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东海,小区新房的钥匙终于到手,林泽和苏瑾还来不及为自己的“小据点”彻底松口气,现实的难题己随父母的又一轮探亲再次袭来。这天下午,苏父与苏母一同步入新屋,带来两大包地道特产。新房还没有家具,西人搬把椅子围一圈,头顶一盏节能灯,空气中的“仪式感”却异常浓烈。
晚饭后,林泽把存有银行流水与房款明细的U盘递给苏父,言辞中满是谨慎与诚恳:“叔叔阿姨,这几年小苏一首跟我吃苦。家里老宅改卖才凑下首付,贷款还有一大截,买房写了两个人名,婚房装修也要简约为主,很多地方还想和二老多沟通。”
苏母用心剥着葡萄,轻声打断:“彩礼……还得照咱那边老规矩。别多少都不拿。”
苏父看了女儿一眼,缓缓说起往事:“老一辈订婚娶亲都讲究体面,我们不能丢规矩。可现在的年轻人日子难,除了讲面子,还得看谁能熬下来。这些年我也蒸蒸日上,才真体会结婚、买房、育儿,每一步都要算计。”
谈到聘金,林泽没有回避,“叔叔,有诚意能多给绝不少。可首付几乎榨干两家积蓄,如今要靠自己还贷和装修,压力说实话挺大的。我们不是不重视这规矩,只是真的要安安稳稳把家过起来。”
苏母眉头微蹙,苏瑾却温柔打圆场:“爸妈,我其实从没把钱当成保障。你们如果信我,就信小林。他苦了自己好多年,拼命省吃俭用,就是想让我有个安心的家。”
屋里安静半晌,苏父终于点点头:“聘金象征多一点,对外亲戚随便说最低线,别亏待这孩子;但剩下都看你们自己怎么生活。总归我不再咬着不放,不为难。嫁出去的姑娘幸福最重要。”
林泽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起身给苏父倒茶,郑重地说:“谢谢二老宽容,我们以后生活不靠父母,所有的钱、责任、温柔都由我来扛。”
气氛渐渐松快。三人在新房阳台上望着繁华夜色,一边规划婚礼流程,一边精打细算预算。苏父看着女婿和女儿肩挨肩,内心那道“防御墙”也悄然崩解。他笑着感慨:“年轻人难,家长一样难。其实我们只想你们有个去处,有个盼头。其他彩礼房子都是形式。”
临别前,苏父拍着林泽肩膀说:“做男人,讲一个信字。钱少可以再挣,你要真心疼媳妇、舍得给她幸福,爸就放心。”
送父母回旅馆,林泽和苏瑾靠在楼道,看着东海的远灯,他感慨道:“爱是责任,是允许和担当,也是包容和妥协。”
那晚,两人在新房地板上席地而坐,决定共同承担房贷、装修、孝敬父母的预算,把匮乏过成细水长流——钱是短板,但情意和承诺是无限高的阈值。
当夜,苏瑾在日记写道:“父母的让步不是示弱,是爱的另一种温柔。婚姻不是一张账单,而是我们步步互助的成长。”
林泽也记下:“槛有时高,是怕你难。可真心到位,圈条红线也能变软。”
东海的秋风像远乡的记忆,夜深初冷,但心里己多了稳稳的暖和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