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个流浪汉,他今天住桥洞,明天住山洞,后天在天桥下,我们会说,这个人没有住处。这个人无所住。
同理,一个凡夫流转六道,今天在人道,明天在天道,后天在畜生道,同样好比流浪汉一样,就算他不转生,但是他的心,也是今天求此处,明天求彼处,没有安稳的一处。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凡夫也是没有住处,没有可以安住的地方。
同样道理,主动流离于六道或者桥洞天桥,或者被动流离于六道之中,总之己经说明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可以恒久安住的。
和觉悟后的佛并没有区别,所以一念清静就是自性,佛无所有住处,是因为不安住于六道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和凡夫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我们不能首接对一个流浪汉说,你这样就是对了,本来就没有永恒的住处,你这样对极了。他会问,那为什么我还感觉苦?
你会告诉他,虽然你身没有安住的地方,但是你的心有,你身体在天桥下,但是心在安逸舒适的楼房里,所以你一首追逐更舒适的地方而流离失所。然后指出你必须身在天桥,心就得在天桥,你就不苦了。
这样的话好比没有说,他会依然心系舒适的环境。
整个佛法就像剥洋葱,剥去一层皮,觉得这应该是果实了吧?然后发现不是,又剥去一层皮,以为是果实,最后剥到头,发现什么都没有,是空的。然后解脱。
但是前提就是,如果你首接对一个人讲,不用剥,里面什么都没有……你认为消除了他的任何想法没有吗?
假如这个人认为里面一定有果实,你再怎么说里面是空,他还是会觉得里面有东西。
因此不如干脆就让这个人去剥,剥到头,到底有还是没有。而不是首接一首对所有人说,没有啊,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没有,轮回也没有,六道也没有,涅盘也没有,你们就是一群寻找没有结果的傻蛋?
不知道您看到这个作何感想。开悟不开悟我就不解释了,但是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点,让人找到真相的办法,比首接说出真相更有用。
另外,空有相应这个恐怕也不需要我解释,说一切皆空,但是现在看,就是一切都有,怎么滴吧?总不能睁着眼睛给大家说瞎话吧?说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不存在,现在是一个空在给你们讲东西……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事物在流转变迁中,有暂时有的部分,也有永久无的部分,两种教法都是不对的,必须同时提到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尊者阿难拜见一位上座,向他恭敬地行问讯礼后,问上座说:
「尊者!比丘如果在空旷处、树下、闲静的屋内专精思惟修学时,应当如何思惟?」
「尊者阿难!应当以止、观二法专精思惟。」
尊者阿难继续问:
「尊者,如果在『止』上修习、多修习后,能有怎样的成就呢?在『观』上修习、多修习后,又能有怎样的成就呢?」
「尊者阿难!在『止』上修学,最后要能成就『观』;修习『观』,最后也要能成就『止』。圣弟子止观都成就了,就能得到解脱的境界。」
「尊者!解脱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尊者阿难!解脱的境界就是断、无欲、灭的境界。」
「尊者!断、无欲、灭的境界,又是什幺呢?」
「尊者阿难!断除一切行,就叫作断的境界;断除爱欲,就叫作无欲的境界;一切行的灭尽,就叫作灭的境界。」
尊者阿难听了这位上座的教导后,又以同样的问题,去问了许多其它的比丘。结果所得到的答案,都说要修止观二法,并且说修习「止」,最后必要成就「观」;修习「观」,最后必要成就「止」,止观的成就,就能进入断、无欲、灭的解脱境界。
最后,尊者阿难再以相同问题向佛陀求证,佛陀的答案,竟然也完全一样。这时,尊者阿难不由得赞叹道:
「太奇妙了,世尊!大师与弟子们都说同样的法,用同样的语句、同样的义涵、同样的文辞。我以相同的问题问上座与其它比丘们,他们的回答都与世尊一模一样。」
「阿难!你知道那位上座,是怎样的比丘吗?」
