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秀宫。
太后命坤宁宫的太监医官为上官海棠号脉。
这医官本来就是来自医药世家,少年时期伤了身子,无奈之下,送入宫中做了太监医官,并不供职于太医院,只是陪同在太后身边,有个头疼脑热,可以立刻诊治。
医官太监走到上官海棠的面前,为上官海棠把脉。
他显得很慎重。
片刻之后,医官神采大喜:“恭喜太后,上官美人有孕在身!气血通畅,脉象强健……”
“好!好啊!”
太后挽住了上官海棠的手,进入了储怡厅,进入储怡厅后,太后的眉头微皱:“这院子未免太小了,哀家的皇长孙,岂能住在如此狭小之地!”
“传哀家懿旨,将储秀宫收拾出来,供海棠居住。”
夏晚卿笑道:“恭喜妹妹,怀上龍嗣,为了聊表寸心,本宫把凤凰袍送妹妹一套……”
上官海棠听到夏晚卿的赏赐,心中惶恐,连忙摆手道:“皇后娘娘的心意,臣妾心领了,凤凰袍万万不敢收……”
凤凰袍是内务府为皇后打造的凤袍,金丝编织,镶嵌宝石,无比珍贵……
并且,只有皇后才能穿这种盛装凤袍。
除非皇后赏赐,其他的妃子不准穿凤袍。
上官海棠听到皇后如此贵重的赏赐,哪里敢收?
太后开口道:“海棠,这是晚卿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上官海棠实在推脱不下,只好收下凤凰袍。
太后与夏晚卿进入储怡厅的屋舍之中,原本宽敞的屋舍,顿时显得狭小了许多。
“这个皇帝,也真是敷衍,明明知道海棠有孕在身,也不封个妃号!还居住在这样小器量的屋舍里……”
太后埋怨着朱厚照。
太后倒不是为上官海棠抱委屈,她是为皇长孙抱委屈,皇长孙岂能在这样寒酸的院落里降生?
此时上官海棠肚子里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但是太后已经开始为她的皇上孙考虑了。
上官海棠若是诞下皇子,在太后这里,便是皇长孙。
若夏晚卿诞下皇子,则是嫡长孙……
“你去乾清宫一趟,让陛下来储秀宫,就和他说,国事要紧,但是身体也重要,让他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储秀宫用膳。”
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拜道:“谨遵太后懿旨!”
总管太监奉旨之后,不敢耽搁,立刻前往了乾清宫。
储怡厅里,太后看着上官海棠越来越欢喜。
皇帝宠幸了这么多女子,都没有一个怀上龍嗣的,也就海棠的争气……
太后对上官海棠的欢喜,并不是喜欢海棠,而是喜欢海棠肚子里,未出生的胎儿……
……
乾清宫。
朱厚照刚刚批阅完奏折,神清气爽,正准备用膳。
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来到了乾清宫:“启禀陛下,太后请您前往储秀宫用膳。”
“储秀宫?”
储秀宫是上官海棠居住的地方,太后怎么前往了储秀宫?
朱厚照没有细想太多,起驾前往储秀宫。
朱厚照进入了储秀宫后,见到太后璀璨的笑容如花朵绽放,朱厚照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母后有此等笑容了。
“母后……”
“皇帝啊,你来得正好,哀家和皇后正商议着海棠的妃号……”
妃号?
十二妃是皇后之下最有地位的十二个位置,封完十二妃之后,便不再封妃。
十二妃之下是九嫔。
太后说的妃号,赫然是想让朱厚照封上官海棠为妃……
朱厚照看向夏晚卿,夏晚卿也有此意,上官海棠是后宫之中,第一个怀上龍嗣的女人,当重重册封。
九嫔之下是昭仪,美人,才人……
上官海棠刚刚被封为美人,若要册封为妃,恐怕晋升得太快了,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不说后宫的女人们怎么想,就是朝班之中的那帮大臣,就不会同意。
九嫔十二妃非比寻常,需要先由礼部和工部先期将制好的册、宝、送交内阁。届时礼部奏请,命大学士、尚书一人充册封使,侍郎、学士一人充副使。
册封之日天未亮,礼部鸿胪寺官设节案和册、宝案于太和殿内,銮仪卫官在内阁
门外设采亭,内阁、礼部官员先将节、册文、宝文放于亭内。
吉时到时,内阁、礼部官再将册文、宝文重置亭内,导引銮仪卫抬至九嫔十二妃之宫,待拜见皇帝、太后、皇后之后,册封之礼方成……
朱厚照看向太后,他知道太后其实是想给皇孙铺路。
但是,有的时候,事情不能这么做,若现在封上官海棠为妃,一步登天,若她真的诞下皇子,又该如何册封?
