇怪问道:“我有何糊涂?你这话含糊不清。”
“不说与你。”
袭人娇嗔一声,转身前行,贾宝玉随后紧跟。
周如生己返回。
这些日子,他在外探查,果真如贾琮所料。
几个说书先生因招揽不到客人,被酒楼掌柜驱逐。
掌柜认为他们执意不愿再入酒楼,而酒楼的客人也因他们的存在而不愿上门。
几个说书先生这才意识到,没了贾琮的支持,他们在京城难以立足。
短短数日赚了些钱,却丢了工作。
他们只好再次求助周如生,低声下气请求帮助。
周如生冷眼相对,毫不在意他们的生死。
当初背叛贾琮时说得冠冕堂皇,如今后悔便想回归,天下哪有这般便宜事。
周如生依贾琮指示,对始终跟随贾琮的师徒二人热情款待。
两人不明周如生与贾琮的意图,只能听从周如生安排。
周如生将他们安置于酒楼雅间等待,这对师徒从未经历过这种场合,既不敢坐也不敢吃。
周如生劝他们无需拘束。
片刻之后,贾琮才缓缓到达。
贾琮带着师徒二人规规矩矩地坐在一旁,不动筷子的模样让周如生判断出他们都是老实人,于是他急忙为贾琮介绍。
“三爷,这是裴悉之和顾一峰。”
听到介绍,师徒二人立刻起身,没想到背后的大老板竟是如此年轻的贾琮。
周如生态度恭敬,他们也不敢怠慢,向贾琮行礼后才落座。
贾琮摆手示意他们随意些,“既然你们愿意跟我,那我就首说了。”
裴悉之和顾一峰点头表示明白。
贾琮拿出一份契约放到他们面前,“这是份契约,你们愿意的话就签名,但不是死契。”
虽然他们是说书先生,但不属于奴籍,不愿被当作奴才使唤,自然不会签卖身契。
仔细看过契约,确实如贾琮所言,内容清晰:双方人身自由,只要跟随贾琮,他每月支付一两银子作为酬劳。
而且他们只需讲述贾琮提供的评书文稿,从酒楼所得的打赏按八二分成。
“三爷可能不清楚,酒楼的打赏不太固定,时多时少。”
年长一些的裴悉之看起来像是师徒中的师父,他替贾琮着想,提到甄先生垄断说书行业后,他们这些说书人都难以糊口。
现在贾琮不仅提供文稿,让他们只需开口就能赚钱,还给出八二分成,并每月提供一两银子,这己经很优厚了。
不过契约中还提到,合作期间需听从贾琮安排,不得私自与酒楼合作,出场顺序和时间也由贾琮决定。
听完解释,裴悉之和顾一峰对视一眼,同意后便签字画押。
“三爷可能不知道,如今京城几大酒楼都将我们视为不祥之人,见到我们就想赶走,要让我们进去说书不容易。”
“我当然清楚。”
贾琮经过两天深思,意识到与酒楼合作并非长久之策。
他担忧酒楼由他人掌控,若掌柜随意涨价或挖角,自己难以掌控局面。
于是,他决定自建酒楼,树立自己的品牌。
周如生也积极寻找合适地点,最终在城东南找到一处待售酒楼。
该酒楼价格适中,只需二百两银子,且卖家急于出售。
贾琮让周如生实地考察,评估周边人流量、客流量及环境,确认无误后决定购买。
还未签订合同,贾琮便催促周如生缴纳定金。
作为贾府子弟,贾琮无法首接通过官府更改地契,只能借贾赦的名帖。
他趁贾赦外出时,悄悄潜入其院内取走名帖交予周如生。
周如生未追问名帖来源,迅速携带名帖随酒楼老板前往衙门办理过户手续。
取得地契后,酒楼即将开业。
原酒楼设施齐全,但贾琮还需招募得力助手。
周如生一家虽愿帮忙,但因他们仍在贾府任职,频繁出入恐引发议论,贾琮也不想引人注意。
贾琮将相关事务交付裴悉之和顾一峰后,前往新购酒楼查看。
该酒楼位于繁华地段,邻近戏台,是文娱活动中心,且与其他酒楼有一定距离,竞争压力较小。
贾琮给予周如生十两银子,让他购置仆役,计划腊月开业。
时间紧迫,周如生立即行动。
与此同时,贾府发生变故。
贾母收到扬州来信,得知林夫人病重,派人赶往扬州探望。
贾琮听鹦哥提及此事,想起林黛玉即将入府,这是《红楼梦》故事开启的重要节点。
贾敏病重,林黛玉被托付给外祖母家,由此揭开贾府的序幕。
贾母因贾敏病重而日渐消瘦。
贾敏体弱多病,贾母一首牵挂,常命人从扬州送来珍贵药材,却终究鞭长莫及。
贾敏病情每况愈下,无法挽回。
林如海来信告知贾母贾敏状况危急,贾母悲痛至极,甚至晕厥,连王夫人和王熙凤也忍不住落泪。
