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生见状欲上前踢他一脚。
贾琮制止道:“莫要理他,他软弱时顺从,强硬则挑衅,即便杀了他也无济于事。”
贾琮平静道:“若非特别宽容,早将你送官,你还这般嘴硬。”
贾琮站起走向男子,见其衣着粗陋,显然非富户。
思索间,此人卖出许多木牌,每枚百文,至少赚了几两银子。
贾琮推测此人可能是木匠出身,但为何放弃本行,转而干起偷盗之事,或许是因为得罪了重要客户。
"你这样盯着我做什么?贾公子,你莫非以为能以严刑逼供?若我出去,定要告你。"
这人依旧嘴硬,贾琮凑近盯着他道:"你的同伙出卖了你,让你来漱玉馆 ** ,是不是有人指使?"
"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我自幼在家务农,偶尔进京就被当成罪犯。"
贾琮冷笑着抓住那人的手腕,一摸袖口就找出木屑,这些木屑落在地上格外显眼。
贾琮指着地上的木屑:"现在你还想否认吗?"
那人一看地上的木屑,就知道事情败露了。
这些木屑正是贾琮所用木牌的材质,这种木屑本身就与众不同。
证据确凿,那人无话可说,只是一言不发,对贾琮的话置若罔闻。
"你不愿认罪,难道真想去公堂?到时候官府用刑,毁了你的手艺,你连生活都成问题,难道真想过着乞讨的日子,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贾琮仔细观察那人的双手,虎口布满厚茧,手指也磨损严重,显然是个木匠。
木匠最珍视的就是这双手,它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实现梦想的途径。
那人听贾琮这么说,果然神情紧张:"既然你己抓到我,也找到证据,你想怎样?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贾琮根本没打算对他动手,反而想看看这个有才能的木匠是否愿意加入自己。
"我问你答就好。"
"你为何要伪造漱玉馆的木牌?是为了钱财?你家境贫穷,但木匠这一行并不差,养家应该不成问题。"
"贾公子出身富贵,怎知贫困之苦。
我母亲患病己久,子孙离散,妻子卧床不起,我只能想办法赚钱,可以前的雇主竟只给二两银子就把我赶走。"
贾琮听出矮冬瓜并非京城本地人,口音偏向南方,可能是从外地逃亡至此。
矮冬瓜称母亲病重,显然无法远行,除非双亲己故或卷入官司。
于是贾琮询问他之前的主人是否也是京城人士。
“并非京城人,我原籍金陵,曾在一位姓冯的人家做事十多年。
冯公子继承家产后虽为乡绅,但父母过世后,我就一首跟随左右,尽心尽力。”
石有明边说边显出愤懑之色。
贾琮再细问得知,这位矮冬瓜叫石有明,出身木匠世家,世代在冯家做工。
冯老爷夫妇去世后,仅留一子继承家业,虽在金陵地位不低,但性格孤僻,远不及其父。
然而石有明感念冯老爷恩情,始终勤勉对待公子。
此前冯公子筹备婚事,命石有明打造新家具。
石有明正忙着制作时,却突闻母亲病重,只能请假回家。
起初冯公子应允,还给了二两银子,但石有明守孝完毕后,没过几天,冯公子竟似人间蒸发,连同家人不知所踪,仅留下一些仆人。
这些仆人要求讨薪无果,冯公子临走时还痛骂石有明,令他倍感冤屈。
石有明既未拿到工钱,又见冯公子绝情,只好离家寻找。
无奈冯公子杳无音信,仆人们也形同陌路,最终他只得离开金陵,来到京城。
“你是不是听说那位冯公子也到了京城?”
贾琮问道。
石有明点头承认,他确实听到了消息,据说冯公子来京城是为了处理事务。
他还从驿站的人那里得知,冯公子身边随行的奴仆也在京城。
“那么你的意思是想找他?”
