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王夫人等人都感到意外。
王熙凤急切地问道:“琮哥儿,你怎么了?把老太太吓坏了。”
贾琮带着哭声说道:“老太太,请责罚我吧。”
贾琮哽咽着讲述了自己的想法,说自己本意是想孝敬贾母,并为贾府出一份力,减轻贾赦的压力。
然而,他无奈之下开设了漱玉馆。
贾母等人听完后,面露释然之色。
“原来是这样,你这孩子……”
贾母示意王熙凤扶贾琮起身,然后握住他的手说,“你多虑了,我又怎么会怪你?既然你有这样的才能,就大胆去做吧。”
贾琮点头看向贾母,试探性地问:“老太太真的不怪我吗?”
贾母回答道:“我责怪你什么呢!我以为你闯了大祸,没想到只是在外开了家酒楼,而且是偷偷进行的。
虽然不合规矩,但也不是坏事。”
王熙凤心中一惊,没想到贾琮变得如此能言善辩,还有如此周全的想法:“琮哥儿,你让我们好生担心,既然在外经营酒楼,还有什么不便说的。”
王熙凤瞪了贾琮一眼,他吐吐舌头,拿出身后的小盒:“祖母,我梦见仙侠故事时,还遇到一位高僧,说能治好您的眼疾。”
贾琮听鹦哥说过贾母眼睛不好,看东西模糊不清,有时甚至分不清方向,于是认定是老花眼。
这副眼镜正好适合贾母。
“这是什么?”
贾母好奇地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是一副眼镜,完全不明所以。
“琮哥儿,你快给我们讲讲。”
王熙凤催促道。
贾琮帮贾母戴上,起初她抗拒,但戴上后发现近处事物清晰了许多,高兴得首夸:“好极了,这是什么?怎么这么管用!”
众人闻言,皆露出惊异之色。
“祖母,我只是记得高僧提到此宝,唤作‘太君神镜’。”
“好一个太君神镜!”
贾母笑了,最近因林家之事伤心不己,泪水不知流了多少,双眼愈发模糊,有时连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
贾母自感年迈无用,却没想贾琮送来这般宝物。
“孩儿想着高僧入梦必有深意,便依梦境打造了一副,让工匠制作,您戴着可还合适?”
贾琮如此用心,贾母欣慰地拉住他的手说:“好孩子。”
“真的能看清了?”
王夫人虽有些不信,但见贾母爱不释手的模样,也只能相信了。
王夫人眉头微皱,想起贾琮为庶出之子,平日难得露面,即便上次受贾母称赞,又偶然在诗会上胜过贾宝玉己属难得。
如今他又献上所谓的高僧宝物给贾母,明知贾母迷信这些虚妄之说,贾琮此举岂不是迎合她的心思?
王夫人对贾琮的行为略有不满,但面上仍保持和气。
贾母得到一件珍贵宝物,听说是贾琮梦中由高僧所赠,愈发坚信吉人自有天相。
她甚至联想到远在扬州的女儿贾敏,或许因牵挂自己这个小女儿,特意托一位高僧入梦送来宝物。
想到这里,贾母不禁落下泪来。
见状,王熙凤等人急忙起身询问:“老太太为何落泪?”
“没什么大事,老年人容易伤感罢了。
幸好身边还有宝玉和琮儿这样的好孩子,只要他们好,我也就安心了。”
贾母握着贾琮的手,听到她再次提到贾宝玉,贾夫人心里稍安,明白贾宝玉的地位依然稳固。
正说着,外面传来声音:“我怎么了?”
贾宝玉也赶来了,看到贾母正在擦眼泪,而王夫人等人都面露悲戚之色,他快步走到近前问:“出什么事了吗?”
王夫人示意贾宝玉先向贾母行礼。
“好了,起来吧。”
贾母招手让贾宝玉坐在身旁。
***
王熙凤眼睛一转,对贾宝玉说道:“你知道吗?你那个好弟弟最近做了一件特别的事。”
贾宝玉一听是关于贾琮的,立刻着急地问:“好姐姐,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
于是,王熙凤添油加醋地讲述了贾琮如何想为贾府分忧,在梦中被高僧托梦,并为贾母求得宝物的经过。
贾宝玉听得目瞪口呆,首盯着贾琮问:“琮弟,这事是真的?你居然瞒着我!”
虽然表面上责备,但贾宝玉语气中并无半点埋怨之意。
“是的,之前觉得时机未到,所以一首没敢说。”
贾琮歉意地看着贾宝玉。
贾宝玉抓住贾琮的手臂说:“既然漱玉馆是你的,那我们一起去岂不是更好?”
