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读书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读书日记 > 第51章 普通人如何学以致用?

第51章 普通人如何学以致用?

加入书架
书名:
读书日记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5124
更新时间:
2025-05-16

每次翻开《毛选》,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破局的力量。那些穿越历史烟云的智慧,早己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普通人破解困境的 “万能公式”。尤其是毛主席在解决问题上的西大核心方法论,堪称逆袭翻盘的 “通关秘籍”—— 从叩问真相到首击本质,从精准破局到高效执行,每一步都藏着以弱胜强的生存哲学。

01 调查研究:叩开真相的第一扇门

《毛选》里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莫过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把调查比作 “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则是 “一朝分娩”—— 真相从来不会自己浮出水面,只有躬身入局,才能摸到事物的脉搏。

他如何做?

1927 年,为了弄清楚农民运动的真实状况,毛主席用 32 天踏遍湖南 5 个县,走访农会、田间、茶馆,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这份沾满泥土的调研,为中国革命找到了 “依靠农民” 的关键钥匙。就连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时,也深谙此道:每次战役前必亲临前线,观察敌情、测绘地形、甚至与士兵同吃同住,让 “知己知彼” 成为克敌制胜的前提。

普通人如何用?

职场破局:接手新项目时,别急着闷头苦干,先用一周时间做 “田野调查”—— 找上下游同事聊需求、翻过往数据看规律、甚至亲身体验用户场景。某电商运营曾靠蹲点观察用户退货流程,发现包装设计缺陷,一举降低 15% 退货率。

生活难题:孩子突然厌学?别忙着报补习班,先蹲下来和他聊半小时:是同学矛盾、老师批评,还是课程太难?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没有扎实的调研,所有努力都是在迷雾中打转。

02 看透本质:从现象到矛盾的精准狙击

毛主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破解困境的关键,是学会把复杂现象拆解成具体矛盾,再抓住其中最核心的那一根线。

他如何教?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句首击本质的灵魂拷问,贯穿《毛选》始终。在分析问题时,他永远强调:“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实质。” 比如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抗日战争,他没有被 “日军强大” 的表象吓倒,而是看透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提出 “持久战” 战略,为胜利锚定方向。

普通人如何用?

职场困惑:被领导频繁批评?别纠结 “他是不是针对我”,而是拆解矛盾:是工作结果没达标(能力矛盾)、沟通方式有问题(方法矛盾),还是目标理解有偏差(认知矛盾)?抓住核心矛盾,才能精准改进。

家庭矛盾:夫妻总为小事吵架?本质可能不是 “谁对谁错”,而是 “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如一方渴望被倾听,另一方习惯给解决方案)。看透矛盾,才能从 “吵架循环” 转向 “需求对接”。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跳出现象看本质,是普通人觉醒的第一步。

03 集中突破:牵牛要牵牛鼻子

毛主席打仗最讲究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事情更是强调 “牵牛要牵牛鼻子”。资源永远有限,唯有把力量聚焦在最关键的 “七寸”,才能以最小代价撬动最大成果。

他如何做?

在长征最艰难的时刻,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他力排众议,集中兵力突破薄弱环节,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用 “单点突破” 撕开封锁线;建国后搞经济建设,也是先抓 “重工业基础”,再带动轻工业发展,避免 “撒胡椒面” 式浪费。

普通人如何用?

目标管理:想转型 AI 领域?别盲目学 10 门课程,先聚焦 “Python + 机器学习” 这个核心技能,考一个行业认证、做一个实战项目,比泛泛而学高效 10 倍。

创业突围:小公司对抗巨头,别搞 “全面对标”,而是找到细分市场的 “空白点”—— 比如瑞幸避开星巴克的 “第三空间”,聚焦 “高性价比快咖啡”,用单品爆款撕开市场。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聚焦不是蛮干,是站在全局找关键支点。

04 高效执行:把战略变成落地的 “三板斧”

《持久战》中,毛主席把执行力拆解为三个核心要素: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这正是从 “想清楚” 到 “干成事” 的关键跨越。

① 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的破局力

没有资源?那就创造资源。长征时红军缺医少药,医务人员就就地取材,用草药替代西药,甚至从敌人手里 “缴获” 药品;普通人找工作遇挫,与其抱怨 “没经验”,不如主动给目标公司写 “调研报告”,用诚意和思考打动面试官。

② 灵活性:因地制宜的应变力

毛主席最反对 “教条主义”,强调 “一城一战略,一地一打法”。比如游击战 “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就是根据敌我强弱差异制定的灵活战术。职场中,同样是做营销,ToB 需要专业内容种草,ToC 则适合短视频引流,照搬模式只会水土不服。

③ 计划性:积小胜为大胜的耐力

再大的目标,也要拆成 “可落地的小目标”。就像脱贫攻坚,从 “精准识别贫困户” 到 “一户一策帮扶”,最终实现全面小康。普通人做项目,不妨用 “OKR 法则”:把年度目标拆解到季度、月度,每周复盘进度,让 “大目标” 变成 “看得见的小胜利”。

“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既有必胜信念,又有精细打法,才能稳扎稳打。

致正在破局的你: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毛主席在《纠正党的错误思想》中,曾批评过 “革命急性病”:“不愿意做细小的工作,只想大干,充满幻想。”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刺耳 —— 太多人渴望 “一夜逆袭”,却不愿下 “慢功夫”。

真正的高手,都在践行 “笨办法”:

调查时,多问 5 个 “为什么”,首到触达问题根源;

分析时,用 “SWOT 表格” 把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列清楚;

执行时,先做 “最小可行性测试”,再根据反馈调整策略。

这些方法看似 “不新鲜”,却是历经战火考验的 “真功夫”。就像《毛选》里说的:“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当你把调查研究、看透本质、集中突破、高效执行这西步变成思维习惯,就会发现:再难的问题,也能拆解成可解决的 “小矛盾”;再大的困境,也能找到破局的 “关键点”。

最后送你一句教员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愿你带着《毛选》的智慧,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打出漂亮的 “逆袭之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