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一些概念的差别
001:楼主觉得内观怎么样?纯观可以慧解脱吧?
老师: 内观自然好啦,能得智慧,但是慧其实包了止观双运的,因为知行要合一。仅 仅是知而不能行,那是智不是慧,能行不能知,那也不是慧啊,所以才说戒定慧三学、止 观都需要。
002:南传佛教的阿姜曼尊者曾经与佛陀和阿罗汉交谈,这是怎么回事呢?南传 佛教的其他尊者都认为阿罗汉没有来世了。
老师:你是问阿姜曼尊者定中会诸佛和阿罗汉的故事吗?这是一个很难讲解的课题, 不过如果学习哲学也许也能领悟到这些原因,那就是立场问题。维特根斯坦说过: “世界 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看事物的立场“阿罗汉就是阿罗汉, 他就是他,非得是他,不管是什么方面都得是他 ”,那么阿罗汉是没有再生的。
003:很难理解啊,而且大乘的流出不太合理。
老师:不仅阿罗汉,任何事物都没有再生,都是无常中的变化态,这是圣谛,但是反 过来说,这样的言论没有现实意义。因为凡夫在相应圣谛之前,他这个人的存在和组成必 定是五蕴,而且有欲,有爱、取、有,所以他一定是有倾向的,因此就诞生了价值观和舍 取的问题。那么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景象,比如我要吃桔子,所以 A 他是卖桔子的,B 也是 卖桔子的,那么我不管他们谁是谁,只要能提供桔子给我,我认为两人就是一个人。
004:应该是语言局限性,凡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思维结构。思 维结构决定了语言结构,所以就不能利用凡夫的语言推导出超凡的现象吧?
老师:这就叫做意义相似等同论。如果后世有一位尊者和前者,对于我来说意义一模 一样,那么我就可以说他就是过去那个他,因为他轮不轮回不关我的事。对于我来说,我 只要承认他再次出现了,就成为我“实用 ”的认知,因此不论说阿罗汉会再生或不会,都 是不对的,不能相应心的见知。
005:楼主所言我明白。这是南传佛教的生灭,凡夫和阿罗汉的五蕴是完全相同 的,都是生灭相续,所以没有一个恒常的我,没有灵魂,只是像燃烧的火焰一样。
老师: 因为大乘讲的是从心走,所以说什么涅槃以后的佛再来,什么阿罗汉又来了, 等等就都符合本身最初目的起心,所以是合理的。大乘的特点就是论现象,它不会去论事 物。它本质就是以肯定众生的心为基点,那么就存在意义这种说法。一切问什么意义,如 果有意义,那么就要打破事物的分别,所以就非得说 A 现象=B 现象,A 这个人=B 这个人,纯从现象来说,把事物定为空、幻……
006:为什么两个临近的生灭是很相似的?为什么它们能够表现出宏观的连续 性?两个临近生灭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两个临近生灭有间隔,这个间隔是什么,空间还是 时间?没有物质存在的地方是没有时空呢?
老师:两个临近生灭的间隔实际是不存在的,间隔是被定义出来的。比如,你今天的 工作和明天的工作之间有吃饭、休息、睡觉,但是如果定义就是你单说工作不说其他,那 么中间就是有间隔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下班了要回家、要吃饭、要娱乐、要休息、要睡 觉……所以,很首白就立个中阴的概念来描述。之前有个研究唯识的朋友大概就问过这样 的问题了。我的观点就是,万事万物是一体的,物与物中间本身就没有间隔。
007:这个中阴身也令我困惑,南传佛教是讲一个产生死亡心之后,马上出现下 一个生命的心,没有中阴身。
老师:说死亡心后下面一个心立即出现,这个地方说的是心。又牵扯到要解释心是啥 了。就算把心当作物,虽然语言逻辑上有问题,但是本质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另外,说南 传概念里没有中阴,这一点就属于这个学者自己的观点了,但是这不是实情。中阴也是一 个纯概念的,讲述的是过渡阶段,但是这个过渡又是唯心认定的,所以要看你以什么立场 角度来讲了。火焰的传播需要载体,比如从火堆抽出一根柴,拿到另一个火堆,这个柴的 移动阶段就是中阴。但是如果你不说这一段,首接以火堆(心)作为基点的话,那么是不 存在什么过度的,因为反正过度的阶段不是火堆(心)。
008:太好了,第一次碰到能全面解释我疑惑的老师。十分感谢!我建议楼主先 不要和大家讲太多技术细节,先需要令大家树立起正见,破邪见和断见。对于入门的就是 介绍正见,己经入门的介绍全面的观点和修行大纲以及简易的生活中修行方法,分析局限 的看法,破除片面的大小乘表面的矛盾。另外再介绍修行的细节,出一些问答。
老师:可以的,我倒是有在考虑。不过这个也跟因缘有关系,我的火焰正在传播到很 多人当中,他们未来会替我细细分说的。毕竟这一切有,还是在缘起的架构上,现在可能 还不是很成熟,柴不够多,燃烧不起来。随喜!
009:为什么因果的联系会断?不理解。我以为是灭因即灭果,不生则不死。“因 不是断除的,断除的是缘。 ”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因为无始,所以根本没有最初的因,说灭因只是一个方便说,而非准确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