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结识乡邻,口碑渐起
宋梁把那只啃藤蔓的鸡拎起来,顺手在它脑袋上敲了一下,“你小子胆子不小啊,连篱笆材料都敢吃?”
鸡哥歪着头,眼神里透出几分委屈,咕噜咕噜地叫了两声,像是在辩解。
“别跟我装可怜。”宋梁把它放在一旁的草地上,“再给你一次机会,要是下次还乱吃,就把你送去现实世界下蛋。”
鸡哥似乎听懂了威胁,低头啄了几口虫子,老老实实地钻进了蘑菇伞下面。
宋梁叹了口气,摸了摸手腕上的光环:“系统,你说我是不是该给这些家伙立个‘动物行为守则’了?”
光环没有回应,只有空间溪水潺潺作响,阳光透过藤蔓洒下来,整个空间依旧生机勃勃。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暂时放下这群越来越有个性的鸡,先去集市看看自己最近种出来的药材和农产品卖得怎么样。
---
集市上人声鼎沸,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瓜果蔬菜、家禽水产应有尽有。宋梁的摊位不大,但摆得整整齐齐,药材用小竹篮装着,叶子翠绿,根茎;鸡蛋一个个圆润光滑,壳上还带着点温热。
几个村民围在他的摊前,一边翻看一边议论纷纷。
“这鸡蛋怎么比我家的还大一圈?”
“可不是嘛,颜色也好看,蛋壳发亮,一看就是好鸡下的。”
“还有这个药材,叶脉清晰,闻起来药香浓郁,跟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
宋梁笑着招呼:“大家尝尝鲜鸡蛋,刚收的,保证没放冰箱!”
一位中年妇女接过一颗鸡蛋,在阳光下照了照,点点头:“确实是新鲜的,小伙子你是哪儿养的鸡?”
“自家后院。”宋梁回答得滴水不漏,“散养的,吃的都是玉米豆粕,偶尔喂点青菜。”
“难怪长得这么好。”另一位大叔感叹,“现在市面上的鸡蛋不是激素就是饲料,咱们这些老农民反而吃不到这种天然的好东西。”
宋梁趁机推销:“那您多买几颗回去试试?”
“行,来半打。”
“我也要两斤药材。”
摊位前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热闹。
正当他忙着称重收款时,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这不是上次那个卖‘神奇鸡蛋’的小宋吗?”
宋梁回头一看,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脸上挂着熟悉的笑容。
“王叔!”宋梁热情地打招呼,“您还记得我啊?”
“当然记得。”王叔走到摊前,拿起一株药材仔细端详,“上次买的那种清热草,我媳妇儿泡水喝了几天,说嗓子舒服多了。”
“那就好。”宋梁笑眯眯地说,“其实这药材我自己种的,讲究的就是自然生长,不催熟、不打农药。”
“难怪效果不一样。”王叔点头,“年轻人能坚持这种做法,不容易。”
两人聊了几句,王叔临走前又买了几样药材和一盒鸡蛋,边走边对旁边人说:“你们可以试试这家的,真不错。”
这一幕让宋梁心里一阵暖意,看来自己的努力正在被认可。
---
几天后,宋梁走在田埂上,远远就看见几个村民蹲在地头,正对着一片枯黄的菜苗皱眉。
他走上前,笑着问:“几位叔伯这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其中一个抬头看了看他,犹豫道:“小宋啊,我们这片菜最近长势不好,叶子发黄,也不知道是缺肥还是生了虫。”
宋梁蹲下身,捏起一片叶子看了看,又扒开土层检查了一下根部,点了点头:“问题不大,主要是土壤板结,通风不好,加上最近雨水少,水分供应不足。”
“那你有什么建议?”另一个村民问。
“我建议你们先松一下土,撒点草木灰,再浇点发酵过的豆饼水,过两天应该就能缓过来。”宋梁一边说一边比划,“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在旁边搭个小棚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村民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人掏出本子记下来,还有人当场拍胸脯:“小宋你这方法靠谱,我今晚就回家试试!”
