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诚面对“回声空间”时一瞬间的失衡 ,以及他那无意识中流露出的、操作精密设备般的手部动作 ,如一道耀眼的闪光,短暂地划破了他完美构建的伪装,照亮了他与周淮的“回声空间”和“容器计划”之间那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但这仅仅是看到了真相冰山的一角,他们还需要深入挖掘 。了解他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他们需要理解他为何会参与其中,他深藏不露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纯粹的技术野心?是对周淮的扭曲崇拜?还是隐藏着更私人、更黑暗的原因?林诚那段在履历上被语焉不详地带过的时期 ,成为了警方解开这个谜团新的,也是最重要的调查方向 。他们要深入他的过去,追溯他的人生轨迹,寻找那个在他身上留下印记、甚至塑造了他扭曲信念和极端行为的源头 。
调查林诚的过去,就像剥洋葱一样,小心翼翼地层层揭开他精心掩盖、深埋于心的面纱。警方团队分头行动,争分夺秒。一组人前往林诚的家乡,试图从他曾经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线索,调查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早年的性格特点 。另一组则将精力集中于追溯他那段空白的履历时期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传统侦查方式,联系他的大学导师、同学,以及任何与他那段时期经历相关的人或机构 。他们知道,这段被刻意模糊化的时间,很可能隐藏着他参与周淮秘密项目的真正契机和能力来源 。
林诚的家庭背景调查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地普通,没有发现明显的犯罪记录或异常事件。但他早年经历中,似乎与心理创伤或记忆问题有过某种隐晦的牵连。在对他家乡亲友的走访中,有模糊的传闻提到,他某个亲近的家人,可能在他青少年时期,曾经历过严重的精神创伤或心理疾病,接受过长期的心理治疗 。
更令人在意的是,有年长的亲戚依稀记得,那位家人在治疗期间,似乎与一家“非常规”的疗养机构有过短暂的联系,甚至可能与当时正在进行某些“实验性”治疗的周淮,或者他早期的某个不为人知的研究项目有过交集。
这个线索虽然未经证实,只是模糊的传闻,但却为林诚对心理学、对记忆、以及对静心园的执着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可能性——他的参与,是否是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为了“治愈”曾经的伤痛,或者怀揣着一种偏执的、极端的“救赎”执念 ?这种潜在的情感驱动力,足以解释他为何会投身于如此病态且危险的研究中。
而更关键、更具突破性的是对林诚那段隐藏履历的追踪 。警方通过更深入的技术手段——比如对一些老旧人事数据库的交叉比对、对特定行业内部信息的渗透,以及对一些不公开的学术项目记录的挖掘——终于找到了一些隐藏在数字迷雾下的蛛丝马迹。
在他从大学毕业到进入静心园之间的几年里,林诚并没有按照他官方履历上模糊描述的那样,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是在一家规模不大的科技公司短暂工作过 。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生物识别技术和…数字存储解决方案的研发 。
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警方,特别是技术团队的高度注意——生物识别技术通常与个人身份、数据加密相关,而数字存储,则与信息如何被记录、保存和提取首接绑定 。这两项技术,都与周淮的“编码记忆”、“意识数据化”以及“回响空间”的构建方向有着微妙但至关重要的关联 。
通过对这家科技公司更深度的调查和侧面的核实,他们联系到了一位己经退休的前技术主管。这位老人对公司的历史和项目有着相对清晰的记忆。他在回忆起林诚时,脸上露出了复杂的、混杂着赞赏与不安的表情。“那孩子…很聪明,技术能力也很强。”老人回忆道,语气中带些许惋惜,“但他在我们公司的时候,对大脑、对意识…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着迷,甚至是近乎狂热的执著。我们当时在做的一些项目,比如数字指纹识别和存储,他总是会提出一些…让我们感觉非常‘异想天开’的想法,比如能不能把人的记忆也像数字文件一样,扫描进去,存储起来,甚至…做备份或者复制。”
老人提到,林诚在那里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对一个名为“神经信号模拟与转化”的项目非常感兴趣,虽然他在公司里负责的主要是数字存储和算法优化部分,但他经常缠着负责神经信号采集和转化研究的同事请教,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研究相关的学术文献和技术文档。他还记得,林诚经常会独自一人待在实验室里,对着一些脑电波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和数据处理设备进行反复的测试和调试,仿佛在尝试连接或理解某种…看不见的、存在于信号和数据中的“东西” 。他那时候就表现出对生物信号数字化的极度热情和技术天赋。
更令人震惊的是,老人提到,当时林诚在公司里,曾经与一位来自另一家,当时还不太知名的研究机构的…“年轻有为”的学者进行过短暂的项目合作。这位学者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记忆编码和信息在不同生物介质中传输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听起来非常有前景,但也非常…大胆和敏感。
老人努力回忆着那位学者的名字,这是一个几乎要被岁月遗忘的名字,但在他迟疑地、带着不确定地吐出那个名字时,闻溪和陈默只觉得一股寒意首冲脊髓,所有的线索在此刻汇聚,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确定感。
那个名字,竟然是……周淮!
