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 第176章 杨瑾探病求华佗,河东地震惊长安

第176章 杨瑾探病求华佗,河东地震惊长安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作者:
胡茬程序员
本章字数:
6042
更新时间:
2025-06-26

杨瑾踏入内室,药味扑面而来。只见皇甫嵩半卧在榻上,面色蜡黄,眼窝深陷。

“拜见皇甫将军。”杨瑾行礼。

皇甫嵩挣扎着要起身,却被身旁的皇甫坚寿按住。

“父亲,您别动。”皇甫坚寿转向杨瑾,拱手道:"怀玉,家父近日病重,不便起身相迎,还望见谅。"

杨瑾连忙摆手:“坚寿兄言重了。”

皇甫嵩靠在软枕上,嘴角扯出一丝笑意,“你这小子,不错。北海救孔融,徐州破曹操,河东之地也经营的有模有样。”

“将军说哪里话,皆分内之事。”杨瑾在榻边坐下。

皇甫嵩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皇甫寿坚连忙递上帕子,待咳嗽平息,帕上己见点点猩红。

杨瑾心头一紧,"将军的病情..."

“无妨,无妨。”皇甫嵩摆摆手,强笑道:“哈哈,人老了,不中用了。不过是染了些风寒,就这般狼狈。”

杨瑾注意到皇甫嵩说话时气息短促,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在强撑。他想起历史上皇甫嵩的结局,心中不由一沉。

“将军切莫如此说。昔日赵国老将廉颇,八十高龄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将军不过是偶染小恙,定能很快康复。”

皇甫嵩闻言哈哈大笑,却又引发一阵咳嗽,“好个杨瑾,竟拿廉颇比我。不过你说得对,待我病愈,还要披挂上马呢!”

皇甫坚寿在一旁悄悄抹泪,杨瑾看在眼里,心中己有计较。

出了皇甫嵩房间,杨瑾对皇甫坚寿问道:“坚寿兄,不知可曾请过其他大夫?”

皇甫坚寿摇头叹息,“宫中太医都来看过了,开的方子大同小异,父亲服了却不见效。”

杨瑾眉头紧锁,思索片刻道:“或许民间有奇人异士,医术高明,不妨一试。”

他心中盘算着当世名医。作为穿越者,他知道后世所称的“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然而,张仲景如今是长沙太守,远在荆州,且是官身,不可能轻易请来长安。董奉年纪尚轻,恐怕还未成名,一时难以寻访。眼下,唯有华佗或许可期。

“我听闻沛国谯郡有位神医,名为华佗,医术通神,尤擅针灸,能治疑难杂症。”杨瑾说道,“若能请他来,或许皇甫将军的病有转机。”

皇甫坚寿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可华佗行踪不定,传闻他西处游医,如何寻得?”

杨瑾沉吟道:“华佗常在徐州、豫州一带行医,我前番破曹操时,曾听徐州士人提起他在救治伤患。我这就派人快马加鞭,去寻访他的下落。”

皇甫坚寿深深一揖:“杨将军大恩,坚寿铭记于心。”

杨瑾扶住他,郑重道:“皇甫将军于我有恩,我岂能坐视不管?你放心,我必尽全力。”

当晚,杨瑾在皇甫府上住下,三更时分,府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一名亲兵满身尘土,踉跄闯入,单膝跪地,声音嘶哑:

“报!太守,急报,河东地龙翻身,安邑城崩!地裂十二处,有水涌出,屋舍尽毁,百姓死伤无数!”

杨瑾连忙问道:“何时的事?” 。

“昨日酉时,张既大人己命人去救灾,但……地裂处仍在涌水,城中大乱!”

杨瑾深吸一口气,向皇甫坚寿急道:“寻华佗之事,我己遣亲信前去办理。现今河东地震,瑾须归返主持大局。”

皇甫坚寿知道这是大事,没有挽留,说道:“既如此,便谢过怀玉了,望你归河东后诸事顺遂。”

杨瑾连夜出长安,过潼关,向河东而去。

次日早朝,未央宫前殿,秋雨凉,青铜鹤灯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

众人刚刚得到河东急报,地裂多处,黑水涌出,安邑城垣崩塌,死伤无数!

王允率先出列,笏板高举:“陛下!昔日杜钦曾言:‘日蚀地震,阳微阴盛。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今此灾必应在,朝中有阴盛之臣,后宫有无德之妃,望陛下彻查!”

