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离开陇西山谷后,裴七并没有立刻动身。他知道,前路漫漫,无论是前往未知的安西,还是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追兵,他们都需要更可靠的自保手段。
他之前因为太原惨剧而产生的技术反思,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弃,反而激发了他寻求“可控力量”的决心。他要制造的,不再是追求最大杀伤力的武器,而是……更偏向于防御、干扰、以及精准打击的“工具”。
接下来的几天,他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了秘密的试制工作中。地点选在了山谷深处一个早己废弃、人迹罕至的旧矿洞里。这里足够隐蔽,也能最大程度地隔绝声音和光线。
胡三儿成了他唯一的助手,负责打下手和外围警戒。这小子自从经历了上次的“硝石羊肉爆炸”事件后,对裴七这些瓶瓶罐罐里的东西充满了敬畏,但也更好奇了。裴七也开始有意识地教他一些基础的材料辨识和安全操作规程。
李长歌和张顺等人则负责处理山谷外的事务,与李员外的势力周旋,打探消息,并为即将到来的远行做准备。
矿洞深处,油灯昏黄。
裴七小心翼翼地将提纯后的硝石、硫磺和精心煅烧筛选过的木炭粉末,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他参考了《安西军械图谱》中关于“狼烟”和“信号火箭”的记载,又结合了自己掌握的现代化学知识。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制造出“浓烟型”火药。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经过特殊处理的潮湿锯末和某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草药粉末,他希望能制造出一种爆炸威力不大、但能瞬间产生大量浓密、呛人甚至带有轻微毒性烟雾的药剂。这种药剂在狭窄空间或突围时,能有效干扰敌人视线,制造混乱。
第二个目标,是“信号型”火药。这个相对简单一些。通过在基础黑火药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金属粉末,利用金属燃烧时产生的不同焰色反应,制造出能发出不同颜色火焰或烟雾的信号弹。这在传递信息或指示目标时,将非常有用。
第三个目标,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是“定向爆破型”火药。他并不想制造传统意义上的炸弹,而是希望利用火药爆炸的冲击力,实现更精准的破坏效果,比如定向炸毁城门、破坏工事、清除障碍物,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人员的误伤。他尝试将优化后的火药,用厚实的、混合了粘土和碎石的泥壳进行特殊包裹,并精心设计引爆药包的形状和起爆点,试图控制爆炸冲击波的方向。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过程。每一次配比的调整,每一次材料的混合,都需要万分小心。矿洞里条件简陋,没有精密的仪器,裴七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首觉和反复的微量测试。
有一次,在测试“浓烟型”火药时,因为发烟剂比例稍稍失衡,产生的烟雾过于浓烈呛人,差点把他和胡三儿都熏晕在矿洞里。还有一次,在尝试“定向爆破”时,泥壳的强度不够,导致爆炸威力扩散,虽然没有伤到人,但也把旁边的岩壁炸塌了一小块,吓得胡三儿好几天不敢靠近。
但裴七并未放弃。他一次又一次地调整配方,改进工艺,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化。他的眼神专注而冷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属于他的现代军工实验室。
终于,在耗费了大量的材料和精力之后,几种不同用途的、威力相对可控的“新式火药”,初步试制成功了!
他将这些颜色、质地各异的药粉,小心翼翼地分装在不同的陶罐或油纸包里,并用特殊的符号做好了标记。
看着眼前这些凝聚了他心血和智慧的“作品”,裴七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成功的喜悦,有对技术力量的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应用的深深忧虑。
这些新的“工具”,究竟会带来什么?是守护的希望,还是……另一场灾难的开端?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他必须进行一次更全面的实地测试,以确保它们的性能和……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