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侄女自觉地聚集在西厢房,这是天福为他们布置的"学堂"。简陋的木桌上摆着几本翻旧的《三字经》《百家姓》,墙上挂着天福亲手绘制的农事节气图。两个时辰的读书时间,是这群农家孩子难得的求知时光。
"耕田以立命,读书以立心。"天福用木棍指着黑板上的字句,这是他为孩子们定下的座右铭。李吉靠在门框上听着,不时点头赞许。这位向来沉默寡言的大哥,对小弟的教育方式十分认可。
下午的田间实践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天福会让他们观察麦穗的程度,比较不同地块的作物长势。"看这片叶子发黄,是缺什么肥?"他引导孩子们思考。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下,连最顽皮的孩子也能静下心来学习。
夕阳西下时,天福带着收获满满的孩子们回家。路过河边时,他特意让队伍绕道而行。"这里水深流急,很危险。"他严肃地告诫道。这种超出年龄的谨慎,常常让路过的村民啧啧称奇。
晚饭后,孩子们围着天福听他讲故事。这些融合了前世见闻的寓言,既有趣又富有教益。看着一张张仰慕的小脸,天福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被需要、被信赖的感觉,比前世经营小超市时的成就感更加珍贵。
夜深人静时,天福独自坐在院中的石磨上。他想起父亲白天的教诲,想起母亲慈爱的目光,想起兄嫂们勤恳的身影,还有那些依赖他的孩子们。这一世的亲情羁绊,让他这个带着前世记忆的重生者,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这样的平淡日子,真好。"天福轻声自语,嘴角扬起一抹幸福的微笑。侄女们和天福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比他们的亲爸亲妈还要好呢!连吃饭也和他们坐一桌,照顾他们这些小孩儿。他们不给小叔干重活儿。天福觉得比上辈子还要轻松。一家人围坐在大桌旁。饭菜不算丰盛,大家吃了十分饱,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爹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子孙满堂的场景,眼里满是欣慰与满足。小侄子兴奋地讲述着今天在外面看到的新奇事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哥哥嫂嫂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愉快地享用着丰盛的饭菜,一边闲聊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谈笑风生,气氛融洽,偶尔还会开一些玩笑,调侃一下坐在一旁的李天福。
父亲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微笑着对李天福说:“你这小子,大家都说你聪明,那你来说说,咱们家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李天福环顾西周,目光扫过那三张摆满食物的大桌子,以及西周略显斑驳的墙壁。这些墙壁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承载着一家人的回忆和故事。
二十几口人挤在这十间略显局促的房间里,李天福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他缓缓地抬起头,看着哥哥嫂嫂们,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我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哪怕只有一点点空间也好。”
在那拥挤的老房子里,大家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虽然充满了亲情的温暖,但也少了一些个人的私密空间。哥哥嫂嫂们听了李天福的话,心中不禁一阵触动。他们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逐渐长大,地方小了难免会磕磕碰碰,产生一些矛盾。
而且,再过十年,小儿子和孙子们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到时候房子肯定不够住了。李力其实早就有了建房的想法,只是一首没有合适的时机。
50多岁的李力站在堂屋中央,目光扫过围坐一圈的儿孙们。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天福站在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前,手中的炭笔正在勾勒新宅的布局。
"爹,各位兄长,"天福的炭笔在木板上沙沙作响,"我想着,咱们可以这样规划..."
炭笔下渐渐显现出五个错落有致的院落。每个院落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正房、厢房、厨房、仓房,甚至预留了将来扩建的空间。天福特意在每个院子里都设计了小菜园和果树的位置,既实用又雅致。
"这样规划,三十年都不用再折腾了。"天福放下炭笔,拍了拍手上的炭灰。屋内鸦雀无声,几位兄嫂盯着图纸,眼睛瞪得溜圆。这样超前的设计,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李力与荷花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老人轻咳一声:"老大、老二,去把里间那两个箱子搬出来。"
当两个沉甸甸的木箱摆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箱盖掀开的瞬间,银光晃花了众人的眼——整整齐齐的银锭码放在箱底,上面还堆着成串的铜钱。粗略估算,至少有西百两白银和上百贯铜钱。
"这..."老三李意的手悬在半空,指尖微微发颤。其他兄弟也好不到哪去,一个个像被雷劈了似的呆立当场。
李力捋着胡须,眼中闪着狡黠的光:"给你们交个底,要是钱不够用,钱庄里还存着五百两。"
天福站在一旁,嘴角微微抽动。以他对这个时代保守家庭的理解,能拿出来的现银最多不过家底的一半。照此推算,母亲手里至少还有八百两私房钱。至于父亲...想到那个每年能分一万五千两银子的秘密生意,天福不禁在心里摇头——这位老爹藏着的,恐怕不下十万两。
"我这辈子算是捡着便宜了,"天福暗自感慨,"少奋斗二十年啊!"
次日清晨,李力换上一身体面的靛蓝长衫,让天福提着两坛陈酿,父子二人往村长家走去。路上遇到村民打招呼,李力都笑呵呵地回应,却只字不提建房的事。
"老哥,有个事得跟你商量。"在村长家的堂屋里,李力开门见山,"我想把村东那十二亩熟地卖了,再买十五亩荒地来盖房子。"
老村长眯起眼睛:"荒地?你是说小河边上那片?"
"正是。"李力给村长斟上酒,"盖好新房后,现在的老宅也会出售。这样一进一出,不会占了村里的便宜。"
三天后,老村长拄着拐杖来到李家,带来了好消息。村里同意以二十五两银子的价格,将十七亩三分荒地永久卖给李家。当天下午,地契就在县衙盖了红印,正式生效。
这片荒地的位置确实得天独厚。蜿蜒的小河从地块西侧流过,取水灌溉十分便利。一片茂密的杂木林恰到好处地隔开了未来的宅院与村中主路,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不至于与世隔绝。一条两百余步的羊肠小道穿过树林,连通着未来的宅院与外面的世界。
"爹,您看,"天福指着地契图纸,"这里可以建个水车,那边适合挖个池塘。树林里的木材正好用来做房梁..."
李力望着儿子神采飞扬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欣慰。这个带着前世记忆的孩子,正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为这个家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春风拂过新购置的荒地,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期待着即将拔地而起的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