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薇觉得累极,美眸如何也睁不开,薄雾很浅却总看不清那人的脸,大掌仿佛铁桶般将她禁锢,怎么也挣脱不去。
男人嗓音低沉,宽阔胸膛重重压过来,散发的冷流令女娘轻颤,娇腼欲抬看他到底何人,却被大掌牢牢抓住下颚。
“既不喜朕,又为何生下孩子?”
女娘大骇,娇躯犹如风雨吹打的花骨朵,束缚于宽肩内瑟瑟发抖。
她欲挣脱,却被大掌挽住细肩,轻而易举将她推在墙面,玉颈无力仰起,白皙锁骨被男人狠狠咬住。
女娘吃痛紧蹙细眉,咽喉深处发出低呜。
“不管你逃去哪,都别想逃出朕的掌控...赵若薇...你该死。”
元清容坐在圆凳,怀里抱着孩子,刚从奶嬷那吃完奶正睡的酣,小脸红润光泽,闭上的眼皮弧度优美,尤其眼睫长的很。
元清容低头望着,忍不住笑,抬头去看女娘,她就坐在床榻守着,寸步未移。
却见娇腼轻轻摇晃,细眉微蹙,像是梦魇般。
元清容微笑的脸色淡下来,抱着孩子朝女娘凑了凑,见那嫣红唇瓣轻抿,玉容明显排斥着什么,听低吟细语“不要....不...”
元清容轻唤几声,起身将孩子连带着襁褓放在女娘被褥里, 稚嫩的小脸瞧不出何处同娇腼相似。
许是嗅到女娘身上的气息,婴孩小巧的鼻尖竟轻轻动了下,黑长的眼睫微翘,又沉沉睡着,乖巧的紧,除了刚生出来时嗷嗷哭了两声,再没折腾过。
元清容俯视着,观孩子那陌生又熟悉的眉眼,杏眼淡下来。
孩子眉眼长,不似女娘,连额头和下巴的走势也不似,看起来更像那个人。
宫人悄声入内,似有回禀,元清容看了她一眼,又眼神示意旁边的女嬷照看着女娘,这才转身出了卧房。
白布被撩开,华夫人立在榻前,不可置信望着,原就毁容的脸略显狰狞,她忍不住后退两步,质问道:“谁杀的?”
“她可是太子妃,郑国嫡出公主,是谁,到底是谁?”
屋里响彻怒吼,宫人全都跪下,低头不敢动,无人搭话,只姜衍站在中央。
绮丽的凤眼始终平淡着,仿佛死的不过寻常人,掀不起他半分涟漪。
华夫人看向儿子,震惊他的冷漠,这死的分明是他的正妻,是齐国将来的国母。
东宫宫人来报时,只说太子妃欲杀赵女,未能成功,反被刺中,并未言太子妃身死。
华夫人万万想不到,有人胆敢于东宫杀太子妃。
这可真是天大的荒谬。
“太子竟无话同本宫交代?”华夫人反问。
“可是赵女所杀?堂堂东宫竟围着一他国妇人转,反将正妃幽禁宅院,本宫前所未闻。”
姜衍听华夫人此言眉头皱起,声音略冷,“母妃早知晓文氏所为,是她狠毒心肠欲杀赵娘子,她还怀这孩子,不日临盆,文氏该多恶毒才行此举。”
“幽禁福熙院是她下毒害侧妃,无品无德,更无半分慈悲心肠,这样的妇人不堪为储,孤没废黜她,只因母妃强求罢了,何必言语中伤赵娘子。”
无力之感深深刺入华夫人心头,她穿着副后华袍,半生苦痛,受了无数的罪业,临了后半生母凭子归,成了齐国最尊贵的妇人,可到头来依旧憾事连连。
她知齐强盛压根不必同郑联姻,即便联姻,郑国嫡出公主也够不到储妃的资格。
可郑皇后于她有恩,她不得不报。
她知太子妃无妇德,时常为其隐瞒撑腰,到如今还是死在齐国,实是命里无善终。
华妇人仿佛瞬间苍白,声音透着疲惫,她问太子,“是谁杀的?”
姜衍不语。
华夫人看出其意,太子是想保住那人。
“太子妃早亡,其陪嫁媵妾但凡无生育子嗣的都要陪葬,按例,所有侍奉过太子妃的宫婢寺人都要生殉。”
话落,房里己有宫人哭出声。
华夫人看向太子,严厉道:“不管那人是何身份,贵不过正妃,既以下犯上弑杀,就该死!”
能让太子这般相护的,华夫人大概能猜出何人,左右不过同赵女有关,闻她身边有两个武艺高深的女卫,定是其中一人。
势必要那武婢偿命,也算是她给郑皇后最后的交代。
见太子不让,华夫人难以置信,气得肩颤抖,“本宫不曾动你那心尖,连处置一个婢女都不行了?”
“衍儿!”华夫人再也忍不住,重重道,“你可是大齐太子!竟为了区区妇人,不顾礼法了吗?”
“不管太子妃是对是错,她都是太子妃,任何僭越刺杀她的人都要死,多的是宫人生殉,连出身郑国宗族的媵妾也要陪葬,你竟要袒护一个卑贱武婢?”
华夫人气得浑身发抖,抬手指向外面,“去,去将那两个武婢一同找出来,就地绞杀。”
华夫人近前的大宫女正欲奉命拿人,却被许昼示意的两个寺人拦下。
华夫人怒容骤变。
姜衍缓缓道:“这是东宫,母妃宫里的人怕是施展不开。”
他身形修长偏瘦,可威严和矜贵由外而发,丹凤眼依旧平静谦和,可嗓音偏低,压得在场所有人不敢喘息。
华夫人也被太子这副神色压住,不住的点头,连声叫着好,“好,好啊,太子可真是本宫生得好孩儿。”
“即便你为了赵女护住那武婢,又能如何?陛下己知你所为,也早就应下夏使节之请。待谕旨一到,太子就算再不愿,也必须将赵女送出去。”
华夫人一字一句道:“太子留不住她。”
门外,元清容站着良久,将里头话全部听入耳中,华夫人口中的武婢,此时此刻就守在女娘房中。
绿袍寺人匆匆走来,元清容看着寺人入内,再到他传齐皇谕旨,宣太子觐见。
天尚且黑着,还未大亮。
齐宫一夜无眠。
姜衍临走时,看了眼华夫人,平静道:“没孤的吩咐,母妃谁也带不走,更不能靠近她。”
说罢,转身离去,传旨的寺人跟在太子身后,连着许昼等一众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