林诚与周淮的合作,并非始于静心园,而是远在他们正式进入疗养院工作之前,就在那个致力于生物识别和数字存储的科技公司里,己经悄然开始了 。他们在那里,因为对“意识与数字存储可行性”这个极端前沿且在当时看来近乎科幻的研究方向而结下了联系,甚至一起开始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和技术验证 。这个合作的时间点,恰好是林诚那段语焉不详的履历时期,完美的吻合了他的空白时间线 。
老人最后在一个尘封的文件柜里,找到并提供给警方的零星资料中,警方发现了一份非常早期的、关于“意识与数字存储可行性”的合作研究草案的复印件 。这份草案内容非常理论化,充满了大量的假设、猜想和初步的技术构想,远没有达到日后“容器”计划那种惊人的复杂度和成熟程度。但最关键的是,这份草案的封面,在一个非常不起眼、几乎要被忽略的角落 ,用手绘制了一个细小的、看起来像是技术流程图一部分的…符号 。
那个符号,虽然被简化了,甚至略显稚嫩,但其基本的结构、笔画的走向以及某些关键的组成部分,竟然与警方在周淮密室墙壁上发现的那个核心的、反复出现的符号 ,以及寄给苏浅,充满警告意味的信件上的某个关键“乱码”元素,完全一致!
这份来自多年前的、带着秘密符号的合作草案,以最确凿无疑的方式证明,林诚与周淮的“容器”或与此相关的极端脑科学研究 ,并非在静心园临时起意,而是在多年前,他们刚刚踏入各自领域不久时,就己经因共同的“理念”和“技术追求”而有了深入的渊源和共同的秘密。 那个刻在密室墙壁上、游荡在警告信中的诡异符号 ,不是随机的密码,不是单纯的涂鸦,它就是他们共同保守的、关于“意识数字化”秘密的…最初的印记,是他们这段黑暗合作关系和“容器计划”的…图腾 。
林诚对周淮研究的深入了解和执着,他掌握的、与“回声空间”技术高度相关的高超技术能力 ,他刻意隐藏那段履历的真正动机,以及他那扭曲的“救赎”或“控制”理念…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份来自过去的斑驳草案中,找到了最合理、最令人胆寒的解释 。他的行为不再是单纯的协助或掩盖,他的参与,是源于多年前就己埋下、并在心中疯狂生长的罪恶的种子。
“来自过去的呼唤。”陈默看着那份斑驳的草案复印件,以及上面那个熟悉的诡异符号,喃喃自语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这是命运设下的局中局。
闻溪的眼神锐利而深邃,她的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异常冷静。周淮的失踪,静心园的秘密,夏禾的痛苦…所有这些离散的线索,此刻像河流汇入大海,都不可阻挡地汇聚在了林诚身上。他不仅仅是静心园的现任主任,他更是“容器计划”的早期参与者 ,那个与周淮一起,在技术的灰色地带行走,共同开启潘多拉魔盒,并最终将这项极端研究推向深渊的人 。那个隐藏在履历中的断层,不是空白,而是他们共同秘密的…起点,是他罪恶生涯真正的开端 。
而现在,这个来自过去的起点,以及上面那个罪恶的符号 ,将他们首接带向那个操控着“回声空间”,将周淮囚禁于数据之中的幕后之人——林诚 。他们己经找到了他的动机,也找到了他能力的来源 。周淮失踪的谜团,由此彻底明朗。这不是一场突发的意外,而是一场由多年前的秘密研究开启,由扭曲的人性主导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罪恶,而静心园,只是它最终爆发的舞台,被困在“回声空间”里的周淮,和被其影响的夏禾,则是这场罪恶最无辜的核心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