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升栈安顿下来的日子,远比林晏想象的要更加……压抑和复杂。
这里,就像是一个微缩的、更加残酷的科举竞技场。
来自天南海北的举子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野心,拥挤在这片狭小而破败的天地里。他们是竞争对手,却又因为相似的境遇和共同的目标,不得不相互依存,相互抱团。
林晏很快就观察到了这里独特的“生态圈”。
客栈里,隐隐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小团体。
有以地域划分的。比如,来自同一个省份,甚至同一个府县的举子们,往往会聚在一起,说着家乡话,交流着彼此熟悉的信息,形成天然的同乡会。他们会相互照应,共享资源,但也可能因为内部的竞争而产生矛盾。
有以学派划分的。程朱理学的拥趸,阳明心学的信徒,甚至还有一些钻研考据、词章的“杂学”派……不同学派的举子,往往会因为学术观点的差异而争论不休,甚至相互鄙视。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共同的学术偶像或反对某个共同的“敌人”而暂时联合起来。
更有甚者,是以“门路”划分的。一些家境稍好、或者消息灵通的举子,会想方设法地去拜谒京中的高官显贵、或者著名的文坛领袖,试图提前“烧冷灶”,拉关系,走门路。这些人,往往会自成一派,神神秘秘,对其他人守口如瓶,甚至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而像林晏这样,既没有同乡依靠,又没有明确的学派归属,更没有任何门路可言的“孤魂野鬼”,则往往处于这个生态圈的最底层,最容易受到排挤和忽视。
当然,也有一些和他一样,或者比他更惨的,真正意义上的“寒门苦读”之士。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本之中,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只寄望于凭借真才实学,杀出一条血路。
林晏观察着这一切,心中了然。
这就是现实。
无论在哪里,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划分圈子,拉帮结派,争夺有限的资源。
他没有急于去融入哪个圈子,也没有刻意去疏远谁。
他依旧保持着低调和谨慎。
白天,他会去大堂吃饭,或者在天井里透透气。这时候,他会竖起耳朵,听着那些举子们的谈话。
他们的谈话内容,五花八门。
有抱怨客栈饭菜难吃的,有讨论京城物价高昂的,有交流温书心得的,有打听某位考官轶闻趣事的,有分析时政热点、预测会试题目的,也有……相互吹捧、或者暗中贬低竞争对手的。
“哎,听说了吗?昨儿个礼部侍郎张大人府上设宴,请了不少今科热门的举子呢!”
“真的假的?都有谁去了?是不是那个湖广的解元刘希孟?”
“好像有他!还有那个山东的才子孔闻韶!啧啧,这些人,门路就是广啊!”
“哼!走门路有什么用?科举靠的是真本事!张大人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岂会因为一顿饭就徇私舞弊?”
“话是这么说,但能提前在主考官面前留个好印象,总归是好的嘛……”
“说起主考官,你们觉得这次会是谁?我猜,八成还是内阁那几位大学士轮流坐庄吧?”
“难说!我听说,皇上最近似乎对吏治颇为不满,有意选拔一些有实干精神的新人。说不定……会启用一些意想不到的人选?”
“要我说啊,揣摩这些都没用!还是老老实实把《西书集注》再背几遍,把历年的范文再研究透彻,才是正道!”
……
林晏默默地听着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脑海中进行着筛选、分析和判断。
他知道,这些信息,有些可能是无稽之谈,有些可能是以讹传讹,但也有些……可能就隐藏着通往成功的关键线索。
比如,考官的人选和偏好。这是所有考生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朝廷规定主考官名单要在考试前才能公布,但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流传出来。了解不同考官的学术背景、政治立场、甚至个人喜好,对于调整自己的答题策略,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时政热点。会试的策论题目,往往与当前的朝政大事息息相关。了解皇帝最近关注什么?内阁在推行什么政策?朝野上下在争论什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策论的出题方向。
比如,竞争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其他热门考生的水平、风格、甚至弱点,虽然不能首接帮助自己,但至少能让自己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
林晏将这些有用的信息,都一一记在心里。
他发现,虽然身处这嘈杂混乱的同升栈,但这里,却也确实是一个获取信息、了解“行情”的绝佳场所。
当然,他也没有完全沉浸在信息的收集之中。
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身的实力,才是根本。
在对周围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并且身体也基本恢复之后,林晏重新拾起了他那近乎自虐般的“卷王”本色。
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每天卯时即起,简单洗漱后,便开始晨读。背诵经义,揣摩范文,雷打不动。
上午,温习策论,分析时政,推演题目。
下午,练习八股文写作,或者研究诗赋格律。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研读《西书集注》残卷,或者……进行那危险的“内在修行”,熟悉墨玉和“墨心”的力量。
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修炼上。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个时辰。
他吃的,依旧是同升栈里最粗糙的饭食。
他穿的,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儒衫。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闲钱,去参与那些举子间的诗会、文会,更没有心思去附庸风雅,或者钻营奔走。
他的生活,枯燥、单调、刻苦,甚至可以说是……残酷。
同升栈里的其他举子,刚开始还对这个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南方举人有些好奇,但渐渐地,看到他这种近乎“自残”般的苦读状态,也都只剩下敬畏和……一丝难以理解的怜悯。
“这林晏……真是个怪人!简首不要命了!”
“是啊!看他那样子,迟早要把自己熬垮!”
“不过……他那手字,倒是真不错。前几天我请他帮忙抄了份文书,又快又好。”
“哼!字写得好有什么用?科举靠的是文章!我看他八成是知道自己没什么希望,才这么拼命吧?”
……
对于周围的议论和目光,林晏充耳不闻。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同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而坚定地跋涉着。
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没有门路,甚至还背负着沉重的秘密和危险。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以及……那一点点不为人知的底牌。
他必须比别人更刻苦,更专注,更……“卷”!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会试中,搏得那一线生机!
举子楼中客,各怀稻粱谋。
在这喧嚣而压抑的同升栈里,林晏,这个来自江南的寒门解元,正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属于他的那个,一鸣惊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