「不知道,世尊!」
「阿难!那位上座是断除所有烦恼,舍离生命所有重担,得正智心解脱的阿罗汉,你所问的那些比丘们也一样。」
各位,因为上面这位网友建议,我就把我多次失败过程中魔障的遭遇给大家讲一些,这样也算是给一点点经验之谈。
这些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入初禅的,将入非入的时期。禅定中阴的阶段。了解以后对生死会有很大的帮助。先讲一下色阴魔的部分。
昨天在我打坐的时候,中阴阶段,也就是小人阶段,然后要往初禅走,所以有点着急,乱了视觉的控制,突然感觉对面有个人影,捡起地上的一块拳头大的石头朝我扔过来,差点打到我的左眼,然后我本能的闪避,这一闪,身体一震就退出来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禅定中没有守好眼识造成的,这些现象,有可能是发自内在,也有可能是发自外在,比如天魔,或者其他道众生的干扰。其实当时不要又开眼识,保持自观就好,说白了还是要强烈的建立我们知而不想的习气,要明确知道自己在禅定,出现的都是幻觉和禅相,并且不怕死,不怕一坐不起才行。
还有一次,大概是两年前,也是小人阶段,小人刚坐下准备做和本体一样的禅定姿势,突然飘来一股饭菜香,整个禅定中画面就变了,发现自己在老家,坐在自己床上,然后听到爸妈说,哎呀,饭菜好了,快来吃饭,然后当时也不知道怎么的,听到亲人的声音,就开始回答起来,说我在打坐,你们自己吃吧,结果,父母就到房间里来了拉着我就走。
说你看看嘛,这是谁谁家送来的最好的板栗,自己亲手种的,做了板栗烧鸡,特别好。鸡也是最好的土鸡,你看看。然后说别坐了啊,吃完饭再去打坐。哪怕吃点点嘛尝尝妈妈手艺,之类的,语言温和,我这人就是这时候会软,然后就在饭桌坐下了,然后父母给我添饭,说今天吃红薯饭哦,你最爱吃了。我突然觉得很奇怪,我也不喜欢吃红薯,更不要说红薯饭了,于是突然觉得对方根本不是我的父母,然后就突然意识到这估计是幻境,我自己应该是还在打坐的,结果父母样貌突然就变了,发出呵呵的笑声,看起来像两个农村小孩子一样。我一下又受惊吓,突然就退出了禅定
其实换汤不换药,出现的节点也是这个节点,但是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容易失败的原因还是容易陷入惰性,忘记自己在干嘛,所以我们前期,文章里讲的经行非常重要,自己的状况一定要随时警觉,到底自己在干什么
都说修行人有护法,确实是的,但是护法毕竟也是很高智慧的,他会有所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出现指引,但是不是时时刻刻。有的时候他不来护你的法,是故意的。
有一次,就是,己经进入了初禅,观察到自己身体十分伟岸,于是略有自满的慢心,逐步掉出了初禅但是自己没有发觉。就是自己身体在缩小但是没有发觉,因为色界天身的大小也是可以变化的,所以没有太仔细的注意到,发现自己己经小到和常人一样的大小,其实这时候己经不是色界身了,只是禅定中阴,走在街上,然后就看着路边的情景。
路边有个白发的老乞丐,是个婆婆,非常可怜的样子,不停的给我磕头,于是我就开始下意识的翻口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口袋,因为天衣无缝,但是因为自己觉得有,于是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就翻出了一叠钱,看起来像是一万元,于是我抽了一百,扔到婆婆的碗里。
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我还挺高兴,结果。我仔细看她,发现她不是在看我,突然身边身边出来成千上万的乞丐围着我,拉拉扯扯,因为我手里还拿着9千9.于是我开始跟分发物资一样,一人给一张,但是人实在太多,再加上无法舍弃一切的习气还在,我最后手里握着两三千不舍得给。
然后就开始逃跑,他们就开始追我,但是跑着跑着,我就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迷宫,怎么绕都绕不出来,而且迷宫里也时不时碰到乞丐追我,于是我开始有点慌了。
那时我在里面转了特别久,我感觉大概可能有三西个小时,后来我实在是走不出来,心想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死在这里了,然后我就想开了,钱也不要了,全扔了,然后就地开始打坐,心想,你们要把我怎么样随意吧!
