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投简历后的冗长下午。林泽在新租的工位上,倚着办公桌,眼皮被东海的秋阳照得有点发沉。桌面上堆满了最近几周的面试资料和实习项目方案,他用红笔为自己打了不少高分。不远处,HR小隔间里传出淡淡的咖啡香味和偶尔夹杂英汉混杂的交谈声。
一切,都让他感觉自己正向成熟“白领”的门槛稳步靠近。
这阵子林泽一首心存期待:前几天,投进一家知名跨国科技企业的高级岗位,竟然顺利闯过视频初筛、小组答辩和项目闯关。HR在电话里以“很欣赏你的视野和技术思维”告之他是“最后三强之一”,点明薪资待遇远超同龄人,并询问入职时间的可能性。
好消息让合租屋几人振奋。阿琛嚷嚷:“有高薪了赶紧请客!”苏瑾则悄声说:“别慌,拿到offer才算数。”
林泽虽嘴上谦虚,可心里明明把入职、转正、加薪后的人生都己彩排了一遍。
不料,最终的“最难一关”在他得意时悄然出现。终面那一天,公司HR和三位技术总监齐坐一堂,最后让三名候选人做一次“创新提案共评”。林泽想着要脱颖而出,不甘心用普通、安全的路线,便临时提出了一个自认为炫酷但极具风险性的“云端分布式实验方案”。
他侃侃而谈,从市场前景讲到竞品分析,甚至不惜“花式展示”自己的跨界思维,还故意以几句洋气幽默结尾。在场的HR带头鼓掌,其他候选人却只提出了更加保守、却更可落地的优化意见。
面试结束,林泽自信满满,认为这“亮招”绝对可以加分。结果数天无音讯,他不断刷邮箱、微信。终于,HR发来标准通知:“很遗憾,这轮我们选择了与团队文化更契合、方案更稳妥的应聘者。你的能力很突出,但创新有待团队协作与阶段需求匹配。感谢参与。”
林泽瞠目结舌,脑中一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懊悔席卷心头。他越想越气:自己的创意明明有前景,是不是被同龄人嫉妒?是不是老板不懂时代创新?
但随即又冷静分析:自己最初明明不必冒险,本可顺着项目稳打稳扎,最后偏偏想一鸣惊人,未曾体察HR和团队要的仅仅是“踏实信任、能做事的伙伴”。
这失落来的沉重而真实。回到家里,他对着阿琛大倒苦水:
“我一首以为只要有头脑、肯努力,职场天花板就会松动。可到头来,是我太高估了自己匹配环境的能力。别人要的不是炫技,是稳稳当当的成长。”
阿琛举着啤酒安慰:“高薪offer没了,就当交学费。哥一周前还觉得短视频副业能发家致富,转天账号就被封。”
苏瑾也拉他出门散步,两人走在初冬冷风下,苏瑾悄声道:“职场很少需要‘天才’,更多时候要的就是‘靠谱’。你愿意突破是好事,但要懂得什么场合需要什么角色。我们就是要不断收敛锋芒、安顿棱角,最后才有机会掌舵。”
林泽苦笑着点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午夜回家,他摊开日记,写下一行字:
“人生里的高薪offer,未必每次都能抓住。可能你最聪明一场秀,反而失了最朴实的机会。下次遇到机会,试着用平常心和团队同行,等厚积薄发那一刻,再亮大招也不迟。”
那夜,合租屋不再争吵,小伙伴们一起吃着陈妍泡的热奶茶,偶尔被风拍打的窗户声唤回现实——生活还要继续,工作也还要找。可每一次跌倒,都在为下次搏杀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