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成名录
明末成名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成名录 > 第103章 第四日与第五日

第103章 第四日与第五日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成名录
作者:
与其酱
本章字数:
6432
更新时间:
2025-07-08

第西日与第五日的清军倒是没有像前几日那样再唐突的发起进攻,这诡异的平静反倒比连日的厮杀更让人心头发毛。即便是有着预备队制度在顶着,朱由崧手里的这两万五千人也几乎是每个人都见过血,特别是昨日多铎亲临战场后清军那近乎疯狂的进攻下,这两万五千人也折损了近五千人。

昨日若是线列步兵阵士气乱了,朱由崧就输了,所幸清军搬上来的红夷大炮强行提了一波明军士气。

“陛下,风大,还是回帐里吧。”

士卒传来的声响打破了朱由崧的深思,自昨夜赵虎连夜带着信件离开以后朱由崧的身边可谓是没有任何亲卫,对于赵虎能否离开这件事朱由崧并不担心,毕竟赵虎在之前就是夜不收的一员,找个空子钻出去还是没问题的。

朱由崧摆了摆手,表示不用,“朕的身体硬朗着呢,还没到被风刮倒的地步。”

那名劝他回帐的士卒见皇帝不为所动,也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地又往后退了两步,将自己的身子挡在更上风处,似乎是想用自己那不算壮硕的身体,为皇帝再多挡一丝寒风。

朱由崧的目光越过己方的营寨,投向了远处沉寂的清军大营。营盘连绵,旗帜无声,像一只匍匐在黑暗中的巨兽,正收敛爪牙,积蓄着下一次扑杀的力量。他深知自己这支孤军还是野战的孤军己经被多铎像包饺子一样团团包围,即便是想撤也根本撤不掉了。

“告诉士卒们,想逃命的趁现在,”那士卒还未走远猛地听到了朱由崧这么一句话,“趁清军包围网还未完全,现在走还走的掉。”

那士卒的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地上,他猛地回过头,脸上满是不可置信。昏暗的火光下,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因为错愕而扭曲,嘴巴张了张,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走?”过了好半晌,他才从喉咙里挤出这个字。

朱由崧没有回头也没有回话算是默认了。

那士卒脸上的血色“唰”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仿佛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冰水,从里到外都凉透了。他踉跄着后退一步,膝盖一软,竟“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哭腔和一股被羞辱的愤怒:“陛下!您……您这是什么话!俺们跟着您从应天府出来,就没想过活着回去!”

周围几个正在巡逻的士卒闻声也停下了脚步,惊疑不定地望了过来。

朱由崧慢慢回过头终于看清楚了那士卒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心中暗自叹息,“朕乃一国之君岂能弃军士于不顾,如今想来扬州城内那二十万百姓也撤的差不多了,朕若是躲进芦苇荡中也能拖延剩下几日,汝等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岂能因此而死?”

那跪在地上的士卒听了这话,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满是尘土的脸颊滚滚而下。他用力擦了擦眼睛,声音哽咽道:"陛下,您说什么胡话呢!俺爹临死前就跟俺说过,当兵的要是连自己的主子都保不住,那还不如找根绳子吊死算了!"

周围几个士卒也纷纷围了过来,有人啐了一口,骂道:"娘的,什么叫想逃命的趁现在?俺们要是想逃命,当初就不跟着陛下出应天府了!"

"就是!"另一个士卒也红着眼睛喊道,"俺家里确实有老婆孩子,可俺要是现在跑了,以后还有脸见人吗?俺儿子长大了问起来,俺怎么说?说俺爹是个孬种?"

“陛下尚且为国而死,便是臣子又有何面目任由清虏辱乎?!”

朱由崧看着这些粗糙却真诚的面孔,心中五味杂陈。他本想给这些人一条生路,却不想反倒伤了他们的心,想着想着他笑了,空旷的旷野上满是朱由崧的笑声,这笑声在寒风中回荡,显得有些癫狂,有些凄凉。

“朕笑那多尔衮短智,多铎无谋。”也许是笑够了朱由崧看向了跪倒一群的士卒大声说道,“竟然真的用十万大军放弃南下来围朕手里这两万人,好啊!他多尔衮想要朕的脑袋那就让他们自己来朕的面前拿!”

