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津门上空再次笼罩上日本威胁的阴云,让顾锦绣心中警铃大作,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缓恒源商行既定的发展步伐。她深知,越是危机西伏,就越要加速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她的商业版图中,实业,始终是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基石。无论是纺织、丝绸,还是新兴的粮食物流,她都致力于打造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力求将核心技术和生产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民国十二年的春天,对于恒源商行旗下的各大工厂来说,是一个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春天。
城郊那座占地数百亩的恒源纺织总厂,经过前期的扩建和技术改造,己经成为了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纺织企业之一。厂区内,一排排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白烟(那是锅炉房在为蒸汽纺纱机提供动力)。厂房内,数千台从国内外采购的最新式纺纱机、织布机、以及印染设备,在熟练工人的操作下,高速运转,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一捆捆洁白的棉花,从恒源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原料基地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厂,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一道道工序,变成了一卷卷粗细均匀、强力十足的优质棉纱。这些棉纱,一部分首接对外销售,供应给那些与恒源合作的小型织布作坊;另一部分则进入织布车间,在嗡嗡作响的自动织布机上,织成了一匹匹平整光滑、质地优良的棉布、卡其布、哔叽布等。最后,这些坯布再经过印染车间的漂染、印花、整理等工序,就变成了一件件色彩鲜艳、花样繁多、深受市场欢迎的成品布料。
顾锦绣将“锦绣系统”中关于现代工厂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福特的流水线生产等,都巧妙地运用到了纺织厂的日常管理之中。她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检验流程,细化了每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指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同时,她也非常注重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引进。她不仅高薪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纺织工程师和印染技师,还与津门的几所职业学校合作,开办了“恒源纺织技工班”,为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她甚至还在厂内设立了技术研发部门,鼓励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改良,对于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在她的亲自督导和李二牛等得力干将的努力下,恒源纺织总厂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己经不逊于进口的洋货。其生产的“恒源制造”牌棉布,以其质优价廉、结实耐用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华北大部分中低端市场,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穿着和家用的首选。而其生产的一些高档精梳棉面料和提花布料,也开始受到一些高端客户和服装厂商的青睐,逐步打破了洋货在高档市场的垄断地位。
南方,“锦绣江南第一丝厂”的机器,同样在不知疲倦地轰鸣着。
在成功解决了原料供应和地方势力骚扰的问题后,李二牛(在顾锦绣的规划中,他将逐步从纺织转向更具挑战性的丝绸产业核心管理)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新产品的研发上。
顾锦绣亲自为丝绸厂设计了几十款全新的丝绸花色和面料纹样。这些设计,既汲取了中国传统织锦、缂丝、刺绣等工艺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西洋油画、几何图案、以及装饰艺术等时尚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锦绣风格”。
为了将这些设计完美地呈现出来,顾锦绣不惜重金,从国外引进了几台当时最先进的提花织机和数码印花设备(当然,这些设备的图纸和核心技术,很多都来自“锦绣系统”的改良)。她还高薪聘请了几位在苏杭地区享有盛誉的织锦大师和刺绣名家,担任技术顾问,指导工人生产。
很快,第一批采用全新设计和工艺生产的“锦绣江南”牌丝绸面料,便惊艳问世了!
这些丝绸,有的轻盈飘逸,薄如蝉翼,光彩照人,宛如天边流霞;有的则厚重华贵,织工精细,纹样繁复,尽显皇家气派。无论是用于制作旗袍、礼服,还是用于装饰家居、馈赠亲友,都堪称上品。
“锦绣江南”的丝绸,一经推出,便在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的上流社会和时尚界,引起了轰动!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甚至连一些外国洋行和海外客商,都慕名而来,洽谈采购和代理事宜!
恒源的丝绸产业,也因此一举摆脱了之前依赖低端产品走量的困境,成功打入了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场,为恒源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国际声誉!
除了纺织和丝绸这两大支柱产业,顾锦绣在东北的“北方粮仓”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在沈霆川的暗中支持和关照下,恒源在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地,陆续建立起了十几个大型粮食采购和仓储基地。现代化的谷仓、烘干设备、以及铁路专用线,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的收购、储存和运输效率。
恒源与当地农民和合作社签订的长期供购合同,也得到了严格的履行。公平合理的价格,及时足额的付款,让农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源源不断的优质东北大豆、高粱、玉米等粮食,通过恒源的物流体系,运往津门,一部分供应给“华北发展银行”参与投资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比如面粉厂、油坊、酿酒厂等),另一部分则通过恒源的平价粮店,稳定着津门及周边地区的粮价,保障着市民的“米袋子”。
顾锦绣的工业雄心,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机器的轰鸣声,不仅仅是财富增长的序曲,更是民族工业崛起的希望乐章!
然而,就在恒源的各项实业突飞猛进,顾锦绣的商业帝国日益壮大的时候,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也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破坏和反扑。
尤其是以英国洋行代表亨利·格林为首的外国资本势力,眼看在正面的商业竞争中难以撼动恒源的地位,便开始酝酿更阴险、更毒辣的阴谋。
他们知道,顾锦绣的工业帝国,虽然看起来强大,但也并非没有软肋。比如,对一些关键进口设备和核心技术的依赖;比如,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经验的不足;再比如……日益复杂的内部管理和人员构成,也可能成为被敌人利用的突破口。
一场针对恒源工业体系的、更具破坏性的暗战,似乎正在悄然逼近。而顾锦绣,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危险的气息。她知道,自己的工业雄心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实力,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