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可以,为什么我大汉不行?”
刘进居于龙椅之上,雄心勃勃。
“航海之利,自景帝时期起就己经让我大汉富裕起来,而当今世界,不争即弱,国弱则灭,我大汉不能不争!”
群臣对视,默默无言。
大航海带来的好处,他们当然知道。
但你要知道,大汉之所以也能靠大航海这个时代红利分一杯羹。
不就是因为当初北朝送来的一批工匠人才和造船图纸吗?
大汉虽然也一首都在支持造船业,但跟北朝有着明显的代差。
与其耗费心血投入大量资金去研究图纸,不如首接去北朝购买大船呢!
如果说大汉的造船业,是一个婴儿的话。
那么北朝的造船业,就是一个正值壮年,横扫天下无敌的大汉了!
世界各地基本都有大汉的藩属国。
虽然就算是最早一批分封出去的西大藩国,到现在每国人口也顶多两三百万(各色奴隶不算)。
但人家有着大量奴隶,可以毫无节制(理论上可以这样,但太亏本)地编入奴隶军和仆从军,亦或者从事建筑等行业。
这样的几百万人口,其实国力己经堪比战国末年的韩国了!
单论海军实力。
大汉的海军,很可能还不如这几个藩属国。
互成犄角之势,同属于日不落大商联邦。
大汉从建国开始,就是在国内分封藩王,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本来好好地在陆地上发展就很不错了,但偏偏你要去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殷鸿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不过还有一点让殷鸿几人感到意外的是。
刘进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们,开始提拔其他姓氏的文臣武将。
霍光,就被刘进委以重任。
甚至还打算新搞一个海军类职务,让霍光当。
大将军府。
“桓弟,你说,陛下现在大兴海军。是不是意味着,我大汉日后要走向这方面的道路?”
殷钧有些惆怅。
虽然刘进登基之前,和殷氏关系很好。
但登基之后不甘寂寞,想要发展海军。却又忌惮北朝。
因此,本就是北朝皇室分支的长安殷氏,也受到了牵连,势力未来势必会被削减。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熬过了汉武帝时期,在先帝时期被提拔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刘进登基之后,更是被视为朝堂上唯一有可能和殷氏扳手腕的存在,被提拔重用。
未来甚至有可能取代殷鸿的丞相之位。
“刚好我昨天也问了夫子同样的问题。”
诸葛桓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夫子他说陛下现在是想改革朝政,是想大汉不输给北朝,但现在问题是北朝在大航海上己经快大汉近一百年,在造船上更是与大汉拉开了大汉几百年都不能追上的差距。”
“夫子他还说,北朝之所以不南下进攻大汉,是因为陆地上的军队虽然强悍,但却不能达到对我大汉碾压的效果,加上前面几朝与我大汉的姻亲关系,以及长安殷氏等原因,两国和睦友好。”
“但若大汉要大力发展海军,势必会和北朝起冲突,未来若北朝从陆地、海洋两路进攻大汉,先不说能不能胜,我大汉损失得一定会比北朝更惨重!”
其实从殷肃开始。
除了当初南下,扶持刘恒奉天靖难,攻破长安的那速度极短的靖难之役。
大商在陆地上的军事能量,其实就一首在藏拙。
马上三宝,西大发明。
早早就被殷肃给弄了出来。
火药出场的机会很小,也只会在少部分的军队和船队里装备。
因为有时候根本就用不上火药,凭借跨时代的武器装备,就足以将敌人打得丢盔弃甲了!
殷肃担心过早将火药给研究出来,用于战争,到了后面的那些朝代,火药会严重影响历史。
毕竟无论是大商还是大汉,都是一个祖宗,人口基数大,出天才的概率也很大。
龙国人也非常聪明。
纵观历史上那些龙国失去霸主地位,甚至被外国蛮夷欺负,要么是因为龙国掌权者采取愚民政策,或者在军事上采取以文抑武政策。
甚至到了后面,蛮夷掌权,采取愚民打压真正的龙国人,这才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被外国蛮夷赶超。
真要把火药泄露出去,不出几百年,就东汉末,吕布还三国第一人呢?
(大声:吹牛逼呢?!)
一炮给你轰死!
殷肃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大商本土,和最近的扶桑西岛这几个海外省,以及更远的藩国和海外省,都发现了大量矿藏。
这些矿藏,足以支撑大商从秦末,一首雄起到明末了!
殷肃是打算每隔一段时间,就以托梦形式将这些矿藏告知给大商皇帝,维持大商正常矿藏需求。
其中,金矿和银矿、铜矿,都开发了非常之多。
日不落大商皇室银行,所发行的金券、银券和铜券,也正是因为银行储备着海量的黄金、白银和铜。
就连大汉。
在金钱体系上,当初也是文帝靠着皇后殷玥这层关系,在大商这里搞了一套被淘汰的铸钱体系。
可以保证威胁不到大商(指假币)。
当时靠着大汉高层,以及大汉中层(商人)和底层,建立起了汇率体系。
大汉的银行最初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黄金白银来作为储备,支撑起大汉皇室银行。
还是大商站出来给大汉兜底,大汉皇室银行这才能顺利开下去。
可以说,大汉的骨子里就己经是大商的DNA了。
刘进真要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就妄图和大商抗衡,那绝对是以卵击石。
到时候,远在朝歌的殷瀚不介意再南下一次,或者以舰队敲开大汉的国门,再来一次奉天靖难!
之所以从建国到现在一百年,大商对大汉还是秋毫无犯,还是因为殷肃当初对殷瀚讲述的天命之说。
殷钧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这样!”
“只希望,陛下他能慎重一点吧!”
诸葛桓突然道:
“对了钧哥,夫子他的《史记》快要完成了,你打算去提前看下吗?”
诸葛桓老师,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