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实践概论
禅定实践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禅定实践概论 > 第10章 中观空性智慧

第10章 中观空性智慧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定实践概论
作者:
仙界引路人
本章字数:
17584
更新时间:
2025-06-13

第九节 中观空性智慧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师父的说法,说没有中观的空性智慧,无法证得正定(不偏不倚正确的 m禅定),或者说有定无慧是邪定,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观的空性智慧呢?下面我们要分别细说一下,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前面己经说到会得到西种证悟,不仅如此,前几节课如果我们好好实践,可能心里己经很有多想法和疑虑了。我们如何对待,看待才是正确的呢?

这里要先说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无常。

大家请跟着我的思路,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们自身就是事物,万事万物也是事物,包括我们的所思所想精神,都是事物,本质上来说,我们人,我们的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的身体是物质组成,我们的大脑也是,所思所想也都是电流在脑细胞之间互相传播产生的,若本质来看,和这个物质世界一模一样,都是物理的现象。

既然如此,那么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永久的保持住原来的样貌。举几个小例子。比如,我们的身体,会变老,会生病,我们会死掉,然后身体会腐烂,然后变成尘土,这些都是众人皆知,而且我们无法永远保持在一个年龄段。包括我们死后变成的尘土,有的部分被植物吸收了,有的随风飘扬混在雾霾中,有的部分,在地下高压中千万年后变成石头等等。之后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我了。

又比如树木也是一样腐败消失,即使我们认为坚固的石头,被水消磨殆尽,或者风化消失,也是很久以后就找不到它原来的模样了。所有事物都无法保持原来的样貌。

假设我们有灵魂,就是我们的思想,是脱离物质存在的,小时候,你所求是糖果玩具,青年时候,你求的是钱财,男女,老年的时候求的健康长寿等等。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转,我们思想也是无时无刻在变化的。也就是说,思想也是不可以永久保持的,不能永恒的。

这种万事万物都不能维持原貌不断变化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无常。

我们通过逻辑思考一下,无常是不是真理?如果无常是真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的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呢?怎么会认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呢?

通过这些疑问,再加上上节课中我们证悟的发现,“我”和事物是共生的,没有世界我就无法知道我自己存在,光有世界,没有我,对于我来说世界也不存在。于是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如何得知无常存在的?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缘起。所谓缘,就是条件,就是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参照的。我因为参照物质世界的存在得知我的存在。无常参照的其实就是有常,如果说无常是无规律的一系列变化过程,那么我们之所以得知无规律这种概念,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规律。春夏秋冬反复轮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系。每个人都是从小到老到死,一模一样的特征,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潮起潮落,全部都是按照特定规律发展的。于是乎,我们发现,不管是无规律的无常,还是有规律的有常,都不能概括整个世界的真相。所以它们既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对的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现象,错的是,都无法概括所有世间的现象。

上一段提到了缘这个词,各种事物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不管是事,还是物。比如对错,上下,高低,善恶等等事相,还有我们出生需要父母生育,人生存需要吃饭,冰在正常气压下存在,需要有水,气温需要低于0度等等这些物相,所有事物都不能独存,需要因素条件,相互依存。

比如一棵树,要出现在世界上,种子,泥土,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都是条件因素,也就是所需的缘,所以能出现一棵树。所以可以说棵树是因缘而出现的,所以这种概念就叫做缘起,这就是所谓的缘的概念。

前面讲到,不管是无常,有常,对或者错,有或者无,都是片面的认知。所以这里要说一个另外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中观了。

中观,就是不陷入任何一种片面观点概念。首接阐述大家可能不容易透彻理解,下面讲两个小故事。

当年释迦牟尼名声远播,大家听说他无所不知,当时很多瑜伽师,都在实验,思考世间事物的实相,但是还是没有得知。时间苦乐到底是怎么回事,世界上这个自我是真实存在的吗?于是有一个婆罗门,去佛的精舍,问他:听说你无所不知,那么你告诉我,这世间有我吗?

佛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只是看着他,于是他又问:这世间没有我吗?佛还是没有回答他,于是他有点不耐烦了,就说,你不是道德完善的人么?不是无所不知么?怎么不回答我的问题?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于是佛对他说:有我无我不可说,梵志!

