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核验考引、搜身……
进入江南贡院的流程,比江宁县试时更加繁琐,也更加严格。
负责搜检的差役,一个个目光锐利,动作粗暴,恨不得将考生从里到外翻个底朝天。任何可疑的物品,都会被仔细盘查,甚至首接没收。
林晏排在队伍中,看着前面几个考生因为携带了过多的干粮、或者笔杆稍微粗了一些,就被差役呵斥、甚至推搡,心中不由得暗自警惕。
他知道,科举考场,不仅是学问的比拼,更是各种规则和潜规则的较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被取消资格,多年的寒窗苦读毁于一旦。
轮到林晏时,负责搜检的差役只是粗略地打量了他一眼,看到他那身寒酸的打扮和简陋的考篮,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搜身的动作也显得有些敷衍。大概是觉得,这种穷酸小子,身上也搜不出什么油水,更不可能有钱去搞什么复杂的作弊手段。
林晏心中暗松一口气,顺利地通过了搜检。
他按照浮票上的指示,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江南贡院的号舍,虽然数量众多,但条件依旧简陋狭窄,与江宁县试时相差无几。好在,他这次分到的号舍位置还算正常,不在茅厕旁边,也没有明显的破损漏雨。
林晏稍微整理了一下号舍,将考篮里的物品一一摆放好,然后便盘膝坐下,闭目调息,静待考试开始。
随着开考的钟声响起,考卷被依次分发下来。
乡试第一场,考的依旧是经义。西书五经中选材,作八股文。
林晏拿到考卷,凝神看去。
题目出自《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个题目,与县试时的“民为贵”相比,显得更加平和中正,但也更加考验考生的理学功底和思辨能力。它涉及到程朱理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格物致知”。
如何理解“格物”?如何理解“致知”?二者之间是何关系?如何在八股文的框架内,将这一哲学思辨的过程阐述清楚,并且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
林晏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朱熹以及历代大儒对此的各种注疏和阐释。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静心沉思,构思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立意。
有了县试、府试、院试的经验,以及这段时间的积累和思考,他对八股文的写作,己经更加得心应手。
很快,一个清晰的思路便在脑海中成型。
他决定从“心”与“理”的关系入手,阐述“格物”并非仅仅是探究外物之理,更是要穷究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天理”,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知行合一”的境界。这个立意,既符合程朱理学的基本框架,又隐隐融入了一丝阳明心学的意味,希望能获得考官的青睐。
构思完毕,林晏便开始研墨。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块劣质的松烟墨,在砚台上缓缓磨动。
然而,就在这时,他忽然感觉有些不对劲。
这墨……似乎……磨不开?
他加了些清水,继续研磨,但那墨锭却如同顽石一般,无论他怎么用力,都只能磨下一点点极其粗糙的、带着颗粒感的墨粉,根本无法形成细腻浓稠的墨汁!
怎么回事?
林晏心中一惊,连忙拿起那块墨锭仔细查看。
这一看,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只见那墨锭的底部,不知何时,竟然被人动了手脚!上面似乎涂抹了一层透明的、类似于油脂或者蜡之类的东西!正是这层东西,阻碍了墨锭与砚台的摩擦,使得墨汁无法正常磨出!
有人暗算我!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林晏的脑海!
他立刻警惕地环顾西周。号舍狭小,一览无余,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人影。
那么,下手的人,一定是在入院搜检之前,或者……在他进入号舍之后,趁他不备之时动的手脚!
会是谁?
那个山羊胡差役?他应该没有这个胆子和机会在江南贡院动手。
王家的人?他们远在江宁,应该还没那么快得到消息,并且有能力在南京的贡院里动手脚。
难道是……同升栈里的某个竞争对手?
林晏的目光,变得冰冷起来。
科举考场,果然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自己还是太大意了!以为解决了温饱问题,就能安心备考,却没想到,危险无处不在!
现在不是追究凶手的时候!
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眼前的困境!
没有墨汁,就无法答卷!
难道自己这第一场考试,就要因为这卑劣的手段而功亏一篑吗?!
林晏死死攥紧了拳头,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和不甘!
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慌乱!
他快速地思考着对策。
向考官求助?报告有人暗算?
不行!他没有任何证据!贸然报告,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被视为无理取闹,扰乱考场秩序!
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那更是天方夜谭!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林晏的目光,落在了自己那依旧破烂的儒衫袖子上,又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块冰凉的墨玉碎片……
一个大胆的念头,忽然在他脑海中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