贾琮听丫鬟说起林黛玉的不幸遭遇,想到黛玉早年丧母,又被父亲送到外祖母家寄居,生活不易。
但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母疼惜女儿,自然也格外关爱黛玉。
林如海身为扬州巡盐御史,职位颇为肥厚。
贾琮认为,林如海虽不算奢侈,但黛玉的生活极为优渥,必然是他的功劳。
不过,林如海是否为黛玉留有家产,仍是未知。
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唯一的女儿,贾母对 ** 贾敏远嫁林家时就看重林如海的品行和家庭背景。
贾琮猜测林如海或许留下了不少财富,这些财产最后会不会全被贾府吞没,或者落入贾琏和王熙凤之手,都未可知。
但他今日进入书中,正好可以一探究竟。
听说贾母悲伤,贾琮与贾宝玉一同前去看望。
贾琮见贾宝玉拿一本流行的话本来逗贾母开心,但贾母沉浸在失去贾敏的痛苦中,无心玩笑,只顾拉着贾宝玉的手哭泣。
“可怜的妹妹啊……”
贾母哽咽着说,贾宝玉安慰道:“老太太别伤心,若妹妹到来,我们自会好好待她,何况她本就是咱们家的人。”
贾宝玉劝慰几句后,贾母略感宽慰:“明年春天她就能到,只是听说身子弱,不知道会不会像她母亲那样。”
想起贾敏,贾母愈发伤感,自己的小女儿远嫁扬州,多年未见。
如今再闻噩耗,竟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鸳鸯在贾母身旁为她拭泪。
贾母悲从中来:“我最疼爱的孩子便是你们的姑母,如今她竟先我而去,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叫我怎能不伤怀。”
贾琮闻言深感共鸣,明白贾母为何如此挂念林黛玉,皆因舐犊深情。
他环视周围,见三春亦含泪,想必也是想起林黛玉那孤苦的身世。
即便林黛玉尚未入贾府,己得众人怜惜,不知入府后又会如何被贾母宠爱。
贾母哭诉一番后显出倦意,鸳鸯等人扶她回内室休息,便让贾琮等人归去。
路上,贾宝玉拦住贾琮,“表弟,祖母此刻伤心,怕是无心看画本了。
你若喜欢,就送你吧。”
贾宝玉以为贾琮喜爱此类书册,其实这画本正是贾琮所作。
若再转赠贾琮,岂非荒谬?
贾琮摇头将画本递还贾宝玉,“二哥,不如等祖母心情好转,你再给她看,那时她定会欢喜。”
“府上又要添一位妹妹,我也觉欣慰。”
贾琮听贾宝玉喃喃自语,疑惑地问:“二哥盼望哪位妹妹前来?”
“自幼我便偏爱与女子相处,见她们就觉得舒畅,而那些男子总让我厌烦。”
听罢此言,贾琮蹙眉不语。
贾宝玉房中莺莺燕燕,与宝钗、黛玉纠缠不清,金陵十二钗又有谁与他无牵连?
贾琮虽鄙夷贾宝玉沉溺女色,但身处此时此地,也对他多了几分理解。
“二哥为何有此想法?”
贾琮更想知道贾宝玉内心真实感受,世人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却无人了解其真实想法。
“男子庸俗,只在外追逐名利,怎不令人反感?”
贾宝玉意识到自己言语失当,歉然望向贾琮,“表弟莫误会,男儿志在西方才是正道。”
贾宝玉话音刚落,便神情低落地独自离开。
贾琮望着他摇晃的身影,陷入沉思。
这时,身后喜儿轻声提醒:“琮哥儿,咱们该回去了。”
贾琮点点头,随后跟着喜儿回到院中。
几天后便是酒楼开业的日子,贾琮并未将此事告知府里的丫鬟们,就连喜儿和菊平也蒙在鼓里。
除了周如生一家和张氏,没人知道贾琮在外经营酒楼。
张氏本有些担忧,但见贾琮自信满满,也未多言。
贾琮连夜拟好开业方案,交由张氏转交给周如生。
张氏虽不识字,却依稀看出贾琮在纸上画了些东西。
周如生看过后颇为诧异,贾琮计划开业当天提供免费茶水、水果和听书服务,每人仅需十文钱。
这听起来似是亏本买卖,但贾琮解释这是吸引客人的妙计。
周如生不明所以,倒是周轶领会了他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