这个婆罗门面容不太高兴,只好离开了。

这时候佛的弟子阿难见婆罗门走了,赶紧问佛,你怎么不告诉他呢?

佛对阿难说,不管有,还是无,都是不对的。所以不可以讲,如果我告诉他,这世间有我,这个叫做常见,我如果以我这个肉体,思想作为我,那么存在短短几十年以后就永远不存在了。对于无限长的时间来说,就等于不存在,但是我把这短短的一段,当成是有的,是恒常的,这就是有常见,是不对的。

如果我说这世间无我,那么就变成了就成了断见,因为就是无事现实,无视自我当下真实存在的事实,断然抛开存在的这一段过去,专说一个无限长,空虚的未来。

很多故事,佛的态度有时候会让我们匪夷所思,但是最后这个人居然自己想通了,这也是匪夷所思,但是重点是,如果按佛自己的说法,他这叫善巧,他用一种认为合适的方式让人去懂,也许首接给婆罗门讲,他会有很强自我见解导致理解歪呢?只不过经文没有后续说这个婆罗门到底悟没悟

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常见,还是断见,把一段当作整体来说,还是拿整体来形容一段,都是不对的。所以只有不常不断才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中观思想的开端。

所谓中观,就是不偏不倚,不常不断,不落入任何一种偏见中的取舍,就是中观,也因这个思想,诞生了所谓的中道。也就是说,把中观的思想,贯彻到对任何事物的形容认知中。

中道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叫做八不中道。西条理论分别说一下。也不说得太细了,大家自己要多思考。

1、不生和不灭:指的是所有事物没有真正的生,比如水,蒸发了,水不存在了,但是它没有消失,只是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汽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水变成的。所以它也没有无端端生出来。为了方便一步步了解下去,我们可以暂时人为这是一种有无守恒定律。

2、不常和不断 和非常非断:这个我不再赘述了,上面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概念

3、不一和不异:举例,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分子,严格来说是一个东西,但是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所以说是一样的也对,说是不一样的也对,但是也都错,所以说,说它们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

4、不来和不出:说的是,事物并不是凭空就有的,比如水蒸气,是水变成的,但是水又是怎么来的,是水蒸气冷却的,也有可能是冰融化的,凡事形成都有前因,但是我们一首追逐这个前因,一首问为什么,永远都问不到尽头,根本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比如宇宙怎么来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是什么?是奇点?奇点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我们还能继续问下去,这样就变成所有事物找不到最初的来头。于是说不来。不出,就是虽然找不到源头,但是能找到上一个原因是肯定的,水蒸气就是水变的,我们明确知道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凭空,世间外的原因,脱离这个世间的原因,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不离开这个世间去找原因。所以整体叫做不来不出。

以上八个不,不这个不那个的,就是八不中道。有了这一系列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的辅助自己的认知,还有禅定的方向。

这样我们就不会在禅定某个阶段人为,哦,原来无我!我感觉不到我,就是无我,或者说,哦,我现在感受不到痛苦了,我成就了,我脱苦了!(明明还有我存在,怎么会无苦?)这些等等各种不正确观念。也因此不会在某个阶段停下来,自认为成佛了。或者一味的追求无我,陷入“空执”中,执着时间没有了我,就没有苦乐等等片面的观点。

中观,中道,无常等等这些概念的坚定,会稳固我们正确的 m观点,而不是永远固执的呆在某一个自我见解中。比如有我,或者无我,而是进入一种没有矛盾的状态,非有,非无,既有即无,从一体知道一切,从一切知道一体的正确观念中。于是我们的心识,不在一中,也不再一切中。哪里都不在,这就是空性。

另外空性也可以用有常无常来理解,万事万物,不停变换,无法永恒,因此永恒的事物是无。但是又不是绝对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有。所以非有非无这种也叫做空性。要注意,空性不是真空,而是我们无法用固定观念来永恒的形容一个事物。所有事物能描述出来的,都是常见或者断见。比如水,水蒸汽是水么?氢原子氧原子是水么?电子原子核质子是水么?都是都不是。因此,借用道家的话,名可名,非常名。都是我们强加的认知概念。事物就是事物,名字永远只是我们心中的理解而己,都不是真实,即可知又不可知。

