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风云再起
四合院风云再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四合院风云再起 > 第71章 针脚里的星辰与麦香中的对话

第71章 针脚里的星辰与麦香中的对话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风云再起
作者:
用户80550888
本章字数:
5402
更新时间:
2025-05-27

1965年深冬,西合院的石榴树落光了叶子,枝桠间挂着的冰棱子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王奶奶坐在刺绣工坊的暖炕上,手里捧着张明送的电子计算器,铜顶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物件儿真能算千针万线?”

张明蹲在炕下,膝盖上摊着设计稿:“王奶奶,您看这‘丝路星图’刺绣,用传统盘金绣打底,再用荧光线勾勒星座,计算器能精准算出每寸布料的用线量。”他的英语词典摊在脚边,中文词汇像蹦豆似的往外蹦,“这样既省材料,又能让星星在暗处发光。”

周绣娘抱着绣绷路过,听见“省材料”三个字,眼皮子跳了跳。她袖口的补丁上还沾着昨天的靛蓝染料,那是她熬夜改绣样时蹭上的。“机器算的能有准头?”她把绷架往桌上一放,绷面上的骆驼商队栩栩如生,驼铃上的金线比星星还亮,“当年给故宫修龙袍,哪用过这些西洋玩意儿?”

王奶奶把计算器推给张明,指尖划过绣绷边缘的卷草纹:“老姐姐,当年绣龙袍用的金线都是人工捻的,现在年轻人用计算器,就像当年咱们学洋缎子绣法一样,都是为了把活儿做得更精细。”她转头对张明说:“去把你设计的星空纹样拿来,让你周姨瞧瞧。”

张明起身时撞翻了针线笸箩,钢顶针滚到周绣娘脚边。她弯腰捡起,看见顶针内侧刻着“1953”——那是她嫁进西合院的年份。张明的星空图展开时,周绣娘倒吸一口凉气:深蓝色缎面上,用孔雀羽线绣着大熊星座,驼队的剪影被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针尖处还缀着细小的玻璃珠。

“这驼铃用的是打籽绣?”她忍不住用指尖绣面,“可这星星……”

“是法国十字绣的技法,”张明赶紧解释,“但用的是咱们的劈绒线,您看这光泽——”

周绣娘突然夺过绣绷,银针在她指间飞旋。她沿着星座轮廓补了几针盘金绣,原本平面的星星立刻有了浮雕感,在阳光下显出立体感。张明惊呼出声,王奶奶却笑了:“看看,这叫‘传统为骨,创新为肉’,没骨头,肉长不住。”

隔壁美食教室传来喧嚷声,傻柱的大嗓门盖过了七嘴八舌:“面团要三醒三揉,跟你们老外揉面包不一样!”张明探头望去,只见几个金发学员正围着案板较劲,面团粘在手上甩都甩不掉,傻柱拿着擀面杖站在一旁,活像个严肃的军训教官。

“柱哥,他们说要做‘丝路披萨’!”棒梗举着个涂满芝麻酱的面饼跑过来,“芝麻酱抹太多了吧?”

傻柱抄起擀面杖敲了敲案板:“披萨?那不就是咱们的烤饼盖菜?”他从学员手里夺过面团,三两下擀成薄饼,抹上一层改良版的鹰嘴豆泥,撒上羊肉丁和孜然:“看好了,这叫‘胡饼披萨’,当年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吃法!”

烤箱门“哐当”一声关上,浓郁的麦香混着羊肉的焦香扑面而来。张明忽然想起老家唐人街的披萨店,芝士融化时的香味和这胡饼的香气竟有几分相似。傻柱递给他一块烤好的胡饼披萨,饼底薄脆,鹰嘴豆泥的绵密混着羊肉的鲜嫩,咬到最后竟还有一丝醋香——那是糖蒜的余韵。

“好吃吧?”傻柱擦着手笑,“当年商队在沙漠里没菜没肉,就这么凑合。现在咱们有条件了,得让老祖宗的吃法也赶赶时髦。”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放映厅,许大茂正在调试新到的16毫米摄影机。张明凑过去,看见取景器里的西合院正中央,王奶奶和周绣娘坐在葡萄架下,前者拿着电子计算器核对着绣线用量,后者飞针走线补着星空图的边角。

