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 第36章 回家报喜,全家商议

第36章 回家报喜,全家商议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作者:
高个子啊
本章字数:
7456
更新时间:
2025-06-30

下午西点半,杨芸匆匆结束门诊。她回小院跟李爷爷李奶奶他们简单说了一声,她就回去了。

冬天的黑省天黑得早,她必须抓紧时间。

医院后院的自行车棚里,她找到那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车把上缠着防滑的布条,后座绑着个旧棉垫——都是李爷爷给弄的。

她裹紧棉大衣,戴上厚厚的棉手套,推着自行车走出医院大门。

一出医院大门,刺骨的寒风就扑面而来。杨芸深吸一口气,跨上自行车,朝着杨家大队的方向骑去。

出了县城,土路变得坑坑洼洼。积雪被压成了冰,自行车时不时打滑。杨芸不得不下车推行,胶鞋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路两边的田野白茫茫一片,远处偶尔能看到几个佝偻着身子拾柴的社员。杨芸想起张主任说的"王主任的侄女",心里不由得着急起来。她太清楚这样的好机会有多少人盯着了。

"吱呀——"一声,自行车突然卡住了。杨芸下车查看,发现链条上结了冰。她蹲在路边,用树枝一点点把冰碴子剔出来,冻得手指发僵。

这一刻,她突然无比想念现代的柏油马路和汽车。

但转念一想,那个年代哪有这样纯粹的人情?张主任报恩的招工名额,二叔三叔家期盼的眼神,这些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天色渐暗时,杨芸终于看到了杨家大队的轮廓。低矮的土坯房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

"芸丫头?"正在井台打水的杨父第一个看见她,惊讶地放下水桶,"这大冷天的,你怎么回来了?"

"有好事!"杨芸把自行车靠在院墙上,跺着冻僵的脚,"爷爷在家吗?"

"在呢在呢,正在炕上抽旱烟。"杨父接过她的药箱,"快进屋暖和暖和。"

杨家的老屋是典型的东北农村房,一进门就是灶台,里屋是烧得热乎乎的土炕。杨老头正盘腿坐在炕头抽旱烟,杨老太在灯下补衣服,杨母在收拾碗筷。

"爷,奶,爹,娘!"杨芸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说,"有个天大的好消息!"

杨老头把烟袋锅在炕沿上磕了磕:"啥事啊,这么着急忙慌的?"

杨芸坐在炕上,双手捧着一碗母亲递来的凉开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碗。全家人围坐在她周围,目光灼灼。

杨芸把招工通知拿出来,全家人立刻围了上来。杨父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声来。

"供销社招工?还是正式职工?"杨母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今天供销社的张主任告诉我,"杨芸放下碗,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说是有两个招工名额,一个售货员,一个会计。他让我推荐合适的人选。"

屋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杨老头手中的旱烟杆停在半空,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当真?"杨父最先反应过来,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杨芸用力点头,"张主任说这是报答我救他。我想着,卫东哥会打算盘,脑子灵活,可以试试会计;丽丽踏实肯干,做售货员正合适。"

杨老头猛地一拍大腿:"好!好机会啊!老大,快去叫你二弟三弟一家过来!"

杨父二话不说,大步流星地披上棉袄就往外走。杨老太拉着杨芸的手:"丫头,快上炕暖和暖和,看你这手冻的。"

杨母则紧紧握住女儿的手,眼里闪着泪光:"芸啊,这机会难得,你怎么不..."

"妈,"杨芸打断母亲的话,坚定地说,"咱们是一家人。"

不一会儿,二叔三叔两家人都到齐了。

堂屋里挤满了人,连门槛上都坐了几个半大孩子。杨老爷子坐在上首,清了清嗓子,屋里立刻安静下来。

"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件大事。"老爷子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杨芸身上,"芸丫头,你把事情再说一遍。"

杨芸站起身,面对着一屋子亲人期待的目光,将招工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当她提到推荐杨卫东和杨丽时,二婶孙何花的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三婶赵梅则一把抱住了身边的女儿。

"这...这..."二叔杨志伟激动得语无伦次,"芸丫头,这机会你怎么不自己..."

"二叔,"杨芸微笑着摇头,"我在县医院干得好好的,而且张主任明确说让我推荐家里人。卫东哥有文化,会算盘,做会计再合适不过;丽丽心细,待人接物有礼貌,当售货员肯定行。"

三叔杨志勇突然站起来,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汉子眼眶发红:"芸丫头,三叔...三叔不知道怎么谢你..."他的声音哽咽了,粗糙的大手不住地搓着衣角。

"是啊,"二婶孙何花抹着眼泪,"这年头,一个正式工作能养活一家人啊!卫东要是能当上会计,娶媳妇都不愁了..."

杨卫东站在父母身后,年轻的脸庞因为激动而泛红。他上前一步,深深向杨芸鞠了一躬:"芸丫头,哥记你一辈子恩情。"

杨丽则紧紧抱住杨芸的胳膊,眼泪打湿了她的衣襟:"芸姐,我一定好好干,不给咱家丢人!"

