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众人皆是心里各想不一。
但是,也改变不了一会。
介绍完郡君李织语和嘉乐县主魏雪颖。
之后。
郡君李织语和嘉乐县主魏雪颖,随着众人一起,给太后董氏,帝后叩拜,谢宫宴之恩。
见嘉乐县主魏雪颖,也和众人一样,跟着郡君李织语,给上首的两人叩拜,那模样不但极其认真,而且,做的也一模一样。
还没等众人从惊讶中缓过来。
准备入座后,下一幕的惊奇,又接着而来。
太后董氏,帝后,示意众人起身入座后。
开宴之前。
每桌是要先上一些热茶,及糕点的。
可是太后董氏却是偏偏在魏氏一桌上,多加了两碟糕点,并言说,嘉乐县主魏雪颖喜欢吃,特意给她准备的,所以,也惊掉了众人的下巴。
这还只是开始。
到了正式开宴的时候,魏氏与郡君李织语的那一桌上,菜肴也又加了两道,都是小孩子们爱吃的,见此情景,在座的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这是太后董氏看中郡君李织语的一家人了,特别是嘉乐县主魏雪颖,今日一番动作,也是太后董氏在警示在座众人,嘉乐县主魏雪颖,郡君李织语一家人,是她太后董氏看重之人,以后,所有人不能看轻或者得罪她们一家,否则,她不会轻易原谅这些人。
然后,宴会开始之后。
太后董氏开始提酒,说了一些国泰民安的话。
之后,帝后也跟着提酒。
接着另外几个嫔妃。
一轮过后,便是有名望的官眷,及各个嫔妃们的外家开始提酒说祝福词。
到了魏氏那一桌时,郡君李织语也提酒祝福词,嘉乐县主魏雪颖不会饮酒,端着茶盏也说了一些祝福词,虽然人小,但是口齿清哳,众人一听皆是吃惊,此小女娃年仅两岁,便如此厉害,长大之后,更是未来可期。
太后董氏也是有意,想考一下她。
便问嘉乐县主魏雪颖。
会不会念诗,可否给在座众人背上一首。
嘉乐县主魏雪颖点了点小脑袋。
口齿清晰的背出一段诗:
年年时节美晴明,
何处不惟台与城,
秋来偏忆故人约,
月到中秋分外明。
这诗虽然不知出于何处,倒也是应景。
于是太后董氏又问嘉乐县主魏雪颖,看着现在的宴会,能不能再背出一首比较应景的诗。
嘉乐县主魏雪颖的小脑袋,歪了歪,想了一下,然后,又正首了身体,背出了另一首,之前在家中过中秋节时,阿母李织语背给她听的一首诗:
一年一中秋,
一家一平安,
灯火映万家,
团圆在此时。
这诗倒是比较应景了,诗句虽然简单,但是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口中背出,也属实不易了。
于是太后董氏让人,又给她们桌上,加了一碟时鲜果子,并让嘉乐县主魏雪颖坐下品尝,既然,有心提点她们一家,孩子都背诗了,她的阿母也顺便考上一考吧,否则,别人又会说,嘉乐县主魏雪颖的阿父是一个进士出身,这些诗相必也是他教的罢了。
而郡君李织语不一定识诗。
所以,也便接着点了郡君李织语一下,让她也正好借此机会自证一下。
李织语得到提示,也起身,落落大方的背了一首。
花好人更好,月圆人团圆,
心有千千结,自有人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