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虽然也简短,平俗。
但是,也体现了一个家里的女主人,对节日的祝愿,对家人的期盼。
自然李织语选了这样比较平俗,普通的一首诗,也是为了暲显自己的女儿,嘉乐县主魏雪颖的突出,她现在己经成婚,从古代来讲己经算是一个家中妇人,而女儿嘉乐县主魏雪颖以后的路,却还有很长,让她突显一些,也对嘉乐县主魏雪颖以后的路途,会有并多上一些好处。
太后董氏听完郡君李织语的诗后,也点了点头,此诗虽然有些普通,平俗,但也是一些平常家宅妇人们的一些所想,及期盼。
自然在座众人中,也不乏有一些识文懂诗的一些夫人,及官眷家的女娘,听了这诗之后,也是心里有所感触。
因而也是觉得这诗,比较贴近自家的生活,及一些期望,那个妇人不愿家宅和宁,夫君二人相互了解,又相知,这也是所有家宅夫人们的共同期盼。
所以在座宴会中的众夫人给郡君李织语的这首诗,打了一个满分。
而太后董氏却只在心里,给郡君李织语打了一个七十分,因为虽然郡君李织语,背出来的这首诗,也是描述中秋节的一首诗,却对今日所提的话题,并不是很应景,比不上嘉乐县主魏雪颖的那两首,既是应景,又显得比较大气一些。
不过也算是过了识文懂诗这一关。
然后,也让旁边的宫女,给郡君李织语的桌上加了一壶酒,以示奖励。
李织语叩谢入座。
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刚才所用机智也不知道,太后董氏发现了她的小心思没有,她可是因为太后董氏看中自己的女儿,所以今日也让自己的女儿嘉乐县主魏雪颖,露出她最好的一面,而让太后董氏也感到满意。
但是,她也不希望,让太后董氏发觉自己在中间悄悄放水,所以有些担心,怕太后董氏发觉而心中有些不喜。
其实这也是李织语,担心的有些过多了。
现在这个时代,毕竟是古代。
一个两岁的孩子,背出这两首诗的例子,也实属罕见。
而她一个小户官家出来的小女娘,能够背出这首诗,也是不得了的,许多官家女娘识文,也只是为了认字,为家里中馈记账时之用,并没有几个真正懂诗,知诗的。
并不会像李织语所想那样。
在后世的时候,连一个小学生,都可以随便背出几首诗。
可是毕竟古代的条件差。
李织语能够背出这首诗。
在太后董氏看来,也是不错的了,只是没有刚才嘉乐县主魏雪颖背的那两首诗大气,比较能够显出格局,她作为一朝太后,为了给自己的孙子之后选一个良人,肯定要找一个心胸开阔,眼光也能够看的比较高远之人。
刚才嘉乐县主魏雪颖背的那两首诗,既显大气,又有格局,自然也是太后董氏心里比较中意的,而且,她心里也暗忖,究是自己选的对了,也幸亏是提早下手定下了她。
但是,面上又不显。
为了不失公正,彰显自己对嘉乐县主魏雪颖的特别。
她另外又让怀庆公主赵婧与瑞宁郡主楚烟,也显示了一下她们两个平日所学,自然两人平时因为有教习女官所授学业,也是可以背上一两首诗。
太后董氏也听了并心中评判。
她们的诗也算可以入耳,但是略显比较平俗。
还是比不上嘉乐县主魏雪颖的诗,那么大气,又显得气质高远。
两方面的诗一比较。
能力才学也立显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