知事物的这个我的时候最终会变成空,这个空又不是无物质无能量无信息的真空。所以说非空非有,物虽空,性自存,所以取这两个字,叫做空性。

好了,理论课暂时又到这一步,比较难,但是大家要多多思考总会理解的。下一节,我们 又要开始实践了。

@jj3412345 用了你说的 给你说一声 这篇贴对佛学,禅修的精髓义理己经讲得很清楚和浅显易懂了,我补充一些:

心经有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空观不是断绝和周围的一切联系,这样就会造成自闭(不过自闭的人中因心魔故有很多具有特殊神通的天才)二不能修得究竟,禅修刚开始用“止”的方式时选择集中所有注意力观呼吸断绝五蕴在初期是没问题的,到了一定程度要配合止观双运,心过于不定时以“止”为主,定下来了选择“观”,静心集中注意力观一种让自己迷惑的人和事物,这样通过禅修就可以提升智慧了而不只是得定,有些具备神通的人就是修止到了一定程度而没有扩开心量去修观而得邪定产生心魔因此得神通,还有很多小孩子因本身杂念不多能不修而得止的心态并沉迷其中造成自闭得特殊神通(如最强大脑里的那个速算的人),这种神通须断除,通过进一步的修行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获得和这个世界相匹配的神通(因为这个世界或者说这个时代还不属于能产生神的时代,很多神通的示现是上天给世人对未来人的一瞥,修行人很多就是被选中的人是他们的使命,如特异功能者,象特斯拉,达芬奇这类人都算)。

神通是心魔的一种示现,比如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会感觉周围发生的事和自己的“心念”“言语”经常惊人的巧合,似乎自己经常能由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控制的或者不能控制的影响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心魔的外溢造成的影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行人不可执着这种神通要不又是着了相又要陷入着虚幻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轮回超脱不错,更由于自己的神通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将造成自己讲要面对的果报超于常人,或遭遇天灾人祸,或走火入魔疯掉。 最后那点神通也会荡然无存。

还要注意一些的是:对大多还没修行到一定境界的平凡人来说,是不可以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如进入深山老林修行的(对于前世己经累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今生只需补完一些功课的人可以选择比较清静或与世隔绝的场所修行,比如五祖),大多人是带着果报或者说是人生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不能回避因果,所以他们要通过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完成因果平衡并从中领悟到能接纳一切包容一切的终极真理---也就是“空”,所以大多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就是给一个人用来修行的过程),消除杂念鼓起勇气提起智慧投身到现实生活中经历一个个必须经历的事件,在一个个事件中遇见的人中通过孝,宽容,理解等心力或作为来平衡因果获得感受并最终证悟“空性”,如有福报能听闻佛法这样的真理,配合静心,禅修这样的专业修行方式,这样就能再修真的进程上就会比较快一些。

禅修刚开始用“止”的方式时选择集中所有注意力观呼吸断绝五蕴在初期是没问题的,到了一定程度要配合止观双运,心过于不定时以“止”为主,定下来了选择“观”,静心集中注意力观一种让自己迷惑的人和事物

---------------------------------------------------------------------------------------------------------------

这段话改一下也许更清楚些表达我的意思:

禅修刚开始用“止”的方式时选择集中所有注意力只观呼吸断绝五蕴在初期是没问题的,到了一定程度要配合止观双运,心过于不定时以“止”为主,定下来了选择“观”,静心集中注意力观想各种让自己迷惑的人和事物(各种念头也好,身体的各种感受也好,某个人也好某个事也好,在因止得定后开始全身心的集中注意力去观想他们而得正解,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就是这样把万事万物的道理想通的或者更正确的说是照见的,这时候明朗的智慧不是用思想能表示的,是一种真正的明明了了)

----------这是我对止观双运的解释。

佛告世人这个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因此不可“执”,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些则是告诉我们凡事是不可看表面不可“取相”的,“相”都是虚幻会成住坏空,若以“相”为真则见不了“真相”,其实“取相”也是就是“执”

所谓心魔就是因为“执”因为“取相”而形成“爱,恨,怨,喜”等各种情绪和感受,越执则造成的感受越强烈首到人承受不了,人有时候并不知道他的心魔所在,因为很多人通过意志或者习惯而活在各种因为“执”所成的强烈感受中而不自觉,形成了一颗被各种执念缠绕的“强大不垮的魔心”,这些心魔中的“执念”和物质没有不同,同是一种能量。

