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读书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读书日记 > 第13章 你是否为团队管理发愁过?

第13章 你是否为团队管理发愁过?

加入书架
书名:
读书日记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3156
更新时间:
2025-05-16

带团队时,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会议上有人神游天外,执行时互相推诿扯皮,关键时刻总有人掉链子。这些困扰现代管理者的难题,70 多年前毛泽东用三个 "合" 字,成功破解了 4 亿人协同作战的世纪难题。这套 "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 的底层逻辑,至今仍在管理实践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思想合心:点燃团队的精神火种

2017 年,华为在非洲市场遭遇激烈竞争。任正非亲临现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不是来卖设备的,是来帮非洲人民建通信基站的。" 这句首击灵魂的动员,瞬间将商业目标升华为价值创造。这种智慧,与毛泽东的思想动员如出一辙。

1935 年,经历长征的红军从 30 万人锐减至 3 万,士气低落。毛泽东没有急于扩军,而是创办 "抗日军政大学"。白天讲授《实践论》《矛盾论》,夜晚组织战士围坐篝火,探讨 "我们为谁打仗"。两年后抗战爆发,这支队伍己脱胎换骨,每个战士眼中都燃烧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管理启示:

别把员工当执行机器,要帮助他们找到超越 KPI 的人生意义

真正的凝聚力,源于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

警惕 "虚假共识",表面顺从的人往往是团队最大的隐患

二、工作合力:统筹全局的战略艺术

1953 年,新中国决定在长春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全国 57 家工厂调整生产线,10 万建设者星夜驰援,苏联专家带着 3 吨图纸远道而来。三年后,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震惊世界。这场奇迹背后,正是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的战略思想。

但鲜为人知的是,同一时期,上海纺织厂改造、大庆油田勘探、成渝铁路修建等重大工程同步推进。这体现了毛泽东 "弹钢琴" 的工作哲学:"十个指头既要协同动作,又要分清主次。党委要抓住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管理精髓:

资源永远有限,必须将 80% 的精力投入 20% 的关键战场

允许非核心领域适度滞后,但核心任务必须全力突破

比效率低下更可怕的,是集体陷入无效忙碌

三、行动合拍:从领导指挥到全员自觉

电影《长津湖》中,零下 40 度的阵地上,指导员举起冻硬的土豆说:"我们吃这个,是为了下一代不用吃。" 战士们默默将土豆揣进怀里。这种无需动员的行动默契,源自毛泽东独创的三大管理智慧:

标杆穿透:1962 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发起 "向雷锋同志学习" 运动。通过《人民日报》连载日记、百万场座谈会、全民做好事行动,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即时反馈:1947 年解放区土改时,工作组创新 "地头会" 模式,白天丈量土地,晚上当场分配成果。这种即时正反馈,让群众自发支持革命。

容错机制:既用制度规范行为,又以榜样树立标准,让每个人清晰看到自己的价值贡献。

西、跨越时代的管理共鸣

在杭州某电商公司,新员工入职必修课是 "价值观路演"。一位 95 后女孩分享:"我选择 ' 客户第一 ',因为奶奶曾被骗买假药,我想守护更多老人。" 这一刻,跨越时空的管理智慧产生共鸣 —— 所有管理创新,最终都要回归到 "人" 的本质。

麦肯锡研究表明,具备 "三合" 特质的企业,员工留存率高出行业 37%。这印证了毛泽东管理思想的永恒价值:

人们渴望为有意义的事业奉献(思想合心)

希望在团队中实现独特价值(工作合力)

需要被信任和授权(行动合拍)

1949 年进京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70 多年后的今天,每个组织都在面临同样的考验:如何让一群人真正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答案或许就藏在《毛选》泛黄的纸页中 —— 最高级的领导力,是点燃人心的火焰;最牢固的凝聚力,源于共同的价值追求。

无论你带领的是万人团队,还是三人小店,不妨问问自己:距离 "思想同频、能力互补、行动一致" 的理想状态,还差几个 "合" 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