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13 年盛夏,荆襄的战火虽暂时因各方势力的战略调整而稍显沉寂,但汀兰城内却是另一番紧张而有序的景象。孙翊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手中紧紧攥着前线传来的战报,眉头拧成一个深深的 “川” 字。连日来,曹操在多方压力下虽暂缓了对江陵的攻势,但幽州、并州的战事又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刘备的态度也始终阴晴不定,这一切都让孙翊深感肩头的担子愈发沉重。
“来人,传长子孙昭!” 孙翊突然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喊道。他深知,江东的未来不仅要靠他们这一代人浴血奋战,更需要培养出有勇有谋的下一代。而在他心中,早己为长子孙昭选定了一位绝佳的导师 —— 陆逊。
不多时,年仅十二岁的孙昭匆匆赶来。他虽稚气未脱,但眉眼间己有几分孙翊的英气。“父亲,您找孩儿何事?” 孙昭规规矩矩地行礼问道。
孙翊看着儿子,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忧虑:“昭儿,如今天下大乱,江东局势更是险峻。为父征战多年,深知军事谋虑的重要性。你身为江东少主,日后要扛起守护江东的重任,必须学习兵法谋略。陆逊陆伯言,乃江东柱石,足智多谋,为父决定,让你拜他为师,学习军事之道,你可愿意?”
孙昭眼神一亮,连忙点头:“孩儿愿意!早就听闻陆大人神机妙算,若能拜他为师,孩儿定当刻苦学习!”
孙翊欣慰地点点头,次日便亲自前往陆逊府上。陆逊得知来意后,连忙推辞:“主公,末将才疏学浅,恐误少主前程。”
孙翊却握住陆逊的手,诚恳地说:“伯言不必过谦。自你辅佐我以来,出谋划策,屡建奇功。论军事谋略,江东无人能出你之右。昭儿聪慧好学,若能得你教导,必能成大器。还望伯言莫要推辞。”
陆逊见孙翊言辞恳切,只好应允。就这样,孙昭正式拜入陆逊门下,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陆逊对孙昭的教导极为用心。他深知,军事谋虑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需要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第一天,陆逊便将孙昭带到书房,指着满架的兵书说:“学军事,先学理论。这些兵书,你要一本本研读,细细揣摩其中的门道。” 说着,他拿出一本《孙子兵法》,翻开其中一页,“就如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你先回去抄写十遍,明日与我讲一讲你的理解。”
孙昭领命而去,回到家中,便一头扎进书房抄写起来。夜深了,烛光摇曳,孙昭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面前写满字迹的竹简,心中却满是充实。他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能决定战争胜负、关乎江东存亡的重要知识。
第二天,孙昭来到陆逊府上。陆逊问他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理解,孙昭认真地说:“师父,我觉得这句话是说,打仗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清楚敌人的兵力、部署、将领特点,这样才能制定出好的策略,取得胜利。”
陆逊满意地点点头:“说得不错,但还不够透彻。这‘知己知彼’,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的情况,更要深入分析双方的士气、后勤、民心等因素。比如曹操此次南征,他兵力雄厚,但后方不稳,粮草供应也有压力,这就是他的弱点。而我们江东,有长江天险,军民一心,这便是我们的优势。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才能真正做到‘百战不殆’。”
孙昭听得入神,不住地点头。从那以后,他每天都到陆逊府上学习,不仅研读兵书,还学习排兵布阵、分析战例。陆逊会将当前荆襄之战的局势讲给孙昭听,让他尝试提出应对之策,然后再一一分析点评。
一日,陆逊拿出一份地图,上面标注着曹操、孙翊、刘备三方的兵力部署。“昭儿,如今曹操在江陵、夷陵久攻不下,后方又受到公孙康和南匈奴的威胁;刘备虽与我们结盟,但态度暧昧。你若为主将,该如何利用这局势,扭转战局?”
孙昭盯着地图,沉思良久。他想起这些日子所学的知识,又结合平时听父亲和陆逊谈论的战事,缓缓说道:“师父,曹操后方吃紧,必然会分心。我们可与公孙康、南匈奴联系,让他们加大攻势,迫使曹操分兵回防。同时,对于刘备,我们可派使者稳住他,承诺战后给予一定好处,让他按兵不动。等曹操兵力分散后,我们便可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夷陵之围,再反攻江陵。”
陆逊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分析得不错,有几分见地。不过,刘备此人野心勃勃,岂是几句承诺就能稳住的?我们还需留一手,暗中防备他。而且,在与公孙康、南匈奴合作时,也要警惕他们趁机索要更多利益,甚至背叛我们。”
孙昭恍然大悟,连忙记下。随着学习的深入,孙昭对军事谋虑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开始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然而,平静的学习生活很快被打破。曹操为了缓解后方压力,决定先解决南匈奴的威胁。他派曹仁率领五万大军,全力进攻南匈奴。南匈奴左贤王抵挡不住,向孙翊求援。
孙翊召集众将商议,孙昭也在一旁聆听。“诸位,南匈奴若败,曹操便可专心对付我们。我们是否要出兵相助?” 孙翊问道。
众将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该出兵,维持联盟;有的则担心出兵会分散兵力,让曹操有机可乘。这时,孙昭鼓起勇气说:“父亲,孩儿认为可出兵相助,但不必倾尽全力。我们可派一万精兵,由一员大将率领,虚张声势,让曹操有所忌惮,不敢全力攻打南匈奴。同时,我们要加强江陵和夷陵的防守,以防曹操趁机进攻。”
孙翊和陆逊对视一眼,眼中都露出惊讶与欣慰。陆逊点头道:“少主所言极是。如此一来,既能保住联盟,又可确保江东安全。” 最终,孙翊采纳了孙昭的建议,派吕蒙率领一万大军支援南匈奴。
在学习军事的同时,孙昭也跟随陆逊学习如何治理政务。陆逊带着他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看着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孙昭心中充满同情,也更加坚定了要守护江东、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决心。
他看到江东推行三省六部制后,政务处理更加高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官员在执行政策时,会因为利益关系而偏袒世家大族,损害百姓利益。孙昭将这些问题记在心中,向陆逊请教解决办法。
陆逊耐心地说:“制度虽好,但执行的是人。若想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选拔贤能的官员,加强监督。这就好比行军打仗,只有军纪严明,士兵听从指挥,才能打胜仗。治理政务也是如此,只有官员清正廉洁,政策才能落实到位。”
孙昭认真学习,将这些道理铭记于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军事和政务上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逐渐成为孙翊的得力助手。
而在荆襄战场上,局势依旧瞬息万变。曹操与南匈奴的战斗激烈进行,刘备在边境徘徊观望,孙翊则一边加强防御,一边等待时机。孙昭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终有一天会在这片乱世中发挥作用,而他也将肩负起守护江东、改写历史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