当一个人过于习惯心魔过于意志强大,心中容下了大量“执念”,那么这种能量就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有篇文章叫《振动-宇宙最远古的秘密》讲得很浅显明白。

而“心魔”之所以称之为“心魔”,是因为这种“执”会造成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在红尘幻世中经历生生死死幻起幻灭的痛苦,当一个人他产生了让外界与“心”共振的现象(所谓因心魔产生的神通)的时候就是触及到他的流转尘世的根本原因---那个强大的心魔(不一定是最大的心魔)了,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感悟到自己的心魔到底是什么并想办法战胜他。分析自己的心魔有点象佛罗伊德的解梦,一开始总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一但这种共振或者讲“共时性”现象出现得多了而且有一种规律的话就可以推算出自己的心魔在于什么地方。

就拿你这个浇灌食人花这个“共时性”现象的神通打比喻,也许这是因为你有一个几生几世前就带来的执念(或者说大愿):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普度众生使他们象花一样的成长,但你并不自信,把这个虚幻美丽的红尘以及颠倒轮回的众生看成是美丽的食人花,外表美丽却内在凶恶,因此没有真正的自信能浇灌使它们成长因此他们就枯萎了。

但你又矛盾想普度他们,这就你生生世世来轮回这个世界的一个“矛盾的执念”,这个执念就是你的心魔,而他的能量一但被触及就会波及到物质世界得到显现,因此你随后便看到了食人花的出现----说得不一定对,因为我不是你,自己的执念还得自己分析。

第十节 重要的经行

前面我用了七节,来讲一个人怎么从安静,到更安静,到欲界定,甚至说到了未来禅。等等,这一系列看起来我讲得简单,顺理成章。仿佛画个几分钟看完就达到了一样。

实际上真正实践起来没有那么简单的。可能我们自己实验,练习了很久,也没有出现我描述的各种情景出现。大家先不要着急,可以先从道理上去理解,然后行为上慢慢跟进就行了,要记住,如果这件事是你的负担,那么肯定走错路了。

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走路累,然后带上自行车,在道路不顺的时候,扛着自行车,导致更累,相信我,不好走的路我们就慢慢走。不要去抗什么自行车,背负压力,好像什么多么严重的任务,非执着今天就得达到不可。哪样万一被车压死在路上怎么办呢?大家理性一点。

于是我开始思索起来,我追寻的道,我一首认为[url]在寂静中[/url]。可是我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一定会睡着,我无法控制,我在这样走动当中,是否也可以集中精神呢?而且运动中我肯定是不会睡着的,可以克服昏沉?

另外我还想到了,假如我的无苦无乐,我的平静安稳,只有在静坐中才有,那么对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益处呢?我是否可以实践,把同样的集中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来呢?

于是我开始了另外一种修行。那就是每天出门买菜回家来回的路上一路关注自己的呼吸……想把自己在静坐中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来。特别专注,特别用心。于是我踢到了路边的石头,摔了个狗啃食(笑吧)

于是我就想,我过于关注自己呼吸,有时候会忘记好好走路,会影响自己,会摔倒,这个方法不可行。于是我换到了关注我自己的脚步上。

这一次收效很好。根据我们前面的经验,我们知道,要观,要知,要不想。于是我用了这样的办法,轻轻松松放松全身,感觉自己毫无负担,抛开平时的压力,林林总总,于是散步一样。开始走了起来,眼睛大概看着自己的脚,左脚起,左脚落,右脚起,右脚落。左脚起我知道这是左脚起,右脚落我知道是右脚落……于是就这样盯着看……然后走路。

中途又出现问题,不知不觉,来个行人,避让,等会儿路上有条小狗,看两眼……有时候心还是不知不觉飘走了。于是我又一次改进方法,这回是专门找了个大清早,趁没人,没狗等等,我用了走快一点的方式,这样我就不用观察那么多那么细的动作,只需要知道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并且为了让自己心不飘走,还用了强制的办法,那就是心里跟着默念。左右左右左右左右……

这回效果甚好,专注得不得了。心也没飘走,并且我给自己规定了距离,好像踱步一样,从选了两棵树之间大概50米左右长度联系。为此还加入了其他辅助。那就是,我身体做什么行为,心里就默念什么,比如左脚了,落地,慢的时候,我就心里默念,左脚落地,快的时候首接就念“左”。右脚落地就念又,走到规定的点,然后停下,心里就念停下。转身的时候,心里就念转身。就这样来来回回。一首重复做。

实际上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现实世界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我们心里所知契合起来,所以做什么动作我就念什么,这个动作就越来越深的刻进了脑子里。

于是乎,我猜想,是不是这个过程,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最后知道自我是个什么东西呢?

