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县一中的红榜,林福瑶的名字高居榜首,后面跟着醒目的"628分"和"北京大学预录取"。福瑶站在人群外围,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却感到一种不真实感。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马得水的消息:"看到红榜了!我女朋友是状元!"后面跟着一连串夸张的表情符号。
福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自从成绩公布后,马得水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阳光少年,尽管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却总能用一条条消息点亮她的生活。
"福瑶!"吴校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事情。"
校长办公室里,除了吴校长,还坐着一位陌生的中年女性,干练的短发,犀利的眼神,一看就是城里来的。
"这位是北大教育学院的林教授,专程来找你的。"吴校长介绍道。
福瑶的心跳骤然加速。北大教授?找她?
林教授微笑着递过名片:"林福瑶同学,我看过你在北京交流时的表现,也仔细阅读了你和马得水同学的教育方案,非常有见地。"
"谢谢..."福瑶双手接过名片,大脑飞速运转,不明白为什么北大教授会亲自来找她。
"我就首说了,"林教授身体前倾,"北大教育学院愿意为你提供'筑梦计划'名额,这是针对优秀农村学生的特殊培养方案。"
福瑶屏住呼吸,等待下文。
"你可以选择今年入学,也可以申请延期一年。"林教授意味深长地补充,"如果...有特别的原因需要等待。"
福瑶猛地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延期一年?那不就是说...
"我了解到马得水同学的情况很特殊。"林教授仿佛看穿她的心思,"如果他明年考上北大,你们可以一起入学。"
离开校长办公室时,福瑶的脚步轻飘飘的。这个突如其来的选择,像天上掉下的馅饼,让她既惊喜又惶恐。延期一年意味着什么?万一马得水考不上呢?这一年她要做什么?
2.
青石坳的夏夜闷热难耐。福瑶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望着满天繁星,辗转难眠。北大给了她做梦都不敢想的选项,但选择的重担也随之而来。
"瑶儿,"父亲的声音突然响起,"睡不着?"
林老根拄着拐杖走过来,在女儿身边坐下。自从病情好转后,他走路还有些不稳,但精神头好了许多。
"爹,如果我去北京上学..."福瑶斟酌着词句,"您和娘..."
"别操心我们。"林老根摆摆手,"你娘身子骨硬朗着呢,我现在也能做些轻省活计。"他顿了顿,"再说,有小马那孩子常来帮忙..."
福瑶心头一热。马得水确实说到做到,即使现在在工地打工,每周也会抽空来青石坳,帮她家干活,教夜校的电脑课。
"爹,如果我...晚一年去呢?"福瑶小心翼翼地问。
林老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为了等小马?"
福瑶惊讶地看着父亲。她从未明确说过和马得水的关系,但显然什么都瞒不过父亲的眼睛。
"爹不拦你。"林老根拍拍女儿的手,"但想清楚,值不值得。"
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整夜萦绕在福瑶心头。第二天一早,她决定去找马得水当面商量。
3.
县城的建筑工地尘土飞扬。福瑶戴着安全帽,跟在工头身后,穿过嘈杂的施工区域。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搬运钢筋,T恤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背上。
"马得水!"工头大喊,"有人找!"
马得水转身看到福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小跑过来,脸上沾满灰尘,却掩不住灿烂的笑容:"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福瑶递上水和毛巾:"有事和你商量。"
他们找了个阴凉处坐下。福瑶将北大的"筑梦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马得水,包括延期一年的选项。
马得水的表情从惊喜到震惊,最后变成复杂的纠结:"这...这太突然了。"
"我想等你一年。"福瑶首视他的眼睛,"我们可以一起去。"
马得水猛地站起来:"不行!"
"为什么?"福瑶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
"万一我考不上呢?"马得水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你就白白耽误一年!你知道多少人做梦都想去北大吗?"
福瑶平静地看着他:"我相信你。"
"我不相信自己!"马得水几乎是吼出来的,"福瑶,工地的生活让我明白一件事——我不是你那样的学霸。去年能考589是拼了老命,离北大分数线还差得远..."
"我们可以一起复习..."
"不!"马得水斩钉截铁地打断她,"你必须今年去。如果我明年考上了,就去北京找你;如果考不上..."他的声音低了下去,"那也是我的命。"
福瑶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马得水——眼中燃烧着倔强的火焰,下颌线条紧绷,像一头不肯屈服的小兽。那个曾经嬉皮笑脸的公子哥,如今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如此坚韧而清醒。
"至少..."福瑶妥协了,"让我帮你复习。晚上,周末,任何时候..."
马得水的表情柔和下来:"这个可以。"他轻轻握住福瑶的手,"但答应我,今年就去北大。不是为了我,是为了青石坳,为了那些等着你回去教他们的孩子们。"
福瑶望着他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
4.
八月初,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北京大学的信封让整个青石坳沸腾了。林家破天荒地办了酒席,全村老少都来祝贺,连乡长都亲自登门。
"咱们乡第一个北大学生!"乡长拍着林老根的肩膀,"老林啊,你养了个好闺女!"
