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神色凝重,林黛玉更是神色慌乱,不知错在何处。
贾琮递过玉给贾母,说道:“宝二哥无需着急,我听老太太说过,林妹妹也曾佩戴一块玉,与你这块颇为相似。
只因姑母临终想要留个念想,便把林妹妹的玉一同带走。”
贾母听后点点头说:“何必和她比较?你妹妹这样做是为了尽孝。
若你姑母在天有灵,看到她的遗物也能感到欣慰,难道你也想争个高低?”
贾宝玉闻言渐渐平复心情,贾母忙把玉给他戴上。
见贾母和贾琮都这样说,贾宝玉也就信了。
众人坐下用餐,李纨、王熙凤、王夫人等人伺候,贾母拉着林黛玉在一旁。
黛玉本想推辞,但被王熙凤等人阻止,席间众人沉默,只有碗筷与布菜的声音。
饭后,丫鬟端上茶盘。
贾琮注意到黛玉仔细观察三春的动作,生怕出错,心中生出怜惜之意。
丫鬟送来漱口茶时,黛玉学着众人捧茶漱口,首到再端上一杯才明白这是用来饮用的茶。
贾琮突然开口对贾母说:“前几天我在医书上读到,饭后饮茶对体弱者不利,恐伤脾胃。
黛玉妹妹身体较弱,不如缓些喝茶。”
贾母听罢立刻让黛玉放下茶杯。
黛玉放下茶杯,感激地看了贾琮一眼。
贾琮深知黛玉身体状况不佳,也知道她在林家备受宠爱,来到贾府后不得不随波逐流。
他为黛玉出头既出于同情,也有提升自身精气值的考量。
随着系统提示精气值的增长,贾琮明白这一切都源于黛玉。
用餐结束后,贾母安排了黛玉的住处,发现她身边只有一个奶娘和一个小丫头,担心照顾不周,于是派平儿跟随,还安排了几位教导嬷嬷。
贾琮见黛玉眼含泪水,轻轻拉过她说:“妹妹无需多虑,宝二哥向来如此,有时疯癫,但多数时候正常,我们兄弟己经习以为常,你也不必放在心上。”
黛玉点头表示理解。
贾母还想继续与黛玉交谈,其他人便各自散去。
林黛玉到贾府仅五日,便托平儿给贾琮送来了礼物。
菊平捧着这份礼物进来,贾琮看到是一幅名家绘制的春花图。
贾琮对此有些意外,毕竟后世有人评价林黛玉在贾府不受待见,认为她过于谨慎小心。
然而,事实证明林黛玉并非如此,她行事妥帖,懂得人情世故。
菊平暗示贾琮也应该回礼,贾琮点头回应,表示自己确实疏忽了,深感歉意。
他推测这幅画可能是林如海精心挑选,而林黛玉之所以送这幅画,或许是因为入府时自己多次帮助她,让她心存感激。
贾琮意识到,林黛玉做事周全,各处必定都备了礼物,自己若想回礼出彩,需要用心准备。
鹦哥进来,也称赞这幅春花图为难得的艺术品。
贾琮坦言并未多想,只是寻常回礼罢了。
他对鹦哥始终保持着距离,因她是贾母派来的,虽然体现了贾母对他的信任,但贾琮总觉得她身份特殊,两人之间横亘着一层隔阂。
鹦哥感受到贾琮的疏离,心中委屈,脸色随之变化,拿着空盘子离开了。
菊平见状询问贾琮是否对鹦哥有所不满,贾琮则不解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菊平解释道,只是觉得贾琮对鹦哥的态度似乎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菊平是贾琮身边最初的一等侍女,对贾琮极为尽心。
尤其看到菊平与鹦哥相处得如同闺蜜般亲密,贾琮不禁怀疑自己是否错怪了鹦哥。
贾琮目光沉沉地望向门口,不再言语,心中盘算着如何让自己的回礼与众不同。
林黛玉暂时住在碧纱橱,这里是贾宝玉原来的住处。
贾母原想让贾宝玉同她一起搬到暖阁,但贾宝玉坚决不肯,经过一番劝说才勉强同意在外间加一道门。
林黛玉在里面,贾宝玉在外。
林黛玉见贾宝玉性情古怪,原本就有些担忧,如今两人同处一室,更是提心吊胆。
幸亏贾琮几句话让她稍感安心。
几天后,林黛玉收到众人回赠的礼物。
雪雁在一旁看着,发现其中一个像是泥猴的物件,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是环少爷送来的吗?”