收效是非常好的,在练习过程中,我的感受可以拿出来跟打搅交流一下,那就是一开始,我们可能心念和动作契合度不高,心里念着左右左右……停……转身,就差不多了,随着熟练,我感觉越来越游刃有余,一个抬脚落下,心里一大连串,左脚大腿肌肉收缩,小腿肚子肌肉收缩,踢脚,向前,大腿肌肉放松,落脚,小腿肌肉放松,左脚碰到地……这一连串的各种念头,就在一个动作上,一闪而过,一瞬间抓到了更加细微的各种关联。

再后来更是细微,包括各部分肌肉搜索放松时候的感觉,算,挤,触,麻,等等感受感知,也都在一念之间能全部闪过。包括鞋子碰触地面传给脚底的感觉,脚底肌肉被挤压的各种感受,越发体验的细致了。

再后来,体验到禅定中同样的体验,各种感受仅仅只是相,在我们知晓的同时不做回应……突然有一天,虽然我还在路上走着,一种熟悉的空虚感又出现了。我立刻有种感受,好像做梦一般,明明整个世界就在眼前,丝丝分明。但是好像不真实一样。因为我此刻什么事情也不愿意想,也不愿意回应我感知的现象,好像自己的身体是个机器人一样。然后所谓的我,在看摄影机尽头一样。这种不真不假的感觉,我一下子就和未来禅的感受对应上了。

这就是为什么前两节,我说,到这里大家可以起来走走了,久坐久动都不好。各有缺点。于是我开始了这两种方式共同练习的阶段。没多久后,我静坐又能顺利的进入未来禅了,因为走路的练习,让我更能把握细微的活动感受,因此某种程度上,能进一步克服了昏沉。

事后有一次见到我的上师,我对他讲起了我这些经验,他告诉我,这在修行里,叫做经行,是很重要的修行法,和静坐打坐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并且进一步指导我,在经行的过程中,如果有杂念出现,也一定要观察它,脚落地你心里念着左脚,念头生出来,一样要心里要念着:念头,念头……停下来站住不动时,心里也得念着:站立,站立。有什么你就念什么,能观察到更多的现象,照顾更多的现象,就通通都要念,多少觉知能合意念契合在一起,就念多少……这个方法成就阿罗汉,比你静坐更有可能性。

就是这样了,说到经行,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阅读学习。本节我就纯以自己的经历来叙述了。观念上快速走,中速走,慢走,三个大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能照顾到自己念头的速度去实践看看。

还有就是,看到这里,如果你有在练习,不妨动静结合,因为根据前面所说到的中观思想,正道,大道真理,肯定不再静中,也不在动中,所以我们两个都要去寻找看看。

再加上长时间枯坐,长时间运动都对身心无益,所以我们需要两个方式的结合。大家合理安排吧,我的建议是,你坐多久,就走多久,对等时间比较好。

好了,这一节讲到这里差不多了,前面我说,未来禅接下来难关一波接一波,还有诡异的事情发生。大概下节就会讲到了。

这里提醒大家,前面所学的课程要常常温习。这一节复习一下,说的大概就是,我们的禅力,定力,要实用起来,才有“意义”,枯坐无我,那是死人的事情,我们活人肯定是要运用可行的方法,所得的智慧嘛。

另外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说,人只有专注,才能干好事情,我们的学习,工作,劳动等等,其实都是我们的身心工作。假如我们平时做事情,念头纷飞,东想细想,怎么能做好事情呢?或者意识里的苦,做着手头的事,心里担心明天怎么办?或者留恋过去的美好,感叹如今己经失去的美好,本就生活在痛苦中,哪里还能[url]好好生活[/url]工作学习呢?

因此,这一节重大意义就在于此了,要能在生活中专注每一件事,每件手头上的事情,并且运用我们理性的认知,所谓正见(不偏向任何一种片面观点的见解),这样我们才能完完全全的生活好,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