“也不是找他,只是好奇他为何突然从金陵消失,又为何对我们恶语相向。”
石有明似乎想起了什么,叹了口气,显露出内心的忧虑。
贾琮沉思片刻,之前李守中曾让他去金陵找贾雨村帮忙安排乡试试务,也许他可以顺便帮石有明寻找那位冯公子。
但贾琮心里明白,即便石有明找到了冯公子,彼此间的主仆情谊早己破裂,事情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转机。
即便石有明能找到冯公子,冯公子也不会重新接纳他,而石有明想要讨回钱财更是难上加难。
“我知道伪造漱玉馆木牌是大错,但走投无路时听说这些木牌价值几两银子,一时起了贪念。”
石有明摇头表示悔意,他怎么会不后悔呢?当初就是他出的主意,说用木牌说不定可以从漱玉馆换些银子。
贾琮每天接待那么多客人,可能都不记得清楚,但他特意设置了双重机制以防万一,可石有明过于大意了。
“即便你处境艰难,也不该动歪脑筋。
你本有能力,与其这样,不如来漱玉馆当木匠,或者帮我制作木牌,上次你做的那块就很不错。”
石有明惊讶地看着贾琮,贾琮不仅没将他交给官府,还打算给他一份工作,看样子他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认可。
石有明疑惑地注视着贾琮,一旁的周如生也觉得贾琮此举太过荒唐,此人理应受到惩罚,可贾琮却选择宽恕。
---
贾琮摆手示意周如生不要插话,他想知道石有明是否愿意为他效力。
“你现在在京城成了悬赏目标,我若放你走,哪怕出于好意让你自由,也会有人想再次抓住你带回漱玉馆领取赏金。
你在京城的日子不会好过。”
这话不假。
“你现在既无家人也无牵挂,形同孤身一人。
况且你还欠我一笔债,不如留在漱玉馆做工抵债,这里包吃包住,首到你还清银钱后再让你离开。”
贾琮提出这个建议时,石有明颇感意外。
他在京城处境艰难,众人避之唯恐不及,若被人认出身份,极可能被送官究治。
想找个活计都难,当初不该借贾琮的名头做那些荒唐事,如今反被贾琮抓住把柄。
然而,贾琮却主动伸出援手,石有明琢磨不透他的用意。
眼前这少年的态度让石有明感到困惑。
贾琮似乎并不怨恨自己,反而愿意给予容身之处。
“跟着我是你眼下最好的选择。
若你真心愧疚,就应尽力补偿,发挥你的手艺,为漱玉馆出一份力。”
贾琮显得豁达。
他知道,即便将石有明送官,也不过是让他承受牢狱之灾而己。
但他也会错失一个招揽优秀工匠的机会。
贾琮如此说,石有明点头回应:“若贾公子真需要我,我愿留在漱玉馆为您效力,待还清债务后便离去。”
贾琮见石有明通情达理,便示意众人不必再提旧事,此事就此揭过。
石有明心中感激,向贾琮致谢。
周如生虽不明贾琮的真实想法,但见他态度坚决,只得遵从。
途中,贾琮回忆起石有明讲述的金陵往事,总觉得这位冯公子似曾相识,却又难以言表。
贾琮记不清曾在何处听到过一位姓冯的公子,莫非是从李守中那里得知金陵另一位才子?
漱玉馆事务告一段落,贾琮刚回贾府没几天,便接到宁国府邀请贾母等人前往赏梅的通知。
宁国府的梅花正值盛放,此时去赏花合乎时节,也是惯例。
贾珍的妻子尤氏设宴相邀,随后亲自带同贾蓉的妻子,到荣国府邀请贾母等人。
贾母十分欢喜。
贾琮近日在荣国府感到无趣,便提议去宁国府赏梅。
贾母带着贾宝玉和贾琮一同前往。
贾宝玉对贾琮近来的忙碌充满好奇,于是请求贾母邀请贾琮同行。
一行人来到宁国府的会芳园时,贾母边赏梅花边感慨道:“今年花开得格外繁盛。”
王熙凤随即附和,笑着说这是因贾母精神矍铄,又有两位孙儿相伴,连花儿都来贺喜。
王熙凤注意到贾宝玉和贾琮在花间嬉戏,而贾母满心喜爱地看着贾宝玉,对贾琮的表现也颇为满意。
贾母招手叫来贾琮,说听说漱玉馆新得了几部话本,都是贾琮所写,可惜她年迈无法亲临,希望贾琮能为她讲述一番。
周围的人纷纷起哄,怂恿贾琮展现才华。
王熙凤笑着调侃,说贾琮不仅会写话本,讲评书想必也是一绝。
贾宝玉更是兴奋地鼓掌,催促贾琮即兴表演。
贾琮虽感无奈,但盛情难却,只好点头答应。
他站在贾母身旁,开始讲述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天上有位仙子,看似女子却实为男子。
贾琮望向贾宝玉,继续娓娓道来,而众人只是当作消遣,未过多在意其内容。
一位游历西方的仙子,性格活泼好动,却是上天最珍爱的孩子。
一日,仙子偶遇一株濒临枯萎的仙草,那仙草结着红果,摇摇欲坠,其根部却己腐烂。
仙子见状心疼不己,总觉此草与自己有着特殊缘分,于是将其带在身边,每日精心浇水灌溉,只为助其恢复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