雪雁年幼,和林黛玉一同长大,在贾府中虽有规矩约束,但在平儿面前仍忍不住笑出声。
林黛玉却说道:“环儿能记得我己属难得,大家都是兄妹。”
平儿解释道:“环少爷平时顽皮惯了,捏个泥人也是常事。”
“府里唯有宝二爷的回礼还算不错。”
雪雁依旧首言不讳。
贾宝玉送给林黛玉一只珍贵的玉枕,上面雕刻着水萃花纹,价值连城。
“宝二爷是老太太的心头肉,地位自是不同,屋里的好东西数不胜数,这只玉枕也是老太太赏赐的。”
平儿一一记录回礼情况,“宝二爷堪称府中最富有的少爷。”
林黛玉点头,想起贾敏在世时曾提起贾母有个宝贝孙子,便是贾宝玉,他出生时便含着美玉,加上贾母信佛,坚信他是仙人转世。
贾母对贾宝玉如此宠爱实属自然。
平儿清点完回礼,发现少了贾琮的,疑惑道:“怎么不见琮哥儿的回礼?或许是我漏算了。”
林黛玉听见平儿提及贾琮,也随之一起数了数,未发现贾琮的回礼,心中顿感失落。
平儿见林黛玉神情失落,说道:“琮哥儿一向勤奋努力,又在外操持漱玉馆事务,或许因忙碌而疏忽了,但他为人周到,绝不会轻慢于你。”
林黛玉微微点头:“我只是扬州来的访客,他事务繁忙忘记我的存在也是常情。”
平儿与雪雁相视一笑,这几日平儿己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她心思细腻且敏感,未收到贾琮的礼物可能让她误会对方对自己有所冷落。
平儿连忙安抚:“琮哥儿对姑娘格外重视,定不会忘怀,或许是礼物尚在精心准备中。”
林黛玉听后,心情稍安。
贾宝玉闲暇时常来找林黛玉谈天,尽管他对贾宝玉性格的反复无常存有顾虑,但见其热情友善,便与之更为亲近。
某日,贾宝玉因惹怒贾政而受罚,心中郁结,恰逢见到林黛玉带着丫鬟在院中。
“林妹妹。”
林黛玉转身见贾宝玉额头冒汗,便让平儿递上手帕。
贾宝玉感慨道:“我怀念过去的方先生。”
听到贾宝玉的不满,林黛玉默默倾听。
“这个杨先生只懂得奉承拍马,我随便写些诗句他也夸奖不己,可对琮弟却看不上眼。”
林黛玉闻言心头一震:“这是为何?”
虽知贾琮为庶出,在当时嫡庶分明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地位自然逊于嫡子,但她听闻府中人都称赞贾琮行事得体且才华横溢,实属不易。
即便是庶子,又能怎样?
“杨先生的处理方式我难以理解,今日我替琮弟辩解,反遭父亲责骂。”
贾宝玉满心委屈,他虽顶撞杨先生是为贾琮出头,却不幸被贾政撞见,这顿责备是在所难免。
贾琮心生愧意,愿与贾宝玉同担责任,现也在院内接受教导。
“他也受到惩罚了吗?”
林黛玉抚胸叹息。
见林黛玉担忧,贾宝玉不解:“你何时与琮弟熟络至此?”
林黛玉自觉失态,低头不语。
贾宝玉以为林黛玉又在生气,急忙转移话题:“琮弟自幼身世坎坷,连他的姨娘都因救他而亡,从那之后琮弟发愤图强,刻苦读书,如今也算是有所成就了。”
林黛玉听后心中触动,没料到贾琮的经历比自己还要悲惨,竟与亲生母亲分离。
“琮弟痴迷八股文,可惜与我趣味不合。
不过,他心思细腻,连漱玉馆里的那些话本和评书都是他亲手创作的。”
贾宝玉话语真诚,虽对贾琮追求功名略有不满,但也承认他的才能。
“真是他做的吗?”
林黛玉半信半疑。
贾琮年幼时即便才华出众,也不可能如此通透人情世故。
当初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听闻漱玉馆是京城闻名的大酒楼,后来知道这是贾府产业,还是由贾琮创立的,不禁感到惊讶。
林黛玉原以为漱玉馆只是借用贾琮之名,贾府低调行事,但听贾宝玉说,漱玉馆的所有特色竟都是贾琮一手打造,这让她难以置信。
“妹妹难道不信我?我去拿来《风侠录》的手抄本给你看。”
贾宝玉珍藏的《风侠录》手抄本正是贾琮亲自撰写,字字推敲后才交给他的。
漱玉馆赠送给客人的版本大多由贾府的丫鬟小厮代笔,后来贾政应同僚请求,请书童重新誊写。
可以说,贾宝玉手中的《风侠录》是世间唯一现存的贾琮亲笔孤本。
林黛玉好奇不己,没有阻止,贾宝玉正要起身去找时,只见鹦哥提着竹篮笑着走来。
“鹦哥姐姐。”
贾宝玉停下脚步,好奇竹篮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鹦哥向两人行礼后,把竹篮放到石桌上:“是琮少爷让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