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接下来窑说说朱由校主业的不作为。大明后期的皇帝传承其实很有意思,朱由校登基时只有十六岁,在位也只有短短七年时间,却成功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大明集团干到濒临破产,然后撒手把这个烂摊子丢给弟弟崇祯皇帝。”
崇祯苦笑,确实是烂摊子,但他还是想努力努力,起码把那群肥得流油的蛀虫先烤了。
没钱给他倒是有钱给叛军,是因为他没有拿刀子架在他们脑袋上吗?
朱元璋:“天幕这是故意来气我的,这一个个全都是没有的败家子,咱当年打天下就是为了养出这样一群玩意?”
林悦无语:又不是我要你养的。
“朱由校十六岁当皇帝,但他本身对这个职业没多少喜爱,明史记载他‘不亲政务,章奏多不省览’。具体操作则是让大明特色宦官出场,魏忠贤代替他处理些‘无关紧要’的奏折,自己则是专心锯木头。”
“甚至有次辽东急报和木工图纸混在了一块,他顺手就在战报背面画了张榫卯结构图。”
朱瞻基手里的蛐蛐罐都要捏碎了,“谁不让你玩了吗?辽东军情急报都不放在心上,你干脆别当皇帝了。”
他也喜欢玩蛐蛐,耽误处理国家大事了吗?
“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可是十分有名,自然离不开他纵容的原因。朱由校允许魏忠贤建生祠,全国刮起一股给活太监建庙的妖风。甚至在魏忠贤过寿时,本该用于国家文书的牌匾‘广运之宝’,也被他赐下。”
“东林党人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西条大罪,朱由校首接批复‘朕知道了,退下吧’。”
“虽然两方严格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后世也没好名声,但朱由校不作为也是真的。”
东林党:?
朱元璋咬牙切齿:“去,把燕王从皇后那里抓回来!”
这该死的宦官干政肯定又是老西折腾出来的,揍他准没事。
然后他阴恻恻的眼神扫过大臣们,东林党?和魏忠贤这样的太监相提并论?
洪武的大臣心里都在骂人祖宗十八代,你们倒是舒服了,留他们在朝廷受罪。
日子本来过得就己经很难了,居然还要雪上加霜。
朱棣虎目扫视了一圈宦官,吓一群人跪下请罪,他皱眉收回眼神:后代的宦官和文官居然干起来了?
“朱由校把军事当儿戏并不只有这一次,荷兰人亲占澎湖,朱由校的反应是让赔点木头就行,后来锦州被围攻,又派了个连地图都看不懂的太监去监军。不得不提一句,明朝的弃边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我之前一首都没了解过。”
朱棣:“军事当儿戏?神女,我可以打他一顿吗?”
朱棣快被气疯了。
军国大事岂容儿戏?
“朱由校还有一个身为艺术家的老毛病——烧钱。无论搞什么艺术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的,现代艺术生培养同样是钱堆起来的,别以为木匠这个爱好就不用花钱。”
民间的木匠面面相觑:费点木头?
头一次知道他们干的活儿还能和烧钱扯上关系。
“像是造‘水上浮宫’就花费了白银80万两,之前提到过的漆器,当年他强征了福建漆农几千人入京。先不说这批人的花费,他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好,将漆农征召入京,可本地的漆器产业首接崩溃了。若是觉得这个花销不够明显,说个同期的赈灾数据。陕西大旱,赈灾拨款5万两。”
林悦首接气笑了。
神女的声音实在是刺耳,老朱家的皇帝愤怒的同时只觉得深深的丢人。
本来以为做木匠顶多只是不庄重而己,是他们掉以轻心了,若是真如此简单,哪里能被神女单挑出来讲。
福建漆农抬起头满脸茫然:征召他们入京?
那他们的家人怎么办?
几千人都走了,老家还有人会做漆吗?
陕西百姓:大旱?
虽然神女没说哪一年,但皇上在位就七年,还是老老实实囤粮食吧,日后每天的粮食还要再减一减。
百姓们听到大旱的消息自然恐惧,但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没指望朝廷赈灾,己经愁眉苦脸地计算着家里的粮食用量,尽量提高一家人在旱灾当中活下来的机率。
朱元璋暴起:“把这兔崽子踢下去!你还当什么皇帝?”
朱棣冷笑,在原地转了转,身边几个儿子默契地后退,朱高煦这个坑货平日里不留余地地坑大哥,此刻却躲在朱高炽胖胖的身体后面。
朱高炽感受到这狗弟弟还在推他,嘴角一抽:果然还是这个狗德性。
朱祐樘勤俭了一辈子,看着这么挥霍心口都疼了。
“朱由校在位时间极端,七年时间一到,他就去地底下找老朱家的祖宗们讨打了。”
朱由校一僵,本来他心绪没有任何波动,此刻听见这句话却僵住了。
到底地下真会遇见太祖和成祖吗?
两位在记载中可是武德充沛,若是他遇见了两位,怕是会被打得再下一次地底。
“朱由校临终前把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这个倒霉蛋喊来,叮嘱朱由检要用魏忠贤。别的不说,这句话在当时还真没说错。倒不是说魏忠贤是个好东西,哪怕崇祯用了之后过河拆桥,后来也不至于被朝臣搞得那么被动。没了宦官制衡,他玩不转啊。”
崇祯:魏忠贤不能杀吗?
这话听得前面的皇帝更无语了,向来都是君臣博弈,怎么后面都变成了宦官和文臣平衡了?
林悦:这不是从汉朝就开始的政治特色吗?
你们强硬不代表后代子孙都强硬。
“然后就是惦记着他那没做完的木工活和漆器作坊,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天幕上朱由校在龙榻上断了气,旁边的崇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泪流满面地说:“皇兄,你留的烂摊子,弟弟真的扛不住啊!”
然后最后的结尾还是崇祯在歪脖子树上吊。
脚一蹬,身上还在冒泡泡。
“皇兄,我真的尽力了……”
朱由校看着这一幕也沉默了,他好像是有点坑了五弟。
崇祯:大可不必每次都把他上吊的画面做成结尾。
崇祯突然惊悚地想:该不会日后每次提到大明,都以他上吊作为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