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 第25章 农学家们的科学长征

第25章 农学家们的科学长征

加入书架
书名:
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作者:
一只悄悄勤快的小拖沓
本章字数:
5136
更新时间:
2025-07-07

林悦也是查了才了解到居然各省各地都有独特的稻种。

“其实我们也是从无到有,因为清朝后期在世界格局重组中的失败或者或是耻辱,导致我们别旁的国家慢了许多年,甚至连种地都倒退回不如明清时的水平。”

清朝

前期的皇帝还算有为,听到这话想要说天幕故意贬低,可偏偏她又不把话说全,心里难免带上隐虑。

到底发生了什么?

“提到粮种的培育绕不开南袁北李,两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先说说袁爷爷吧,小时候就在教科书上的人物,思想品德教育课都会提到他。”

林悦还专门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截取下来,很朴实无华的一个老者形象,瞧着瘦弱年迈。

“这和我们好像啊。”农民看到图片只觉得亲切,像他们一样在田间种地的人,居然能上天幕说的教科书?

而看到后世书籍的人则是被震惊到了,居然能将人像如此栩栩如生地印在纸上,还有那些文字居然都一样大小,间距把控全然不是人力能控制的。

连正儿八经的纸都没有的秦汉:……

更久远的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看得眼睛都酸了还不肯眨眼,若是本门有如此秘法,他们的学说传扬该多省心省力啊。

“我就不说献丑地讲解袁爷爷的研究了,因为我也不懂,简单说说他一路研究以来的历程吧。从1961年开始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确立研究方向,到68年试验田秧苗被全部拔除最后只在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株,到70年助手李必湖找到关键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将近十年的时间,他才找到关键的材料。”

也就意味着前面将近十年,都没有研究出“成果”。

虽然说失败也是积累的成功,但十年研究99%的失败对心气是巨大的打击和磨练。

农家弟子看到后世的这一幕,突然觉得之前他们觉得自家学说不被君王接纳不算什么了。

他们农家最后的战场是土地里,何必非得争一争这朝堂上呢。

百姓好奇:“十年都没种出东西,他们皇上很大官不会砍他们头吗?”

“72年遇到了大寒潮,试验田全部冻死,研究团队选择用体温在温室育种。好在第二年,‘三系配套’终于被实现了,粮种亩产达到500公斤,亩产千斤终于实现了。”

快速演示了袁爷爷十年的变化,最后定格在金黄的稻浪。

百姓们痴迷地望着上面的穗子,这样的稻穗他们做梦都不敢梦,若是一亩地里能收获一捧这样的粮种,他们都觉得是天赐的福气。

“这稻穗看着就沉甸甸,都压弯了。”说话的老农眼睛里都是羡慕,他这辈子都没种出来过这么好的稻穗。

亩产千斤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一群皇帝们都失态了,死死盯着天幕上平静、幸福的稻浪。

天幕别跳过啊,简单说点也是点啊,这他们要怎么学?

林悦自顾自地说:“自从攻克了三系配套的技术壁垒,亩产达到千斤后并不是重点。接下来的20年超级稻相继面世屡次刷新世界纪录,2014年更是种出来目前达两千斤的超级稻。”

哪怕是始皇帝都无法再站稳,此刻只要不是昏君,全部都把林悦的话奉为至理名言,就算之前对她不满的朱元璋都只有一个心思:详细说说?

“再然后就是盐碱地稻作技术,让不可能耕种的土地长出亩产千斤的海水稻。”

朱元璋:“若朕有此稻,何愁天下民心不归?”

康熙有自己的御稻试验田,可看到天幕展现的情景,“朕的御稻米输得心服口服。”

老年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位袁老才是真大庇天下百姓尽欢颜。”

李世民:“若是袁老在当世,我定然拜其为圣人。”

始皇帝时期的农家弟子眼中熠熠生辉,好似终生有了重新奋斗的目标。

不说能达到这位袁老的成就,光是有一成成就都足以他们欣慰。

始皇帝内心同样不平静,胸膛起伏都剧烈了几分,“为袁老里祠,日后奉其为我大秦农圣。”

汉朝时期的做法差不多,赶紧把己经七零八落的农家弟子召集出来干活。

这么大的饼在眼前,他们实在是没办法不咬钩。

“如果说袁爷爷的起点还算一个读书人,那么接下来的这位则是真正的草根。在袁爷爷攻克三系配套法的前一年,也就是72年,山东莱州一个农民通过看报发现西方国家玉米亩产千斤以上,而当时的中国仅300斤。这激发了他也要培育玉米种子的想法。”

“又是亩产千斤?”

不少人嗓子都破了,怎么动不动就是上千斤?

还有,这个玉米又是什么粮食?

康熙听到天幕的话眼神却变了,西方?

刘彻:“这西方国家是哪?也不像是匈奴等部落啊。”

亩产三百斤己经很不错了,毕竟他们的亩产也就百来斤,但在和别人比较过后就不那么愉快了。

“农业的研究要出成果对心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李登海72年立下志愿,为了加速育种78年带着种子跑到海南培育,住窝棚、防老鼠、躲台风,一首到89年研究出亩产达到2000斤的玉米,打破了当时己经保持了20年的记录。”

“又是十多年啊。”面对如此的产量,谁也没办法昧着良心说泥腿子异想天开。

只不过,农家的研究难怪非大毅力者不能成,动不动都是十年时间,天底下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和失败呢?

“李登海的成就没有止步于此,传统的玉米品种长到3米高,很容易趴地,而他培育出仅2米高的玉米,抗倒伏、耐密植,亩产随之提高三成。”

“同时他也是一个优秀有长远眼光的商人,创办了自己的产业,推动了国家玉米种业市场化。”

刘彻看得馋得眼红心酸,他若是有天幕上的粮食,何须为打匈奴和朝堂的大臣掰扯。

要是他有选择,难道他愿意把家底都打没吗?

百姓们比以往更加虔诚:“望天幕怜悯降下神种。”

林悦:“这两位是比较出名的农业科学家,但这条路上远远不止二人。”

天幕将诸位尊敬的农学家们照片和最大成就一片片飘过。

始皇帝看着上面一群男男女女的画像闪过,本以为两人便是天降不世之才,没想到后世居然能有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这还只是农家。

最后所有人的照片化为繁星点点,人类群星闪耀时。

没有得到想要东西的百姓有人啜泣,有人嚎啕大哭,林悦却没办法给他们。

但下一瞬间,林悦欠欠的声音响起:“好啦,别仰望啦,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后世的路也是科学家们一步步走出来的长征。做人不能太坐享其成,你们要努力啊,怎么好意思啃小?”

“只有你们努力强大,后辈才能不被卷生卷死?”

被劈头盖脸教育、激励一顿的众人:?

好奇怪,讲得有道理,但又感觉哪里怪怪的。

然后PPT式教训又来了。

林悦看着顿了顿后立刻奋笔疾书的众人,悠闲地抿了一口茶,她此刻都理解大学PPT式教学的老师了,确实轻松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