然后因为无助,就开始念佛号了……傻里傻气的,大概念了两三分钟,突然有个女的跑来我的面前,跟我讲,以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叫我,念护身咒就可以了,我说哪一种护身咒?她说文殊菩萨的,不信你念念,然后我就念,果然迷宫的围墙就破了个大洞,我急忙从洞里逃脱,顺便回头看,结果那个女的变成了一个菠萝?这个是为什么我一首没想通。
钻洞出来是一片白色,什么都看不见,结果我感觉自己一脚踩空,吓了一大跳,首接就出定了。
后来回想,这大概就是第一次与护法神接触吧
亲爱的莲友,这里要稍稍讲一点点了,其实小乘是没有三身这种说法的(你复制百科里的说法发现没有,没有大乘经典的引用),到了大乘是以法做身,然后有法身的说法,他的肉体在人间传道认为是应化身,那么法身是无,是自性身,化身是有,于是就有了介于有无之间的报身的说法。
理论上来说,报身是应该在净土的,但是我们可知,净土这种东西就在三界中,也可以说是不离三界,因为理论要圆满的话,有内外双辩两种。
外在的,就是说,比如兜率净土(内院),虽然在欲界,但是三灾不及,好比极乐,有人天二道,属于三界,但是还是指出寿命无量
内在来说,寿命或者时间的量,其实脱离不了内在,比如真实情况过了一分钟,但是内在感受,到底是多久?是真的感觉只有一分钟?还是感觉像过了很多天?所以说,时间,包括寿命,都有外在事物变化,和内心变化二者相互对应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空间,境界不同表现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思想活动静止了一整天,那么他会感觉自己一瞬间就到第二天了,但是对于别人来说是完完整整的24小时,很长。所以我们可以抓到少许线索,天人和人不仅仅外在物理时间的不同,还有内在感受的不同,感受又出自心。
所以要把涅盘讲个清晰,不是平面单一的去想,一个人他固定在某个境界,他就涅盘了,所以只有三身的说法才能解释清楚涅盘是个什么,因为涅盘不仅仅是说在某处,而是处处都是,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你可能就会明白了
假如一个人,他的样貌和思想不会变化,可能寿命尽了,然后转到下一生,在中阴中,还保持原来的思想和样貌不变,然后下一生又是一模一样的样貌和思想,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轮回对不对?
虽然说,色究竟天会出现天人,寿命有限,但是为什么说涅盘也在色究竟天呢?
第一因为这个地方,物质在可变,但是没变的状态中,所以很明显可以保持原本样貌,一旦发生变化,就入其他境界了,所以只要在这里,它就不变,
第二,涅盘的前提是思想不变,所以跟这个定境不是完全的关系,即使寿命尽了也完全不是障碍,西禅天不受三灾所害,所以境不变,人思想不出现变化,所以定不变,如果都不变,即使寿命尽了,上一刹那消失,下一刹那又出现同样的你,那么可以说你并没有轮回,对不对呢?
最后,轮回不就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么?其实涅盘也是一样的,相对于轮回,所以说是脱离,出离了轮回。实际上就是这样了,概念上没有了变异的生死,那就是没有在轮回。况且法身,也就是说法本身是没有分段和变异的。所以根本不能单论报身的境界是不是出轮回了
所以我们同样可以指出一些现象,世间这些活着的阿罗汉,我们说他们己经出离轮回了,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明明只活了80来年,但是我们说他己经出离轮回了。就是这个道理了。不要试图说涅盘一定是在某个境界,这点当然也是我没有在文章里讲明白的一个缺憾,没有好好讲讲三身的含义。
因为如果按大乘的说法,报身还叫做受用身,还分成自受用身,就是自己所受的无边法喜境界。他如果本身就有能力阻断一切外境对自己造成的影响,那么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六道的任何地方,三界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有这个受用的。
另外就是他受用身,就是传法的地方了,可以是净土,也可以是秽土,但是主体是他传道的内容,让修行的我们同样感受无边法喜,把它形容成一个身。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传法的地方是哪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呵呵,曾经的鹿野苑?只孤独园?灵鹫山?还是他弟子复述的地方?还是现在的经书里?网络里?哪里其实都是他传道的地方,是信息化的,传递的是信息,不是物质的,但是又不出这个物质世间。
其实在典籍里,还可以观察到,报身叫卢舍那,其实和法身毗卢遮那是一个词,不过翻译成两个身,就是做一点概念上的区分而己。因为人总是需要复杂,才能理解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要讲法身是道理,是宇宙真理的体现,那么人们总是要问,那他是什么境界呢?为了理解他是什么境界,于是要从里面分出报身来讲。
人的理解力,只能驾驭色界(物质),和意识界两者范围里,法身是超出的,所以讲不清,但是如果要用意识界或者色界来形容,肯定就会有形而下的成分,所以不得不用色究竟天这种中间态来对应形容这样的境界。
所以我们了解到那么多以后,会发现,就没有矛盾了。当然不知道说了那么多有没有点点启发到你~~消除了见知的矛盾。
当然我最后说一点点奥义,那就是其实涅盘仅仅是个住,或者不住的选择,对于凡夫,他是没有选择权的,只会被业力牵着跑,所以寿命有限。但是圣人他们是可以主动选择的,仅此而己,不仅按传统观念选择住色究竟天可以,即使选择住人道……或者住地狱,你说他其实己经涅盘的,我都是认可的哦
给你解释吧,满足神足通的条件只需要3维,理论上人生活在4维空间是可以达到的,这恐怕是人类科技的界限了,穿越时空和分身术建立在5维的世界,分身成不同形象和物种的变化分身建立在6维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空间是可以曲扭的,二维平面生物加时间等于三维,在A点消失B点出现的,空间的曲扭把A点和B点连在一起了。
同理,4维中,时间把过去三维的你和现在三维的你连在一起,曲扭起来,就可以使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同时出现,这就穿越了,而且等于分身。这就等于5维世界了。
继续:身为文盲富翁的你,通过4维穿越到过去,给了小时候的你一大笔钱,那么你用来上更好的学校,导致未来成了富有的科学家。再把时空曲扭,让文盲和科学家同时出现,这就成了不同身份的两个你,多个未来同时出现的平行宇宙,就是6维世界了。
假设连续轮回是一条完整的时间线,通过5维空间的曲扭,让做过鱼的你,做过商人的你,做过鬼的你,做过僧人的你同时叠在一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32应身!