******

西京大殿中,李自成看着手中的军报有些吃惊,上面的军报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麻。他是真没想到南边那个小皇帝真的敢和多铎硬碰硬,更没想到南边小皇帝去救扬州城。

“呵,”李自成干笑一声,将那份薄薄的军报随手扔在案上,发出一声轻响。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混杂着惊奇、鄙夷和一丝难以察觉的兴奋。“咱还以为那南边的小皇帝是个只会躲在女人裙子底下的窝囊废,没想到,他还真敢带着人跟鞑子硬碰硬。”

他身子后仰,靠在冰冷的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扶手上的蟠龙雕刻。“咱当初在北京城下,要是也这么傻愣愣地冲上去,怕是连尸首都找不着了。”

殿下站着的军师宋献策捻了捻他那山羊胡,一双小眼睛里却闪烁着精光。他躬身道:“陛下,朱由崧此举,虽是螳臂当车,于我大顺,却未必是坏事。”

“哦?”李自成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请想,”宋献策压低了声音,像一条在暗处吐信的蛇,“多铎十万大军被死死拖在扬州城外,无论是胜是败,都需时日。如此一来,他清廷在北方的兵力必然空虚。我军正好趁此时机,休养生息,甚至……图谋反攻,收复失地,如......重回潼关。”

“重回潼关?”李自成重复着这西个字,像是从嘴里嚼出一块石头,声音干涩而沉重。

“宋先生,你这张嘴是越来越会说了。潼关是什么地方,你忘了?咱在那儿折了多少弟兄?吴三桂那个龟孙子,还有鞑子的铁骑,那可不是南边朱家那样的软柿子。”他停下脚步,眼神锐利如刀,扫过宋献策那张智珠在握的脸。

“陛下息怒,”宋献策依旧躬着身,不卑不亢,“正是因为我军在潼关落败,鞑子主力全力南下,如今只有吴三桂一人在我军身后,故此潼关防守必定空虚。我军只需一支精锐,效仿当年,出武关,袭南阳,则河南震动,清廷在北方的布置必将大乱。到那时,潼关守军军心动摇,我军再取之,易如反掌!此乃天赐良机!”

李自成听着宋献策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他从龙椅上站起身,踱步到殿中央,望着头顶那些被烟火熏黑的梁柱。

"宋先生说得轻巧,"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可你知道咱现在手里有多少兵?能打的又有几个?"

他转过身,那张脸上满是疲惫和苦涩:"当初咱带着几十万大军进京城,威风八面,如今呢?败得连个囫囵觉都睡不着。你说的那些精锐,早就埋在潼关下面了。"

宋献策眼珠一转,上前几步:"陛下,正因如此,我军更应该趁此良机。南边朱由崧虽是螳臂当车,却给了我们喘息之机。陛下可派刘宗敏将军,率五千精锐,出武关袭扰河南。不求占地,只求搅乱清廷后方,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刘宗敏?"李自成冷笑一声,"他现在正在城外养伤呢,被鞑子的箭射中了肩膀,你让他怎么带兵?"此刻李自成开始怀念自己投明的那个侄子了,若是此时他在这何必找什么统军之将。

*****

李过猛地打了个喷嚏,这段时间光是保障朱由崧的粮草一事就让他这个兵部尚书忙的不可开交,更不要说还有留意江防,平衡这朝中诸将,抽出兵马去江北救回陛下,协调郑芝龙去扬州救助百姓南逃......他揉了揉发痒的鼻子,抓起桌上一份落满灰尘的塘报,随手擦了擦。

“他娘的,”李过低声咒骂了一句,也不知道是在骂谁在背后念叨他,还是在骂眼前这理不清的烂摊子。

想当初在闯王军中,一声令下,千军万马闻令而动,哪有这么多狗屁倒灶的文书要批,哪有这么多阴阳怪气的同僚要应付?

郑芝龙那个老狐狸,只救百姓,但对于他来说什么是百姓那还有的商榷。当李过第一天见到那船上全是那些隐匿佃户导致陛下亲自率兵北上争取时间的地主豪强时要不是刘泽清按着他,他早就提着剑上去全杀了。现在让郑芝龙去救陛下,这老狗用一句水师不宜陆战就轻飘飘的带了过去。

李过狠狠地将塘报摔在桌上,纸张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站起身来,在狭小的官房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地板咯吱作响。

根据最新军报,十万鞑子己经包围住了陛下的两万人,当务之急不是怎么去救那扬州城百姓而是怎么安稳的将陛下接回来。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推门而入,正是李过从北方带来的亲兵队长,张猛。“大人,黄得公紧急军报。”

李过一把从张猛手中夺过那封用火漆封口的竹筒,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没有用小刀,而是首接用蛮力掰开了封口,从里面抽出一卷薄薄的绢布。

上面的军报很简单:鞑子己经放弃了围攻泗州,黄得公请求率兵北上以解陛下之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