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行易:复兴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行易:复兴之路 > 第46章 有孚比之

第46章 有孚比之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6108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万象更新。然而,对于黄建国一家而言,这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却在细微处展开,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从京城隐退,化名来到这座内陆城市,黄建国深知,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除了自身的谨慎与智慧,更需要融入周遭的环境,与人为善,方能立足。他所居住的教职工大院,是学校为教职员工分配的集体宿舍,邻里之间虽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也带着初来乍到的生疏与试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初春的冰面,需要小心翼翼地去融化,去建立信任的桥梁。

黄建国深谙《易经》“比”卦的要义。比,亲也,辅也。其核心思想,便是亲附、团结,是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安邦的根本。他常常在心中默念,这“比”字,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更是万物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自然法则。而“比”卦的“初六”爻辞,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这短短二十字,字字珠玑,如同刻在他心底的行动纲领,是他在这大院里立足,乃至在更广阔天地中行事的“超级话语”,是他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有孚比之”,孚者,信也,真诚也。黄建国知道,要赢得他人的亲附,首先要拿出自己的真诚和信用。这真诚,不是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不是虚与委蛇的表面功夫,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深知,人心是肉长的,真诚的付出,总会得到真诚的回报,这便是天地间的公理,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他坚信,只要你以诚待人,即使一时不被理解,最终也必将赢得尊重和信任。

他从不刻意逢迎,也不故作高深,只是以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与邻居们交往。他的帮助,总是恰到好处,不显突兀,不带目的。他会主动帮对门的老教授扛米。那老教授年事己高,身体瘦弱,子女又不在身边,每次米店送米上门,他总要费一番力气,颤颤巍巍地将沉重的米袋往屋里挪。黄建国看在眼里,从不言语,只是在米店小伙子放下米袋,老教授准备吃力地往屋里搬时,他便会恰到好处地出现,微笑着接过米袋,轻轻松松地送进老教授的厨房。那份不求回报的自然,那份举手之劳的善意,比任何言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老教授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那光芒,便是“孚”的最好证明,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黄建国知道,这种连接,才是最坚固的。

他还常常给楼下的双职工家庭照看片刻孩子。那对年轻夫妇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到深夜,孩子放学后常常无人照管,只能在大院里独自玩耍,显得有些孤单。黄建国和林素音夫妇,便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临时港湾”。林素音会给孩子们准备些热腾腾的点心,让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那份香甜,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人情的滋味;黄建国则会耐心地辅导他们功课,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问,甚至给他们讲些《易经》里的小故事,用最浅显的道理,启迪他们的心智,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们喜欢黄老师家的氛围,喜欢黄老师讲的故事,也喜欢黄老师夫妇的温和与耐心。这份“比之”,是发自内心的亲近,是毫无功利心的付出,所以“无咎”,没有任何过错,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善果,这善果,便是人心的归附,是信任的累积。

他的真诚,就像“有孚盈缶”。缶者,瓦罐也。瓦罐里装满了诚意,虽然朴实无华,没有金银珠宝的炫目,没有锦衣玉食的奢华,却最能打动人心。这种诚意,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它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行动上的体现;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久的坚持。黄建国深知,人心是肉长的,真诚的付出,总会得到真诚的回报。他从不计较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做着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他坚信,这是符合天地公理的“正道”,是“利永贞”的必然要求。

渐渐地,黄建国的真诚赢得了大院里所有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的名字,从最初的“黄老师”,变成了亲切的“老黄”,再到后来,几乎成了大院里“靠谱”的代名词。邻居们都感受到了他的善意,也开始主动与他家来往。谁家有个急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老师;谁家有个难处,第一个求助的也是黄老师。整个大院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大家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充满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便是“终来有他,吉”。“他”者,指的便是那些亲附而来的人,那些被真诚所感召的人。最终,吉祥的结果自然而然地到来,大院里充满了和谐与温暖,这种和谐,是“孚”的自然延伸,是“比”的必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状态。

在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中,黄建国建立起了一个非正式的“信息网”。邻居们在闲聊中,会无意间透露出一些关于学校人事变动、新来同事背景、甚至是一些社会上的风吹草动。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在黄建国这里,却成了他观察和判断环境的重要参考。他从不主动打听,只是默默地倾听,然后将这些信息在脑海中进行梳理、分析、归纳。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而这些来自民间的“情报”,往往比官方的通报更加真实、更加及时,因为它们是未经修饰的“民意”,是社会最底层的真实反映。

比如,有一次,一位老教师在闲聊中提到,学校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同事,名叫魏进,思想非常活跃,经常在教职工大会上发表一些激进的言论,甚至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他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一切,仿佛只有他才是正确的。黄建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他没有立刻对魏进做出判断,而是默默地观察着他,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寻找着蛛丝马迹。他知道,真正的“比之”,不仅仅是亲近善者,更要识别那些“匪人”,那些言行不一、心怀叵测之人。他深知,有些人的“积极”,并非出于公心,而是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博取眼球,为了向上爬。

黄建国深知,他所肩负的使命,需要他时刻保持警惕。他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能让任何可疑的人接近他的秘密。而这个非正式的“信息网”,正是他在这片“野”上,保护自己和家人,以及他所守护的秘密的重要屏障。他用“有孚比之”的智慧,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也为他未来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建立在人心的信任之上,是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撼动的,它比任何钢筋水泥的堡垒都更加坚固。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书房里,点亮一盏昏黄的台灯,翻开那本《易经》手稿。那本手稿,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桥梁,是他思考人生哲理的工具。在“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的爻辞旁,他用小楷写下批注:“亲附之道,始于真诚。真诚如水,润物无声。盈缶之孚,虽微而著。终来之吉,非求而得。此乃天地之公理,亦为立身之根本。故,欲求亲附,必先有孚。孚者,信也,诚也,德也。德行充盈,自然感召。此道,放之西海而皆准,历万古而不衰。此乃‘比’之初境,亦是‘比’之根本。无此真诚,一切亲附皆为虚妄,终将自取其咎。”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爻辞的理解,更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总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他坚信,只要秉持真诚,亲附善者,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获得吉祥的结果。这“有孚比之”的智慧,是任何一个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之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人心,源于真诚,源于对天地公理的遵循。这种力量,是无声的,却是最强大的,它能抵御一切外部的侵蚀,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发展,最终实现“利永贞”的宏伟目标。这便是“比”之道的起点,也是其终点,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真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