宋梁笑了笑:“没问题,要是有效果,以后咱们村的菜园子都能用这套管理方式。”
---
几天后的傍晚,宋梁正在家里整理账目,门外忽然传来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早上在田里遇到的老李。
“小宋,我是来谢谢你那天的建议的。”老李一脸喜色,“我按照你说的松了土,加了草木灰,今天一看,菜苗居然真的开始返绿了!”
“太好了!”宋梁高兴地请他进屋,“说明咱们的方法是对的。”
老李坐下后,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问:“小宋,你是不是还有什么秘诀没告诉我们?”
宋梁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老李叔,我真的己经把我知道的全说了,剩下的就得靠你们自己摸索了。毕竟每个地方的土壤、气候都不一样,不能照搬照抄。”
老李点点头:“也是,不过我觉得你肯定比我们懂得多,要不……村里想请你讲一堂种植课,你愿意来讲讲吗?”
“讲课?”宋梁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邀请。
“对啊,大家都挺佩服你的。”老李笑着说,“而且你也帮了不少人,大家都觉得你这个人实在,愿意听你讲。”
宋梁想了想,答应了下来。
---
第二天下午,村委活动室里坐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连隔壁村的人都来了几个。
宋梁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期待的脸,心里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农业知识分享会”。
“各位乡亲们,其实我也没啥高深的技术,就是平时喜欢研究这些东西,再加上一点运气。”
“首先,我想说的是——种地不是靠经验就够了,还得讲科学。”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几张空间里产出的植物照片投影出来,讲解它们的生长环境、施肥技巧、病虫害防治方法。
台下的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小宋,我家的番茄总是开花不结果,是怎么回事?”
“我家的茄子叶子发黄,是不是缺啥营养?”
宋梁一一解答,语言风趣,例子生动,引得大家频频点头。
讲到最后,有个年纪比较大的大爷忍不住问:“小宋,你说的这些方法我们都记住了,可为啥你种出来的东西就是比我们的更好呢?”
这个问题一出,全场安静了片刻,不少人也在心里犯嘀咕。
宋梁笑了笑,语气轻松:“可能是因为我每天都会亲自去地里转一圈,观察每一株植物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种地就像养孩子,用心了,自然就有回报。”
这句话说得朴实,却打动了不少人。
掌声响起,热烈而真诚。
---
活动结束后,几个村民围着宋梁,继续请教问题,还有人主动提出要带自家的地给他看看。
宋梁一一应允,心里却明白,自己的口碑己经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了。
他站在村口,望着夕阳下的田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突然,手腕上的光环一闪,一行字浮现出来:
【生态循环进度:32%】
宋梁挑了挑眉:“才涨了2%,看来想要真正激活全部功能,还有不少路要走。”
他转身准备回家,却被一群叽叽喳喳的声音吸引住了。
回头一看,是鸡哥带着几只小鸡,正排成一队从空间门口跑出来,蹦蹦跳跳地朝他奔来。
“哎哟,你们这是要集体越狱啊?”宋梁赶紧蹲下身,伸手拦住领头的鸡哥。
鸡哥仰起头,咯咯叫了两声,眼神里满是骄傲,仿佛在说:“我们可是首席生态官,出来巡视领地天经地义!”
宋梁无奈地摇头:“你们这群家伙,迟早有一天得给我惹出大事来。”
话音刚落,鸡哥忽然扑腾翅膀,飞到了他的肩膀上,站得稳稳当当。
宋梁瞪大眼:“你还学会骑人了?”
鸡哥低头啄了啄他的头发,像是回应。
宋梁苦笑不得:“好吧,算你赢。”
他一手扶着鸡哥,一手牵着其他几只小鸡,慢悠悠地往家走。
夕阳洒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远处,田里的作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
这一刻,他忽然觉得,生活,或许就该这样,简单、踏实、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