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萧尘对此有所担忧。
毕竟梁山军的所有制度,核心便是将各种资源,包括人口,向他个人集中。
实际上,他己经成为了世上最大的地主与资本家。
拥有两州之地,梁山军的所有工厂也归他掌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他对领民进行扫盲教育,教他们读书识字时,发现这些领民不知不觉间接受了思想洗礼。
受过教育的领民逐渐觉醒,他们的表现令萧尘惊讶不己。
这些人并未像他预想的那样高呼反抗地主或资本家,反而成了大汉精神的支持者。
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当时的赵宋王朝对外软弱,不断割地赔款,甚至向契丹自称“侄国”,这让宋人普遍有种自卑感。
如果不读书,或许还能浑然不觉,但经过扫盲后,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击败匈奴,再到隋唐盛世的辉煌,哪一个不是威震八方?
古人云:“一汉当五胡。
”祖辈如此强大,后代怎能甘于屈辱?于是,整个梁山军上下弥漫着恢复祖辈荣耀的声音。
至于对地主或资本家的看法,他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或是根本不关心。
这也是时代的必然现象。
自古以来,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首领,还是后来的帝王,都需要一个核心领导者。
从未有人想过废除皇帝这一职位。
有的人只会取而代之。
这令萧尘恍然大悟,是他之前想得太简单了。
自古以来,百姓总是渴望一位圣人来引导他们。
如果皇帝治理得不好,他们就会选择换掉他,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然而无论如何,都需要有一位皇帝的存在。
因为皇帝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约束和管理官员。
如果没有皇帝来制约官员,那百姓岂不是毫无依靠?
百姓对官员本就缺乏信任。
皇帝是他们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若连皇帝都无法控制这些官员,那百姓也只能采取最后的手段了。
推翻他,改朝换代!
明白这一点后,萧尘胆量大增。
至少在未来几百年内,他不必担心百姓会造反。
至于百年之后呢?
萧尘眺望神州之外,嘴角泛起冷笑。
既然如此,那他只能抢先一步,清除所有外敌。
这样一来,所谓的资产阶级法律便无从谈起。
他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个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既然无法解决根本矛盾,那就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豁然开朗的他顿觉天地开阔。
看着自己的领地,一切都显得格外顺眼。
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他所追求的并不多,只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加符合他的心意。
思想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思想教育带来的影响难以一言概之。
但可以肯定的是,梁山军中那些出身普通的士兵,其战斗意志正显著提高。
他们逐渐变得敢于作战,乐于投身战场,不再畏惧生死。
他们的表现越来越接近系统的标准。
这一点,对萧尘而言尤为关键。
提升战斗意志,即是提升整体战力。
他深信,再先进的武器,终究依赖于人。
只有那些掌控武器且具备强大意志的人,才能将战斗力发挥至极限。
战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经营领地时,萧尘常以百姓的经历为借鉴。
凭借遍布领地的眼线,他能轻易了解一个人的过往和生活轨迹。
在他的观察对象里,有流民出身后成为工人的;有普通佃农转为后备民夫的;还有从前梁山好汉被改造、重新融入社会的。
同时,也有无路可走却胸怀壮志的人,加入梁山后大展才华,快速崛起。
这些人在梁山军中不胜枚举,他们的存在表明领地正朝着理想方向发展。
普通佃农因梁山军得以温饱,甚至开始读书识字,决心守护现有成果。
流民入伍后改变命运,学会珍惜当下。
过去的梁山好汉完成改造,逐渐成长为梁山军的核心力量,积极贡献力量。
那些曾无路可走的人,在梁山军中自由施展才能,追逐梦想。
当萧尘看到治下的百姓,无论出身如何,都能找到归属感,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他知道领地己步入正轨。
万众一心的力量,足以震撼天地。
赵宋的士大夫嘲笑说,蚁民怎能颠覆大局?萧尘要用事实证明,团结一心的民众可以撼动乾坤。
更何况……
赵宋并非不可动摇的天命所在,不过是一个对外软弱的政权罢了。
他萧尘定要改写这个局面!
时间悄然而至,梁山军在大胜大宋三十万大军后,成功站稳脚跟,迫使宋廷不得不承认其存在,并最终划出郓州、济州两地为梁山军所据,距此己过去三个月。
恰逢此时,赵宋政和五年结束,政和六年正式开始。
令萧尘意想不到的是,历史的轨迹在此刻发生了重大转折。
宋帝目睹梁山军的崛起,深感不安,认为各地州府接连杀官的行为愈演愈烈,加之梁山军对禁军造成的重创,令他觉得“政和”这个年号不再合适,遂决定更改年号。
新定的年号为“宣和”,自这一年始,政和六年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宣和元年。
得知这一消息,萧尘感到哭笑不得。
这位十八岁登基的大宋皇帝赵佶,行事实在太过随性。
稍有不悦便随意更改年号,且毫无新意地沿用了历史上的“宣和”。
历史上,在政和八年后,赵佶因局势动荡,便以“宣和”寄托安定之意。
然而,每次改元都伴随着灾难:改为“宣和”后,梁山好汉揭竿而起,席卷齐鲁;随后方腊起义爆发,使江南陷入混乱。
如今,萧尘掌控梁山,更吸纳了大量流民,历史中的这两场大规模起义自然不会重现,即便有所行动,规模也会大打折扣。
但萧尘深知,自己领导下的梁山军,无论实力还是影响力,都将远超历史上那两次起义,带来的冲击也将更加剧烈。
听闻此事,萧尘不禁推测,若他率军一路攻占齐鲁,首至兵临东京城下时,赵佶是否会效仿先例,主动禅位,让位于子嗣,从而避免重蹈靖康之覆辙?
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赵佶生性好逸恶劳,胆小怯懦,缺乏担当。
一旦梁山军兵临城下,难保他不会仓促退位,转而隐居幕后,将危机留给下一代。
萧尘摇摇头,驱散脑海中的杂念。
赵佶是否改年号,对他而言无关紧要。
即便赵宋有所行动,也无法阻挡梁山军的快速扩张。
从梁山军离开梁山泊攻占郓州、济州以来,己过去大半年。
在这段时间里,梁山军按部就班推进战略规划,进展顺利。
尤其在前线取得重大胜利后,梁山军进入了和平发展的黄金期。
尽管赵宋随后采取封锁措施,导致对外贸易受阻,但由于提前囤积了充足物资和原材料,同时在两州大力开发矿场实现自给自足,领地的工业体系并未受到太大冲击。
只是对外贸易受阻,影响了资金回笼速度。
然而,领地的军械制造业未受影响,依然稳步增长。
目前,每月生产的军械足以武装两个卫的部队,这为短期内快速扩军提供了可能性。
即使只装备一个卫,剩余部分也可作为战略储备。
在这个时代,除箭矢等易耗品外,其他装备的消耗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