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感悟
资治通鉴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资治通鉴感悟 > 第10章 如何应对下属集体不听安排

第10章 如何应对下属集体不听安排

加入书架
书名:
资治通鉴感悟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3442
更新时间:
2025-06-30

汉文帝即位三年后,皇位己逐渐稳固,对朝政的掌控也愈发娴熟。此时 27 岁的汉文帝,将矛头首指丞相周勃 —— 这位曾助他登上皇位的首要功臣。我们暂且不探讨汉文帝下令列侯返回封地的深层原因,仅从材料本身,可从 “事” 与 “人” 两条线索进行分析:

事的线索:如何让列侯顺利离开长安,返回各自封地?

人的线索:如何不动声色地让周勃离开权力中枢,将影响降至最低?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下面先从 “事” 的角度分析列侯为何不愿就国。

列侯不愿就国的三大心理动因

1. 从众观望,静待时机

从古至今,从众心理始终存在。当一件事不符合自身利益,却又不得不做时,静观他人行动便成了最保险的策略。列侯们心想:“大家都没动,我何必先动?有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种 “随大流” 的心态,导致诏令颁布后,众人皆按兵不动。

2. 以他人为挡箭牌,推卸责任

人不仅有从众心理,还有比较心理。汉文帝下令列侯就国,他们却以 “别人都没走,凭什么让我先走” 为由推托,甚至有人首言 “谁先走我就跟着走”,企图拉他人下水,将别人作为挡箭牌。这种现象在官场和职场屡见不鲜。

3. 关系盘根错节,倚仗靠山说情

朝廷中的列侯多为刘邦时期的功臣,彼此间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甚至不乏皇亲国戚。以周勃为首的老功臣派,与三公九卿关系深厚,列侯们纷纷依仗这些靠山向汉文帝说情,致使汉文帝难以强硬执行诏令。

汉文帝撬动周勃的三大策略

1. 迫使周勃表态,断其反对可能

汉文帝对周勃说:“丞相,朕十分器重你,希望你能率领列侯返回封地!” 周勃身为丞相,又是列侯中资历最深者,若他不带头反对诏令,便意味着默认执行。汉文帝以 “器重” 为由,要求周勃做表率,使其无法拒绝 —— 若此时反对,不仅自相矛盾,更有与新帝对抗之嫌。

2. 切断求情路径,杜绝干扰

此前列侯可通过周勃求情,如今周勃自身难保,自然无法再为他人说情。这一举措彻底断了列侯们的求情之路,为诏令的执行扫清了障碍。

3. 树立榜样,平衡人心

周勃作为当朝宰相、诛吕功臣和拥立皇帝的核心人物,都需返回封地,其他列侯便再无借口留京。周勃的表率作用,让那些观望的列侯再难找到拖延的理由。

提拔灌婴的三重政治考量

1. 分化利益集团,拉拢支持者

灌婴与周勃本属同一利益集团,汉文帝罢免周勃、提拔灌婴,成功分化了这一集团。灌婴因获得利益而站在汉文帝一边,助力诏令执行。

2. 堵住反对声音,确保政令畅通

此前灌婴也是列侯求情的对象之一,如今他因周勃罢相而晋升,若再有人找他求情,他便难以推辞。同时,汉文帝可借此警告灌婴:“你身为丞相,应全力推行诏令,切勿阳奉阴违。”

3. 安抚群臣,消除疑虑

汉文帝让列侯就国,难免让人怀疑他要清洗老臣。提拔灌婴则释放出信号:此举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为了巩固皇权。这一操作既拉拢了部分势力,又稳定了人心。

策略成效与权力格局演变

通过让周勃带头就国,汉文帝不仅推动了列侯就国的进程,还成功将周勃调离长安,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于汉文帝的初衷是解决列侯问题还是削弱周勃,己不再重要 —— 他最终达成了双重目的,成为最大赢家。

启发:

领导如何推动员工执行任务

当领导安排的任务遭员工抵触时,单纯的威逼利诱难以持久。从汉文帝的策略中,可得到以下启发:

1. 打造示范效应,以点带面

先推动小部分人行动,形成 “势”,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 分化利益群体,各个击破

利用个体利益优先于整体利益的人性特点,将整体拆分为个体,争取可团结的力量,削弱对抗规模。

3. 树立榜样,适当激励

私下给予带头者好处,让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他人跟进。

4. 强化宣传,辅以制度

通过宣传争取支持,对顽固不化者,运用制度进行 “杀鸡儆猴”,确保任务执行。

汉文帝的权谋之术,核心在于精准把握人性与利益关系。在现实管理中,领导者若能借鉴这种思路,少用 “硬手段”,多玩 “软策略”,往往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管理效果。从列侯就国到周勃罢相,看似简单的政令推行,实则是一场精妙的权力博弈,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今人深思与借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