那个时候,就是封无可封了!
朱厚照想到这里,开口说道:“启禀母后,儿臣已经有了决断!”
朱厚照看向上官海棠道,当即下旨,由近侍太监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美人上官海棠,淑慎性成,勤勉柔顺,雍和粹纯,性行温良,克娴内则,淑德含章。着即册封为上官昭仪,钦此!
上官海棠听着近侍太监的宣读,受宠若惊。
待圣旨宣读完毕之后,上官海棠还有些踟蹰。
夏晚卿提醒道:“妹妹,你领旨啊!”
上官海棠这才恍然大悟,连忙接旨:“臣妾领旨谢恩!”
朱厚照册封上官海棠为上官昭仪,地位高于美人,低于九嫔,若她诞下皇子,那个时候再封妃,无可厚非。
现在若封她为妃,那就是把她推向了内阁与朝堂文臣们的对立面。
夏晚卿开口道:“陛下,这储怡厅太过狭小,让上官妹妹搬到储秀宫正殿居住吧。”
夏晚卿此言一出,分明是支持上官海棠成为储秀宫之主,无论上官海棠诞下皇子,还是公主,她都是储秀宫之主。
诞下公主,封嫔位。
若是诞下皇长子,封妃位!
朱厚照见到夏晚卿如此宽宏,心中暖意十足,夏晚卿有容人之雅,若是换成善妒的女子,岂能允许其他人崛起?
朱厚照再次下旨:“即日起,上官昭仪搬入储秀宫居住,为储秀宫之主!”
“臣妾,拜谢陛下……”
今天对上官海棠来说,简直是梦幻一般,她没有想到自己在紫禁城中的地位,在转瞬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原本她只是大内侍卫。
短短两个月,竟然已经成为了储秀宫之主。
虽然她还不能以本宫自称,但是她的期盼已经不远了,一旦被封为九嫔十二妃,她便可以自称本宫了!
朱厚照在储秀宫内与太后,皇后与上官海棠共用午膳。
午膳之后,太后要亲自主持储秀宫的布置,朱厚照见到太后盼孙子,已经到了如此急切,也是没有办法。
上官海棠留在储秀宫,朱厚照与夏晚卿则前往了御花园。
御花园内。
鸟语花香,草长莺飞。
朱厚照挽着夏晚卿的手走在御花园的石径小路上,身旁跟随着四个宫女和六个太监。
虽然夏晚卿很替朱厚照高兴,陛下终于有了皇嗣。
但是朱厚照从夏晚卿的眼睛之中,也看到了失落。
她也想像上官海棠那样,为朱厚照留下血脉。
她也想让太后像今天这样高兴。
她入宫以来,从来没有见过太后像今天这般开心。
“晚卿。”
“嗯。”
“你会一直陪在朕的身边,无论朕以后有多少妃子,你始终是朕唯一的妻子!”
夏晚卿笑道:“怎么?你心里还想着休了我?换个皇后?”
后宫之中,也只有夏晚卿敢对朱厚照直呼为你……
朱厚照听到夏晚卿的话,笑道:“哈哈,我就是想休了你,太后和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会同意!”
……
三日后,金銮宝殿上。
朱厚照与朝中文武百官商议着调兵等事宜。
兵部尚书谢迁站在大殿,拱手说道:“皇上,倭国四面环水,需的借助战舰方可登陆。”
“臣的意思是,等到我大明海军攻占倭国港口以后,借助郑和宝船运送将士们前往倭国!”
“现今,兵部已调集二十万大军,五十万石粮草。”
户部尚书吕调阳忙身走出朝班,补充道:“户部已筹措出天威炮五百门,弹药五百万枚,火铳十万支。”
“好!”
“诸位爱卿辛苦了!”
朱厚照满意的说道。
谢迁、吕调阳躬身一拜,谦虚说道:“皇上,臣等也只不过是做好分内的事情。”
朱厚照微微颔首,威严说道:“我大明将士多为步兵、骑兵,此次渡海平灭倭国,朕担心会有不少将士们难以熟悉水上的生活。”
“届时,战斗力怕是将要大大减弱啊!”
“依诸位爱卿来看,当为如何啊?”
天子话音落下后,朝中文武百官轻声讨论着。
单此一事,早在天子下达圣旨的时候,工部、兵部、内阁等诸位大臣便已商议过这件事。
只是在各自的建议上,尚且还没有确定下来。
“刘阁老,你觉得呢?”