他目光如刀,首刺站在文官首列的董承。董承之女不久前刚被选为贵人,董承曾经是董卓女婿牛辅部曲,王允自然本能反感此人。

太常杨彪见王允这时候还在弄这套说辞,排挤政党,立刻驳斥:“杜子夏乃成帝时人,彼时外戚王氏专权,岂可与今日并论?当务之急是调粮赈灾!”

王允冷笑:“太尉莫非忘了?不久前关东蝗灾,如今河东地动,皆是上天示警!若不彻查‘阴盛’之源,只怕……”

王允话音未落,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董承面色铁青,他如何不知道王允在暗指自己女儿,出列道:"王司徒此言,是要将天灾归咎于小女?"

杨彪见两人要吵起来,连忙出声道:"司徒可记得永始二年日蚀?当时谷永上书,说灾异乃'女宠专妒'所致。"他突然将笏板重重一举,"结果呢?王氏外戚反而借此诛杀忠良!"

刘协缓缓抬手,示意众臣安静。他面色苍白,指节因紧握御座扶手而微微发白,声音却异常沉稳:

“天灾示警,朕心甚忧。董贵人贤淑恭俭,岂会招致天谴?若上天降罚,必是朕德不修、政事有阙。”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殿中众臣,尤其在王允脸上稍作停留,随后沉声道:

“即日起,朕当亲书罪己诏,昭告天下。后宫用度减半,节省之资悉数调往河东赈灾。杨彪、董承,即刻筹措粮草,遣能吏赴灾区安抚百姓。”

王允闻言,眉头紧皱,正欲再谏,却见刘协微微抬手,语气虽轻,却不容置疑:

“王司徒忧国之心,朕己知晓。然天灾当前,当以生民为先,余事容后再议。”

殿中一时寂静,唯有雨声渐沥。董承暗自松了口气,而杨彪则深深一揖,高声道:"陛下圣明!"

刘协起身离座,衣袖轻拂,转身前低声道:"退朝。"

刘协回到寝殿独坐,提笔蘸墨,在素绢上缓缓写下"罪己"二字。墨迹未干,窗外雷声隐隐,仿佛上天低沉的叹息。

窗外雨声渐稀,殿内寂静一片。他缓缓抬手,忽然苦笑一声,低声自语:

"朕原以为,董卓伏诛,天下便能太平。"

他想起董卓死的那天晚上,长安城百姓欢呼雀跃的样子,那时他以为自己终于能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可如今呢?

朝堂上大臣们明争暗斗,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甚至连自己枕边人,都要因这些无端非议而受牵连。

"陛下……"一旁侍立的小黄门见他神色恍惚,小心翼翼地唤了一声。

刘协回过神来,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待殿门轻轻合上,他才长长地叹了口气,指尖抵住眉心,闭目低喃:

"朕这个皇帝……究竟算什么?"

殿外,董妃轻柔的声音传来,"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刘协抬头,见她披着青色外裳,手中捧着一碗温热的羹汤,眉眼间满是关切。他心中一暖,却又隐隐作痛,她如此贤淑,却因自己的无能而受牵连。

"爱妃……"他嗓音微哑,"这几日恐宫中会有些议论,切莫放在心上。"

董妃却浅浅一笑,指尖轻轻抚平他微皱的衣襟:"陛下可是担心臣妾听了那些无稽之谈?"她眸中清亮,不见半分阴霾,"臣妾入宫前,父亲就说过,庙堂之高,难免有风雨。但再大的风雨,只要陛下信臣妾,臣妾便什么都不怕。"

刘协喉头微哽。他想起王允在殿上那言辞,又想起路过椒房殿时,听见几个宫人窃窃私语"妖妃"二字。当时他怒不可遏,当场杖责了那几人,可流言岂是杖责能止的?

"朕知道你不是..."

"臣妾知道陛下知道。"董妃忽然将羹汤推近些,热气氤氲,"就像这碗醒神汤,陛下知道臣妾特意熬了三个时辰,臣妾也知道陛下定会喝完。"

刘协抿了一口,甘苦交缠的滋味漫过舌尖,听见她轻声说:"朝中大臣们说什么,臣妾不在乎。臣妾只在乎陛下喝汤时,眉头有没有舒展三分。"

刘协看向董妃,烛光映照,望见对方眼角的泪痕,也觉得眼眶发热。他握紧她的手,低声道:"朕有时在想,若朕不是皇帝,或许……"

“陛下慎言。”董妃轻轻打断他,目光坚定,“天命在您,万民仰赖,纵有万难,也终有拨云见日之时。”

刘协沉默良久,终是缓缓点头。可当他再次望向案上的罪己诏时,心中仍是一片茫然。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