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钢琴“偶遇”后,林晚晚能感觉到,她和顾屿之间那层坚冰似乎真的在缓慢消融。
虽然顾屿依旧是那座沉默寡言的冰山,但微信上不再是永恒的“己读不回”。
他会偶尔在她分享猫咪新下的崽崽照片时,回一个极简的:【嗯。】;在她深夜发了一句“高数好难,头秃”的吐槽后,破天荒地回了一个:【?】;甚至有一次,在她转发了一篇与他创业领域高度相关的深度报道后,他罕见地回复了三个字:【有见解。】
虽然字少得可怜,语气也依旧冷淡,但对林晚晚来说,每一个回应都像一颗小太阳,足以让她开心一整天。她知道,冰山内部,确实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那扇紧闭的门,被她用真诚、才华和一点点的“巧遇”策略,撬开了一道缝隙。
这一切,离不开苏晓晓这位“情报处长”的“牺牲奉献”。
她几乎成了江砚家的常客,虽然每次去都要经历一番“斗智斗勇”——要么被江砚支使着整理他那浩如烟海的游戏碟(这次是按发行年份),要么被迫陪他那只高冷布偶玩“你追我逃”的游戏(通常是猫逃她追,且猫对她爱答不理),要么就是被他用各种刁钻的游戏关卡“虐”得怀疑人生。
但为了闺蜜的幸福,苏晓晓忍了!并且总能“不经意”地从江砚的毒舌或吐槽中,套取到顾屿的关键行程。
于是,在苏晓晓的情报支持下,林晚晚和顾屿的“偶遇”开始变得……不那么像偶遇,反而像是某种心照不宣的“约会”。
---在顾屿常去的安静书店:林晚晚“刚好”也在找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书,两人在书架间“狭路相逢”,林晚晚自然地请教了几个问题(虽然顾屿的回答依旧简洁如“看目录”、“搜关键词”)。
---在A大附近那家以算法推荐精准著称的私房菜馆:林晚晚“刚好”也和朋友来尝鲜,结果“意外”拼桌(当然是苏晓晓提前订位搞的鬼)。
吃饭时,林晚晚对菜品恰到好处的点评和偶尔流露出的俏皮,让对面专注吃饭的顾屿,抬眼的次数明显增多。
---在顾屿团队进行小范围项目路演的咖啡厅:林晚晚“刚好”来这边自习,坐在后排安静地听完了全程。结束后,她上前,没有花痴的追捧,而是基于刚才听到的内容,提出了一个相当有深度、首指项目潜在风险的问题。
那一刻,顾屿看她的眼神,不再是看一个“追求者”,而是带上了一丝对“潜在合作者”的审视和……不易察觉的欣赏。
林晚晚像一颗努力发光发热的小太阳,用她多样的面貌(明媚的、知性的、俏皮的、专业的)一点点温暖着那座冰山。她能感觉到顾屿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那冰封的眼底深处,似乎有某种东西在缓慢地解冻、流动。
虽然离“喜欢”还很遥远,但至少,她在他眼里,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追求者”了。
然而,生活并非只有甜蜜的“追光”。阳光再灿烂,也总有阴影落下。
这天周末,林晚晚原本心情很好地在家练琴,享受着难得的闲暇。突然,门铃响了。李妈去开门,紧接着,一个略显刻板、带着威严感的女声传了进来:“晚晚呢?她爸她妈都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