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聚在上房。
分了两桌。
一竹箩的蒸黍角,被食了一个干净。
连一盆荠菜汤,也露了盆底,汁也没有剩下。
因为下田春耕播种。
家主徐儒也怕两个儿子,及大房长孙劳累,特意打了几角黍酒回来给他们几个解乏,顺便他也喝了半盏。
酒足饭饱之后。
徐儒便叮嘱王氏,既然家中己得了这许多的野菜,不若明日去镇上给女儿家送上一些,也好让她们家也一起尝尝鲜。
徐七七这才想到。
她还有一个小姑,叫徐娇。
是嫁到离她们村子十里外的桃花镇上的。
只是这个小姑自从出嫁到镇上,两年前生下一个儿子后,便不再经常回来了。
这个徐七七是记得的。
记忆中这个小姑,脾气比较温和,也不怎么爱说话,但是人还是好的。
所以,她也打算等明日的时候。
和阿婆王氏一起到镇上,去看一看这一个小姑。
用了晚食之后。
大家从上房各回自家房里歇息。
大房一家占东面两间,及一个柴房。
她们二房,则占西边两间,及一间杂物房。
徐七七因为发数小,和阿母李氏一起。
而阿父徐良则和三个儿子,挤在另一间房。
歇息一夜后。
到了第二日。
用了早食之后。
一家两房里的男丁们依旧下田,春耕播种。
两个儿媳小王氏及李氏,依然去后山脚下溪边去找野菜,而徐七七则和阿婆王氏带着两篮野菜,搭了族长家的牛车,去了十里外的桃花镇上。
她们全村只有族长家有一辆牛车,因为族长家中也在村里生活最富裕,这也是因为族长徐昆的大子,在他们琅琊郡河东府宁安县衙中做了一个抄书小吏的缘故,而且家中也比别家多置了几亩田,因此也积攒了一些家业,并为家中添置了一头牛。
在宋时,一头牛也得花上十几两银子,也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东西,所以,族长徐昆家除了耕田播种之外,也不让牛闲着,而是定作了一辆牛车,平时闲时,便拉着一些村里的人到桃花镇上去。
一人一文铜钱。
王氏给了两文,一文是人的,一文是菜篮的,徐七七因为人小,不用给车钱。
牛车晃晃悠悠,大概走了一刻钟之后。
才来到了桃花镇。
阿婆王氏提了两个竹篮,旁边跟着徐七七。
两人很快找到了小姑家。
小姑徐娇十六岁时议亲,十七岁便嫁入桃花镇上夫家。
夫家本姓,姓崔。
崔家几代久居镇上,并且没有田,之前听说也是读书人家,但是从家主崔崇阳开始起,便在宅子前面的房里开了一个杂货铺子,当做营生,并娶妻梅氏,后育有一子崔浩。
但是从崔浩后,再无所出。
所以崔浩便成了崔家独孑。
崔浩成婚之前也是读过几年书的,后来见考吏无望,于是便放下了,之后娶了徐氏入门,两年前育下一个小郎君之后,便只专心经营自己的杂货铺子了,反正杂货铺子一月所出,也够他们一家吃穿不愁,心愿足己。
所以,徐七七和阿婆王氏过来的时候。
崔浩正在杂货铺子里面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