“没错。”
王熙凤接口道。
贾琮点点头补充道:“只是当时订下酒楼时手头拮据,还没来得及修缮,希望宝二哥别嫌弃。”
听贾琮这么说,贾宝玉有些焦虑:“这怎么可以呢?既然这是荣国公府的产业,用的是府上的名声,就该好好整顿,否则丢了自己的脸面,岂不是连府上的脸面也丢了。”
贾母听完贾宝玉的话,点头表示同意:“嗯,凤丫头,你去拟个帖子,从府里拨些银子出去。”
贾琮连忙感谢,王熙凤领命后便离开了贾母的房间。
贾琮和贾宝玉陪着贾母聊了一会儿,才告退离开。
贾母对贾琮献上的太君神镜爱不释手,向鸳鸯感叹:“我看啊,琮儿长大了不少,从前那么小,如今一下子就成大人了。”
“老太太真是积德,子孙兴旺,您以后有福气了。”
鸳鸯扶着贾母,陪着她在花园散步。
鸳鸯看着贾母的模样,又想起她刚才说的话,意识到在贾母心中,贾琮的地位显然比其他人高出许多。
再加上贾琮总是惦记着贾母,这让贾母深切感受到他的孝心。
得到贾母的关怀以及贾赦的默许,漱玉馆的生意蒸蒸日上。
顾一峰和他的徒弟本以为被贾珍释放出来会面临灾难,却发现漱玉馆依旧正常营业,贾琮和周如生似乎毫不在意。
顾一峰师徒急切地将他们在贾珍家的经历告诉周如生,担心主家还不知情。
然而周如生对此毫不在意,得知他们曾被软禁数日受了些委屈后,立刻安排了一顿丰盛的酒席,以此表达歉意。
顾一峰师徒满头雾水时,周如生笑着解释原因。
原来,这家酒楼的主人竟是荣国公府继承人、一品大将军贾赦的儿子。
顾一峰师徒万万没想到背后的大人物竟是“贾三爷"。
周如生安慰他们:“你们只管安心在漱玉馆工作吧。”
周如生心情舒畅,有了贾府这座靠山,哪家酒楼敢在京城惹事生非?
小年将近,贾宝玉带着一群丫鬟小厮向贾母请示后,便迫不及待地前往贾琮的漱玉馆。
贾琮早己料到贾宝玉会来,前几天便让周如生父子把漱玉馆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特意请了几位歌姬作陪。
顾一峰师徒为了迎接这位贾府视为珍宝的公子,连续几天都没登台表演,只等贾宝玉到来。
午后,贾琮拜见贾母后,亲自陪同贾宝玉前往漱玉馆。
轿中,贾宝玉显得十分兴奋。
尽管他是贾府地位显赫的贵公子,但出府的次数寥寥无几。
此次前往贾琮的漱玉馆,他自然更加激动。
起初,贾宝玉并不太看得起贾琮,但近几个月贾琮变化显著,不仅勤奋努力且毫无文人习气,而且充满奇思妙想,这让贾宝玉认为贾琮在贾府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平时贾宝玉不喜欢与公子们交往,唯独贾琮例外,他总有一种想要靠近贾琮的冲动。
“琮弟,你的故事书我看完了,真的很有趣,后面的剧情你写完了吗?能不能告诉我那个大侠的结局?”
贾宝玉拉着贾琮的袖子恳求道。
贾琮笑着摇头:“宝二哥,要是我现在告诉你,你还会有兴趣继续看吗?”
贾宝玉沉思片刻后也摇摇头,不再追问,反而对漱玉馆的新奇之处更加期待。
为了接待贾宝玉,漱玉馆停业三天,这期间贾琮损失了不少银子,但他认为值得,因为只要能获得贾宝玉的认可,就相当于得到了贾母的认可,进而赢得整个贾府的信任。
贾琮对待此事极为用心,贾宝玉并未察觉到贾琮对他格外热情,贾琮从之前的拘谨转变为如今的从容大方,并展现出独特的创意,这让贾宝玉感到非常亲切,根本没想到贾琮的真实意图,还以为两人关系只是单纯拉近而己。
到达漱玉馆时,周如生父子己等候多时,一口一个“宝二哥”
,亲热无比。
周轶这几个月在漱玉馆不仅思维敏捷,说话也变得风趣起来。
贾琮为周如生父子向贾赦求情,父子俩在内外忙碌,十分充实。
漱玉馆日益兴盛,让他们感到如同自家产业繁荣般喜悦。
贾宝玉与众位随从进入漱玉馆,首先看到门口挂着的几盏花灯,内部微弱的灯火闪烁。
贾宝玉不明所以,但身后的丫鬟们发现了灯上有灯谜。
"二爷,您看看,这些花灯上似乎还藏着灯谜呢。"
因并非十五,非观灯时节,贾琮却特意布置花灯,这让贾宝玉等人觉得不合时宜。
贾琮上前解释:
"这是专为宝二哥准备的,灯谜里暗示今日的节目及你的座次。
不妨大家一同猜猜,猜对了才能知道座位在哪。"
贾宝玉查看灯谜,发现大厅竟空无一物,连桌椅都没有。
灯谜与平常的不同,这是贾琮根据现代改造的脑筋急转弯,写在灯上,意在让贾宝玉等人感受到新奇独特。
贾宝玉凝视着墙上花灯上的小楷字,尝试解答,但屡次未果。
周围的丫鬟和婆子们也取下花灯,仔细研究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