杨老爷子用烟杆轻轻敲了敲桌面,屋内重新安静下来。老人家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个人的脸,最后停留在杨芸身上。

"芸丫头今天做的,是咱们杨家的好榜样。"老爷子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在这年头,一个工作机会比金子还珍贵。她能想着家里人,是咱们杨家的福气。"

老爷子顿了顿,转向二叔三叔两家:"志伟、志勇,你们两家要记住这份情。咱们杨家祖祖辈辈讲究的就是一家人互相帮衬。今天芸丫头帮了你们,明天你们有能力了,也要记得帮衬其他家人。"

二叔三叔连连点头,二婶三婶更是抹着眼泪保证绝不会忘记杨芸的恩情。

"好了,"老爷子挥了挥手,"现在说说正事。芸丫头,这工作有什么要求?需要准备什么?"

杨芸把张主任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特别强调了"王主任侄女也在争"和"见面礼"的事。

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二叔皱着眉头:"两条'大前门'......这可不好弄啊。"

三叔突然说:"我地窖里还埋着两瓶高粱酒,是去年用余粮偷偷酿的。"

"不行!"杨老头炕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照得每个人脸上阴晴不定。

杨卫东突然开口:"爷,让丽丽去争会计那个岗位吧。"

杨丽急得首摆手:"不行不行,卫东哥文化高,而且你打算盘比较好!"

两个孩子推来让去,三婶的眼圈都红了。杨芸看着这一幕,心里又暖又酸。

杨老头突然一拍大腿:"都别争了!两个人一起去!"见众人疑惑,他解释道,"不是还有一个售货员的岗位。”

"可这见面礼......"爹发愁地说。

奶奶突然从炕柜深处摸出个小布包:"这是我攒的鸡蛋钱,够买一条'大前门'了。"

二叔咬了咬牙:"我把那辆旧自行车卖了,凑另一条。"

三叔突然说:"要不这样,咱们把两瓶酒和一条烟一起送去。要是真能成,卖了自行车也值!"

商议定了,全家人立刻行动起来。

二婶和三婶回去翻箱倒柜,给两个孩子找出最体面的衣裳。

三叔去地窖取酒,二叔连夜骑车去公社供销社买烟。爷爷把两个人叫到跟前,一遍遍地教她们见到领导该怎么说话。

"记住了,问什么答什么,别多话。"爷爷严肃地说,"人家要是问家庭成分,就说'贫农';问文化程度,要实话实说......"

奶奶和杨母在灶台前忙着烙饼,给两个孩子准备路上的干粮。杨芸把张主任的喜好、供销社的情况又详细地说了一遍。

夜深了,但杨家老屋里依然灯火通明。大人们忙着准备各种材料——毕业证、大队证明、奖状......

杨芸靠在炕沿上,看着全家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自己刚穿越到这个年代时的惶恐无助,是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给了她温暖和归属感。如今能回报他们,比什么都让她开心。

而且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人为了两个孩子的前程齐心协力,这份亲情比什么都珍贵。

"芸丫头,"二叔杨志伟突然凑过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二叔攒的一点钱,你拿着..."

杨芸连忙推辞:"二叔,这我不能要!"

"听二叔说,"杨志伟坚持道,"这工作要是成了,卫东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了。这点钱算什么?你要是不收,二叔心里过意不去啊!"

三叔杨志勇也挤过来:"对,对,三叔家虽然不宽裕,但也..."

杨芸看着两位叔叔真挚的眼神,鼻子一酸。她知道,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钱可能是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

"二叔,三叔,"她深吸一口气,"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真不能收。咱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要是卫东哥和丽丽能有个好前程,比给我多少钱都强。"

屋内再次安静下来。二婶孙何花突然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念叨:"我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杨老爷子再次敲了敲烟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了,都别矫情了。芸丫头说得对,咱们是一家人。”

第二天天还没亮,杨家老屋就热闹起来。杨卫东和杨丽穿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二叔把包好的烟酒小心地装进布袋,又塞了两块钱在杨卫东口袋里:"应急用。"

杨老头亲自检查了所有材料,又叮嘱了一遍:"见了张主任要有礼貌,问什么答什么......"

杨母和杨老太红着眼眶,往两个人兜里塞煮鸡蛋和烙饼:"路上吃,别饿着。"

杨芸推着自行车等在院门外,她要送两个人到县城。

晨星还未褪去,寒风刺骨,但每个人的心里都热乎乎的。

"走吧。"杨老头最后拍了拍两个孩子的肩膀,"好好表现,给老杨家争口气!"

在全家人的目送下,三个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这一去,或许就能改变两个农村孩子的命运。

而杨芸这个穿越者,也在这一次次的真情实感中,与1971年的世界越缠越紧。

远处,东方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希望也在萌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