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己经很深,合租屋的灯光还亮着,晚饭后的余兴未散。阿琛把群聊投射到墙上的老电视机上,一大拨大学同学正在微信群连麦语音,讨论这个年头“名校身份”到底有多少用处。
“你们‘北清氛围组’,动不动就内卷顶尖,带起的自尊高到天上,搞得我们这些普通大学生都自卑了!”一个读本地普通一本的女孩在语音里发笑,她在东海一间初创公司做文员,调侃声音里透着些许自我解嘲,又带着真诚的渴望。“我隔壁工位那谁,三本毕业,人家混一年就买了房。清北毕业也有求职焦虑吧?”
屏幕上,林泽和苏瑾的头像一闪。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标签”竟然成了别人争议的焦点。苏瑾笑着打圆场:“别抬高我们啦,现在到处卷爆炸,不管什么学历,都忙得像陀螺。我们屋子这几位,家教、外卖、面试,照样一地鸡毛。”
林泽想起这段时间的投简历、失败、兼职家教,以及最近一次奇葩面试官的质问:“清北应该去更好的平台,你来我们公司是不是屈才?”他在群里发了段自嘲语音:“氛围组”背后其实都很尴尬,进不去高薪大厂,就得一头扎进中小企业,也得和大家一样在房租面前讨价还价。”
阿琛凑到手机前“补刀”:“我还不是普本毕业的,送外卖送得通透!你们清北也要送外卖的,对不对?只要真活下去,什么氛围不氛围,就是有一口饭吃。”
气氛一扫平日里分明的“标签壁垒”,大家轮番开启吐槽模式——当代大城市“本硕博混剪”、学历鄙视链、第一学历焦虑、草根逆袭……笑声、哀愁与真实交错,一场同龄人的夜聊把虚夸和客套织洗得干干净净。
陈妍边吃零食边插话:“其实,每个人自带的家庭背景、资源圈子才是差异最大的。我们有邻居靠爸妈占坑,高中同桌,家里普通的,混得再认真也是多走十年弯路。”
有学弟在群里大胆发问:“你们氛围组会自卑吗?怕被外界觉得高攀不起,或者被人羡慕误解?”
苏瑾认真答:“其实也怕。越是外人觉得我们容易的人,自己越怕跟不上。在东海这个地方,人人都是普通人,只有经历了同样的压力、孤独和失败,才明白纷争其实没什么意义。”
晓慧,一个在医院夜班的朋友发语音:“昨天手术室两点才下班,累得胃疼。我本科都没毕业,这两年才明白,一个人其实无法通过一纸学历定义全部的人生。”
夜越深,“清北氛围组”和普通同胞的差距在现实面前越来越模糊。谁都在城市的同一片夜色下,赶着地铁、数着工资、熬着生活。最终彼此的自嘲和安慰,化为晚安时一句:“明天继续卷,不嗨就是输。”
林泽合上手机,望着天花板无声地想:
也许“标签”很重要,但能守住梦想、体验真实、靠拢温暖,这才是大城市里最重要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