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远方的客人
随着小镇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这里。他们被小镇的富饶和和谐所吸引,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紫云和南风景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客人,分享他们的经验。
“你们的小镇真是太神奇了!”客人们惊叹不己。
春日午后,小镇的石板路被阳光晒得温热。当第一辆装饰着彩带的观光大巴在槐树下停下时,紫云正在井边漂洗竹编。车门开启的瞬间,漫天彩屑如雪般飘落,五十双陌生的眼睛瞬间被眼前景象怔住——青砖黛瓦的校舍里传来琅琅书声,瓦罐煨着的槐花蜜正在灶膛火上咕嘟冒泡,而远处梯田里,农人正把一篮篮金黄菜籽倒入石碾。
"欢迎欢迎!"南风景不知何时己换上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中大锡壶斟出的热茶在青瓷碗里漾着涟漪。他的嗓音里带着晨露般的清亮:"诸位远道而来的贵客,且先尝尝咱们小镇的三道茶——头道苦丁茶清肺明目,二道糯米茶裹着槐花香,三道松针茶能提神醒脑。"说着便把沾着松针露水的竹席铺在地上,"诸位随意坐,咱们这儿不兴拘束。"
车队领队是个穿宝蓝色旗袍的女士,她摘下墨镜时眼睛里满是热切:"我是邻省文化局的周梅,早就听闻你们把荒滩改造成世外桃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她蹲在石碾边,指尖轻轻着木槽纹理,"这碾盘是我见过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磨,连纹路都未曾磨损。"
紫云将一缕湿发别到耳后,竹篮里刚采的艾草还沾着露珠:"这碾盘是先祖留下的,镇上每家都有祖传物件。"她掀开蒸笼盖,热气裹着米香腾起,"周女士且看,这艾蒿粑粑的染料取自田埂青草,孩子们清明节前都要学做。"话音未落,两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己捧着热气腾腾的粑粑挨个递给客人,沾满草渍的小手在胸前蹭了又蹭。
随着夜幕低垂,镇公所的堂屋亮起松明火把。周梅摘下记录用的皮包放在桌边,火光在她精心盘好的发髻上跳跃:"南先生,你们如何想到用竹筒引山泉灌溉?"南风景用炭笔在沙盘上勾勒着等高线:"起初为了解决旱季用水,后来发现错落的竹管能降低水流冲击力,这才有了如今西季不涸的梯田。"他起身指向窗外,月色下银带般的山泉正自竹管蜿蜒而下,"那些年为找合适的竹材,我几乎踏遍后山老林。"
酒过三巡,一位戴眼镜的男士起身斟酒:"诸位莫怪,我对这'不伐古木'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紫云接过话头,指尖轻抚着腰间玉佩——那是幼时祖母用枯槐根雕的物件:"小镇的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她轻叹一声,"百年前那场山洪,若不是老槐树拦住泥石,哪有咱们紫家人的命脉?"窗外,老槐树的枝桠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她的低语。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翳,周梅站在观景台前久久不愿离去。山间薄雾如绸缎般缠绕着梯田,孩子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采摘的野菜在柳条筐里堆成翠绿小山。一位老妪正用葛麻编成的绳索固定新搭的葡萄架,动作娴熟得如同在编织岁月。"你们究竟用了什么魔法?"周梅的声音带着哽咽,"让现代文明与古朴生活方式如此完美融合。"
南风景将一卷宣纸递到她手中,纸面绘着小镇变迁图谱。从最初泥泞不堪的滩涂,到如今屋舍俨然的村落,每一处转折都标注着日期与简短注释。"没有魔法,"他轻声说,"只有尊重——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先辈的智慧,尊重土地本身的语言。"
送别客人时,紫云摘下鬓边的野菊别在周梅发间。观光车启动的瞬间,后视镜里映出小镇全貌:晨雾中,黛瓦粉墙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孩子们背着书篓跑过石桥,惊起一池白鹭。南风景站在槐树下望着远去的车队,手中竹简突然滑落——那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明日的规划:修复老茶坊、整理医书方志、开辟草药园……
夜色再度漫过小镇时,南风景正把刚晾干的竹简收入匣中。紫云端来的夜宵还冒着热气,瓦罐里炖着的何首乌鸡汤飘出香气。两人相对而坐,偶尔交换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他们都知道,那些惊叹声背后,隐藏着更漫长的考验。远处,守夜的耕夫开始敲动铜锣,悠长的回音里,又一粒麦种正落在新翻的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