刘健闻言,忙身从朝班中走出,拱手说道:“回禀陛下,就此事而言,臣等倒也查阅过一些史书。”
“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去的并非全部都是水性较好的水手,其中也有一部分善于陆地作战的将领。”
“哦?!”
朱厚照神情微动,急忙询问道:“有史料记载?”
“史料中可曾详细说明,到底是何物啊?”
刘健微微颔首道:“回禀陛下,据史料中称,山楂、话梅等酸性食物具有治疗晕船的效果。”
“若是太医院能借助其他东西加以辅佐的话,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朱厚照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爱卿所言,朕倒也有所耳闻。”
“来人,传朕旨意,责令太医院五日内研制出晕船的药物。”
“做好了,朕重重有赏!”
“遵旨。”
“报——”
疾呼声突然响起在大殿外,朱厚照及朝中的文武百官疑惑的向外望去。
“皇上,边关捷报!”
朱厚照闻言,面露喜色道:“宣!”
话音落下,一名兵士急匆匆的走到大殿,躬身叩拜道:“禀奏皇上,大明海军舰队大捷!”
“藏匿于孤岛中的倭寇被戚副总督全歼,倭寇全部丧身鱼腹!”
文武百官听闻此事时,皆流露出激动的喜色。
“好啊!太好了!”
“大明死去的无辜百姓,终于可以安息了。”
朱厚照豁然起身,高声说道:“好!将士们立下大功,待他们班师回朝之际,朕定会重重赏赐他们!”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齐声高呼道。
朱厚照渐渐平复心中的情绪,继续问道:“现今将士们身居何处啊?”
士兵拱手说道:“回禀皇上,戚副总督已率海军将士全速前往倭国的疆域,片刻不曾停歇。”
“好!”
“前线将士奋勇杀敌,尔等也切勿因此怠慢。”
“臣等谨记皇上教诲。”
……
天子国书加急传至倭国周边各海国。
当其国主得闻大明皇帝旨意时,脸色骤然惊变。
“灭…灭国之战!”
倭国与他们海国疆域相差无几,甚至说还比他们有的大上一些。
近些年来,他们虽与倭国通商,但并不代表着他们站在倭国这一边。
在倭国收成不好的时候,时常会冒充海盗劫掠他们的商船。
甚至侵犯他们周边临海陆地。
因实力不足以制衡倭国,且有时还需要倭国的援助。
为此,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
当大明皇帝颁布此等国书时,他们心中是又惊又喜!
大明帝国的强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而他们也终将摆脱倭国的yin威之下。
“快,立即传令下去,停止对倭国通商!”
“大明帝国的怒火,我们承受不起!”
大明国书,仅有简短的几句话。
可也正因为这几句话,却是重于泰山,堪比天威!
“大明将对倭国实施灭国之战,凡私通商贸、暗中援助、拒不配合者,一同灭之!”
当国主看到这简短的一句话时,后背不时的冒着凉气。
好似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早已架在了他的脖颈上。
……
五日后。
大明帝国二十万大军出征,先借高丽官道,其后渡海而行。
整整二十万大军,当高丽王得闻此消息的时候,吓得直接从宝座上跌落下来。
大明皇帝旨意,皆高丽王国官道一用。
“大王,这官道岂能随便借,万一出现什么差错的话,那高丽岂不陷于危难中?”
“是啊!大王!”
在大臣们纷纷谏言的时候,高丽王十分果断的说道:“借!不借,难道要等到大明皇帝派军征讨的时候才借吗?”
“那个时候,还有高丽吗?”
虽然高丽王心中十分的担忧,可在重兵下,他怎敢不同意?
大明皇帝昭告世界各国国书同样传到了他的手中。
若是在这时候拒绝大明帝国,无疑便是与大明帝国交恶。
恐怕还没等到他亲眼看到倭国覆灭的一天,这高丽便已在大明帝国的铁蹄下化为乌有!
更何况,大明帝国雄师百万,何须假借官道之命攻占高丽?
一旦大军来袭,恐怕高丽王国举国之力都不足以抵挡大明帝国的军队。
当即,高丽王安排使臣亲自接迎大明军队,并在大明军队借道的官路上重重设防,只为大明驱使。
高丽王如此安排,并非是怕大明军队突然转攻高丽。
而是怕的哪个不长眼的小毛贼让明军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若是因为这一个区区毛贼,以至于整个高丽王国覆灭。
那才得不偿失!
待高丽王如此安排下去后,国内兵士、重臣当即前往边境亲自接迎大明军队。
只为让大明帝国的皇帝能够知晓,他高丽王对大明那绝对是忠贞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