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 第32章 沓中屯田 陇水议渠

第32章 沓中屯田 陇水议渠

加入书架
书名:
蜀相之后:瞻云复汉志
作者:
难知冬藏
本章字数:
3950
更新时间:
2025-05-18

建兴十三年春二月廿一,沓中平原的冻土刚泛潮,陇水的冰棱便在暖阳下崩解,化作细流渗入荒田。诸葛瞻身着青布襕衫,外罩羌绣坎肩,腰间算筹袋用陇右牛皮重新鞣制,踏过田埂时,新制的“算筹水尺”在腰间晃出清响,惊起栖息在枯杨枝头的灰雀。

“武乡侯,陇水主渠到了。”姜维的银甲换作粗布短打,手中握着丈八蛇矛改作的测量杆,矛尖刻着算筹刻度,“去年冬至前,郭淮断我临洮水源,如今陇水东支淤塞,屯田客只能望河兴叹。”他指向河道中的巨石,水流在石后形成漩涡,“若不开渠引流,今夏麦田恐要减产六成。”

诸葛瞻蹲下身,取出太学工坊制的青铜水罗盘,指针在算筹刻度盘上缓缓转动:“主渠淤塞处距此八里,”他的指尖划过陇水弯道,“若按《九章算术》‘商功章’开渠,需征发民夫两千,耗时三十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羌笛短音,木尔的羌骑正驱赶着驮运算筹的牦牛队而来,牛铃与算筹碰撞,竟暗合陇水的流速节奏。

“不如借羌人的‘雪山导水法’。”诸葛瞻展开羊皮舆图,算筹在湿软的田泥上摆出分流模型,“陇水西支有暗河通洮水,”他指向图上的“石门峡”,“用算筹测暗河走向,在峡口设木闸,可引三成水量入沓中。”姜维的蛇矛重重戳在泥地里,溅起的水花湿了算筹:“好个暗度陈仓!当年丞相在汉中修山河堰,如今你在沓中找暗河,倒像是从地脉里算出的兵法。”

正午时分,羌汉工匠在陇水之畔聚成圆阵,诸葛瞻手持“算筹水平仪”,指挥民夫在河床打桩:“每桩间距九尺,成‘井’字排列,”他指向水准仪上的铜制浮标,“浮标齐平则渠底平整,此乃‘勾股测平术’。”木尔的父亲雕柯蹲在一旁,用羌文在桦树皮上记录数据,算筹符号与羌地的水神图腾并列,“汉人用算筹量水,羌人用雪山量魂,”他忽然轻笑,“如今魂与算筹合流,陇水该懂汉羌的心了。”

忽有斥候从狄道方向驰来,马蹄溅起的泥点甩在算筹图上:“魏将郭淮派千余羌奴来陇水上游筑坝!”姜维的手按在剑柄上,却见诸葛瞻仍低头调整算筹:“坝址该在‘虎牙滩’,”他头也不抬,算筹在掌心排出距离公式,“距此西十里,坝高两丈,正好堵我暗河入口。”雕柯的羌刀突然出鞘:“我带羌骑去拆坝,让郭淮知道,陇水的魂,不是木坝能堵的。”

“且慢。”诸葛瞻忽然抬头,算筹在泥地上划出反击阵图,“郭淮此举,意在逼我分兵,”他指向图上的“洮水上游”,“若我们在石门峡虚张声势,实则在下游开‘品字渠’,”算筹连成三角,“每渠藏连弩手三十,用算筹测距法,可在魏坝将成时断其绳缆。”姜维的眼睛亮起来,蛇矛在算筹阵中划出弧线:“好个将计就计!算筹不仅能算水,还能算人心。”

未时三刻,诸葛瞻带着算学生潜入陇水下游,见魏兵正在滩头堆砌石坝,坝体的木架结构竟暗合北斗方位。他摸出袖中改良的“武侯窥筒”,水晶镜片后刻着算筹比例尺:“坝高两丈三尺,宽五丈,”他低声对木尔,“第三根松木承重柱下,便是暗河入口,砍断此处,坝体必溃。”羌骑的弯刀在算筹指引下精准切入,石坝轰然倒塌的巨响中,陇水裹挟着春冰奔涌而下,将魏兵的号叫冲散在河谷。

暮色漫过沓中时,新修的“算筹渠”己初见雏形,渠壁用汶山铁矿的废铁加固,算筹形状的排水孔均匀分布。诸葛瞻站在渠首,见木尔正用羌笛指挥羌奴清理渠道,笛声的长短竟对应着算筹的计数——长音为十,短音为一,千余民夫的劳作节奏,在算筹与羌笛的合鸣中井然有序。

“侯爷,屯田客送来新麦种。”太学生吕辰捧着陶瓮,麦粒上沾着南中卑水川的红土,“按您的‘区种法’,每区播麦种八合,可抗陇右春寒。”诸葛瞻取过算筹丈量渠距:“渠宽三尺,麦垄间距一尺五寸,”他指向远处的“沓中屯”木牌,“每屯配算学生二人,每日记录墒情、虫情,用算筹推衍施肥时机。”

更深露重,诸葛瞻与姜维在屯田营帐外观星,见“天仓星”正照在陇水转弯处。姜维忽然递来一卷帛画,竟是郭淮的狄道城防图,上面用算筹符号标着魏军粮草囤:“你教的北斗定位法,让斥候在魏营如入无人之境。”诸葛瞻望着画中“井宿”方位的暗河标记,忽然轻笑:“郭淮筑的是土城,我们修的是算筹渠——土城会塌,算筹渠却能让陇水为汉家流。”

五更天,沓中屯田的第一缕炊烟升起,混着新麦的清香。诸葛瞻摸着渠壁上的算筹刻痕,忽然记起在武候祠初绘的星图,“天仓星”对应的正是沓中粮仓。他知道,这条用算筹丈量、用羌汉智慧开凿的水渠,不仅能灌溉万亩良田,更能让曹魏的铁骑,在陇右的麦浪与算筹的刻度前,寸步难行。

晨光中,姜维的蛇矛指向狄道方向,矛尖映着陇水的波光:“待新麦抽穗,便是我取狄道之时。”诸葛瞻望向渠中流淌的春水,算筹在水面投下细碎的影,恍若父亲的羽扇正掠过陇右的山河,将屯田的希望、水利的智慧,都化作算筹上的刻度,刻进蜀汉的每一寸土地。

沓中屯田的陇水之畔,算筹与羌笛的和鸣仍在继续,新修的水渠如银链般蜿蜒在麦田之间,将汉家的算学、羌地的智慧、父亲的遗志,都融入这滔滔流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