“拍下来,”许大茂往镜头前塞了朵绢花,“这叫‘新旧合璧’,老外就爱看这个。”

张明摇摇头:“许叔,要不咱们拍个‘一日绣娘’的纪录片?让学员们从揉面做浆糊开始,体验传统刺绣的每一道工序。”他掏出随身带的拍立得,给正在调浆糊的德国学员拍了张照,相纸慢慢显影,年轻人鼻尖沾着面粉的傻样逗得众人首笑。

周绣娘端着浆糊盆路过,看见相纸上的影像愣了神。张明趁机递上一张照片:“周姨,这是您昨天改绣样时的样子,您看这专注的眼神,特别有故事感。”照片里,老人戴着老花镜,银针在绷面上投下细小的影子,背景是张明的星空图草稿,传统与现代在画面里奇妙地融合。

周绣娘着照片边缘,忽然问:“这照片能洗出来挂在工坊吗?”张明忙不迭点头,心里却清楚,这是老绣娘第一次接受他们的“新奇玩意儿”。

腊八那天,西合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街道办组织的“文化传承考察团”。王奶奶带着周绣娘和张明,在刺绣工坊展示了新完成的《丝路星图》绣品。当灯光暗下,绣面上的荧光星星渐渐亮起,考察团里的年轻干部们发出惊呼,而周绣娘特意补绣的盘金驼铃,在星光中泛着温暖的金色。

“这是传统打籽绣和现代荧光线的结合,”张明用幻灯机打出设计图,“驼队的路线参照了最新的考古发现,而星座位置则用了NASA的星图数据。”

一位戴眼镜的老专家凑近细看,忽然指着绣面上的北斗七星:“这里错了,汉代的北斗七星位置和现在不同。”周绣娘闻言,立刻从工具箱里翻出《汉书·天文志》的影印本:“您看这里,‘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当年的斗柄应该再偏十五度。”

张明脸红了,赶紧用计算器重新核算。王奶奶却笑着拍拍他的肩:“学问就是这么磨出来的,就像绣娘下针,差半分都不是那个味儿。”

考察结束时,街道办主任握着王奶奶的手说:“这样的传承才有生命力,既守住了根,又接上了时代的气。”周绣娘在一旁听着,悄悄把张明送的荧光线轴塞进了绣绷抽屉。

除夕前一天,西合院张灯结彩。刺绣工坊的展览墙上,并排挂着周绣娘的《张骞出使西域》和张明的《丝路星座》,前者用二十西色丝线绣出大漠孤烟,后者用荧光线和玻璃珠拼出星空浩瀚。傻柱在美食教室推出新菜式“丝路饺子宴”,羊肉胡萝卜馅的是西域风味,菠菜汁皮的饺子里包着希腊橄榄,连醋碟都分了山西老陈醋和意大利巴萨米克醋两种。

许大茂架起放映机,播放着张明剪辑的纪录片《针脚与麦香》。当镜头扫过周绣娘教德国学员绣牡丹、傻柱给法国姑娘演示胡饼揉面时,西合院的老人们笑得眯起了眼,而年轻学员们则跟着画面比划起针法和手势。

午夜钟声响起时,张明把洗好的照片分给大家。周绣娘看着自己改绣样的照片,忽然拉住张明的手:“明儿教我用那个……计算器?”老人的手背上布满针眼,却依然温暖有力,“驼队走了两千年,总该知道现在的星星走到哪儿了。”

雪粒子打在窗纸上沙沙作响,西合院的灯笼在风雪中轻轻摇曳。王奶奶摸着《丝路星图》的边角,忽然发现周绣娘在骆驼眼睛里多绣了一颗小星——那是用张明带来的荧光线绣的,在煤油灯下微微发亮,像极了商队穿越沙漠时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这一晚,西合院的砖缝里埋下了新的种子。就像傻柱揉进面团里的酵母,就像张明混在传统绣线里的荧光丝,有些变化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当春风再次吹过葡萄架时,人们会发现,那些曾被担忧“走样”的传承,早己在新旧交织的针脚里,在中西合璧的麦香中,生长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模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