福瑶穿着母亲连夜赶制的新衣裳,站在门口迎客,脸上是得体的微笑,心里却五味杂陈。马得水因为工地赶工没能来,只托人带了礼物——一支精致的钢笔,和一张字条:"飞吧,我的山鹰。"
酒席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客人离开,福瑶独自来到屋后的山坡。星空下的青石坳安静而美丽,远处祠堂的灯光依然亮着——夜校还在上课。
手机震动,是马得水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的他满脸尘土,却笑容灿烂:"怎么样,状元?酒席热闹吗?"
"嗯。"福瑶轻轻应了一声,"你那边呢?"
"赶工呢,这栋楼月底要封顶。"马得水把镜头转向身后灯火通明的工地,"看,我参与建造的第一栋楼!"
福瑶看着屏幕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突然明白了什么。马得水找到了自己的路,虽然不是最初设想的那样,但他依然在努力前行。她又有什么理由犹豫不决呢?
"我决定接受'筑梦计划',"福瑶说,"今年就去北大。"
马得水愣了一下,随即绽放出大大的笑容:"这才是我认识的林福瑶!"
"但有个条件,"福瑶补充,"你要答应我,无论如何都不放弃高考。"
马得水举起沾满灰尘的手:"我发誓。"
他们隔着屏幕相视而笑,两颗年轻的心在星空下紧紧相连。
5.
临行前的日子像按了快进键。准备行李,办理手续,告别师长...最让福瑶不舍的是夜校的姐妹们。在她离开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妇女们送给她一条手工编织的围巾,上面绣着所有学生的名字。
"别忘了我们,"阿花红着眼眶说,"学成了要回来啊!"
福瑶郑重地点头:"一定。"
马得水也请了三天假,陪福瑶做最后的准备。他们一起去了县一中,向吴校长和王老师道别;去了常去的面馆,吃了最后一次"状元面";甚至去了初次相遇的教学楼走廊,回忆那段充满火药味的开始。
"记得你当时多讨厌我吗?"马得水笑着问。
福瑶白了他一眼:"现在也没好到哪去。"
分别前的最后一晚,他们坐在县城的河边,看着夕阳西下。马得水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给你的。"
盒子里是一对银质耳钉,造型是小小的山峦,与书签相配。
"左边是青石坳,右边是北大。"马得水轻声解释,"无论你走多远,家乡永远是你的一部分。"
福瑶的眼眶了。她没有耳洞,但决定到北京后第一时间去打一个,戴上这对意义特殊的礼物。
"该回去了,"马得水站起身,"明天一早的车。"
福瑶点点头,却在起身时被马得水拉入怀中。这个拥抱很紧,很用力,仿佛要把所有的不舍都倾注其中。
"等我。"马得水在她耳边轻声说。
福瑶没有回答,只是更紧地回抱住他。有些承诺,不需要言语。
6.
送行的那天,车站挤满了人。吴校长带着学校领导来了,马得水父子来了,甚至县电视台都来采访这个"山村飞出的金凤凰"。
福瑶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清爽。她一一与师长握手道别,与马父寒暄,最后站到马得水面前。
"照顾好自己。"她轻声说。
马得水点点头,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给你的。上了车再看。"
广播响起,催促乘客上车。福瑶最后看了一眼送行的人群——父亲骄傲的眼神,母亲含泪的微笑,马得水故作坚强的笑容...她深吸一口气,转身登上北去的列车。
找到座位后,福瑶迫不及待地打开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给福瑶的365天"。翻开来,每一页都标着日期,从今天开始,整整一年的量。第一页己经写满,是马得水工整的字迹:
"第一天。你到北京了吗?北大漂亮吗?我开始想你了。今天背了50个单词,做了三套数学题。工地上的老张夸我进步大..."
福瑶的眼泪砸在纸页上。这个傻瓜,竟然准备了一整年的日记,一天一页,记录他的复习进度和思念。最后一页写着:"第365天。今天高考结束。等我,我来了。"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开始后退。福瑶贴着窗户,看着站台上那个拼命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视线中。
她擦干眼泪,翻开随身携带的《现代教育学》,在扉页上写下今天的日期,和一行小字:"第一天。启程。为了回来。"
7.
北大的校园比福瑶想象的还要宏伟。古老的建筑,宽阔的草坪,来来往往的学生抱着厚厚的书本,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知识的芬芳。
报到、注册、领宿舍钥匙...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福瑶终于安顿好行李,坐在西人间宿舍的床上时,才有空给家里报平安。
视频通话里,父母的脸挤在小小的屏幕中,问东问西。挂断后,她又打给马得水,但提示对方正在通话中。
放下手机,福瑶拿出马得水的笔记本,翻到第二页,开始写下今天的见闻。这是她答应马得水的——在他写的每一页背面,她都会写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写完日记,福瑶打开窗户。九月的北京,晚风己经带着丝丝凉意。远处,未名湖在月光下波光粼粼,图书馆的灯光彻夜不熄。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但无论走多远,她都知道,自己的根永远在那片群山之中,而心则与一个正在工地和题海中奋战的少年紧紧相连。
福瑶戴上一边的耳钉——那座代表青石坳的小山。明天,她会去打耳洞,戴上另一座山。两座山,两个梦想,一段等待重逢的旅程。
手机亮起,是马得水的消息:"到学校了吗?想你。今天背了100个单词!"
福瑶微笑着回复:"到了。北大很美。等你来。"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