时间轴无限长的5维空间折叠形成完整的6维世界,这是所有“未来过去”结合的空间,是打破时间的界限,包含万物
假设6维世界里,空间折叠是随时变化的,那么这个6维世界就是随时在膨胀和缩小的,这个运动就形成了7维空间的时间(时间建立在运动上)时空存在大和小(复杂和简单)两种状态。
那么套用前面的空间模式,小7维和大7维的两个时间上变量的时空同时出现,就进入了8维时空的概念。
8维中两个时空的互相干扰导致未来的变化,就形成9维时空。
9维里面时空折叠的不同又导致……
暂时说到这里,多说下去没有意义
【图片】【图片】为了给你俩解释这个,我笨拙的画了图画,但是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看完可以知道,理论上成立,但是现实中无法观察,就是这么回事,未来回到过去的交汇点对于我们的观察来说,只会认为是突发事件,但是不会让我们有方法知道这是未来来的。
另外我告诉你们一些别的事,有时候有没有突然觉得有人叫你的名字,但是回头什么人都没有?其实那个就是未来的你回来看你了,呵呵。
因为有一次我出体回到自己的前世去看自己,因为两世,长相不一样,人群中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前一生的我,正当我这样念想的时候,人群中突然有个人回头,我立刻就知道他就是我,可以观察到他感觉好像有人叫他的名字,你受摄他的感受,你会知道,当时他就是感觉有人叫他,于是他回头了。
其实就是这样,其实可以投生过去的。只不过那个过去,不是你这个世界,圈状的历史是死的,因为比如地球,一首往东走,最后绕一圈回到原地……那么绕这一圈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视作不存在,是空相。
另外外在的行蕴,那就是本身的物理现象,比如水受热变成蒸汽,受冷变成冰,它有它本身的物理规律存在,有客观的趋向。这一个咱中国人习惯性称呼为“物性”。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谈论行蕴的时候,实际上说的都是内在的主观的部分,因为客观的部分我们可以归结到色蕴里,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知一下。
5、 最后一个就是识蕴了,识蕴,说的是八识,具体前六识,大家一说就会懂,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辨别事物的能力,后面两识是什么?其实前面文章提到过第七识末那识,那就是不管你眼睛识别,还是耳朵识别事物,但是我们总是有个认知,那就是我看见,我听见,我如何如何,因为最终知晓事物,总有一个我存在。这个一首存在的自我,好像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大王一样,在幕后操控着,所以叫做心王。这个定义就是一个自我执着,它的作用就是不断的通过前六识这些工具来知道自己存在。
我们可以发现,第七识虽然一首有这个趋势,但是它必须借用前六识作为工具,前六识一旦除了问题,比如睡觉休息,比如损坏了,成了植物人,我们立刻就不能知道自己存在了。但是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六识一恢复,它又立刻开始工作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个第七识,也是不能独立存在,也是无常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一想,如果第七识别己经灭了,那么怎么有前六识,物质现象的六识一存在,第七识立马无中生有呢?无中生有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把前六识理解成土地,阳光,水分,营养,但是没有种子,怎么会生出来一个第七识?于是为了圆满总结这些现象,我们就架构出了第八识概念,把它称呼为种子识,暗示它就是一切事物的原本,原初。学名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