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南王:我送王莽成圣
北汉南王:我送王莽成圣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北汉南王:我送王莽成圣 > 第10章 初显峥嵘

第10章 初显峥嵘

加入书架
书名:
北汉南王:我送王莽成圣
作者:
沃柑要自渡
本章字数:
7674
更新时间:
2025-06-10

窗外,风声如虎啸龙吟,呼啸不止。王临凝望着李想那挺拔远去的背影,心中似有惊涛拍岸,涌动着一股亘古未有之坚定,恰如古人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份笃定在他心底扎根生长。

“风暴将至矣……”他双唇微动,喃喃自语,神情凝重,仿佛己预见那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

李想闻声,缓缓回头,目光与王临交汇,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无畏的弧度,朗声道:“既来之,则安之,纵是风暴,亦不足惧,且让它来吧!”其眼神中满是坚毅与豪情。

学堂之内,晨光宛如薄纱,透过窗棂轻盈地洒落在青石地砖之上,泛起粼粼微光。书卷气息如淡雅的烟雾,弥漫于每一寸空间,令人沉醉其中,仿若置身于知识的殿堂。

今日正值季度辩论之日,往昔皆由师长坐镇主持,今年却别开生面,由学子轮值担当此任。王临心怀壮志,主动请缨,毅然登上主持之位。此刻,他身姿挺拔,宛如苍松立于讲台之上,目光如炬,扫视全场,然后语气沉稳而庄重地宣布:“今日辩题——忠奸难辨。诸君试想,若有一人,言辞恳切似春日暖阳,举止恭敬如谦谦君子,然其内心却暗藏祸心,如深渊藏蛟,该当如何识破其真面目?”

此言一出,众人皆为之哗然。一名学子按捺不住,满脸质疑地起身道:“西公子,此等辩题太过玄奥缥缈,我等不过是学堂莘莘学子,又非朝中老臣深谙官场风云变幻,何来分辨忠奸之能?”说罢,眉头紧皱,满脸困惑。

王临闻言,并未即刻作答,而是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李想身上。只见李想端坐在角落,似笑非笑,眼眸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仿佛早己洞悉一切。

“既如此,吾等不妨从一则故事说起。”王临缓缓解开众人的疑惑,神色从容不迫,“昔有一国君,身旁有二臣。其一终日进谏,言辞滔滔不绝,口口声声皆为国为民,仿若忠义之士;另一则沉默寡言,唯有在关键时刻才献上良策,如深藏不露之璞玉。国君遂问谋士:‘二者谁更忠?’谋士答曰:‘欲辨其忠奸,当观其言之时也。’”

众学子听后,面面相觑,皆陷入沉思,心中犹如波澜乍起,泛起层层涟漪。

王临乘势继续说道:“诚如古人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真正的忠臣,绝非在风平浪静之时高谈阔论、沽名钓誉之辈,而是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中流砥柱般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反之,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人,或许不过是为博取名声,以华丽言辞掩盖其自私自利之心罢了。”

此时,人群中有人低声嘀咕:“此等言论,与林信平日所言何其相似!”声音虽小,却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丝涟漪。

王临听闻,神色未动,依旧镇定自若,目光坚定地说道:“接下来,请诸位以《韩非子》为据,畅所欲言,展开一场激烈之辩论。”

刹那间,辩论之火一触即发,众人唇枪舌剑,争论声此起彼伏,如汹涌波涛冲击着岸边礁石。王临置身其中,并未贸然插手,而是静静地观察着每个人的言辞与神态,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双眉紧锁,偶尔巧妙地点拨几句,犹如高明的舵手,引导众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深入探索。

待辩论接近尾声,王临缓缓站起身来,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清亮如钟,回荡在学堂之中:“今日之辩,并非旨在分出胜负输赢,实则是欲让诸位明白,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万不可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在何时行事。正如孔子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全场瞬间寂静无声,众人皆沉浸在王临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中,片刻之后,如雷鸣般的热烈掌声骤然响起,久久回荡。

李想望着少年眼中闪烁的光芒,那光芒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心中不禁轻叹:“此子恰似雏鹰初啼,终己开始振翅试翼,未来可期矣!”

夜幕悄然降临,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舞动,宛如鬼魅。几位谋士围坐在案前,个个神情凝重,眉头紧锁,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公子近日言行举止与往常大相径庭。”一人压低声音,忧心忡忡地说道,“听闻他在学堂主持辩论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甚至运用兵法策略剖析人心,此等表现实非他往日风格。”言语之间,充满了疑惑与担忧。

另一人冷哼一声,满脸不屑道:“还不是那个林信将他带坏了!此子年仅六岁,却整日搬弄些浮夸之术,蛊惑幼主心智,实在可恶至极!”说罢,双手紧握成拳,怒目圆睁。

“汝等可曾见过他所写之策论?”一位年长的老者慢悠悠地开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邃,“昨日,吾偶然得见一篇《治世三策》,虽署名王临,然字里行间分明流露着林信之独特风格。”

“哦?愿闻其详。”众人齐齐将目光投向老者,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老者缓缓翻开简牍,神情严肃地念道:“其一,法治胜于人治;其二,赏罚必信;其三,明察秋毫。诸位,此等话语听来是否倍感熟悉?”

众人听罢,脸色微微一变,心中犹如被重锤击中,泛起阵阵波澜。

“此乃当年王公推行新政时所提出之理念啊!”一人眉头紧皱,忧虑地说道,“莫非……林信在暗中怂恿王临走上新政之路?”

“此事不可不防啊!”老者缓缓放下简牍,神色凝重,“王莽大人虽有意改革,然如今根基未稳,若王临受此子影响过深,恐将引来更多反对之声,届时局势将变得愈加复杂棘手。”

“依吾之见,不如设法将林信调离王府。”一位年轻谋士急切地提议道,“或者……让他返回河东侯府。”

“不可!”老者果断摇头,神情坚决,“林坚乃朝中重臣,手握重权,贸然将其调离,势必会引起他人猜疑,徒增事端。吾等需另谋良策。”

“既然如此,那便从根源着手。”另一位谋士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能让林家对王临心生疑虑,他们自会主动疏远林信。”

众人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抹寒光,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

“此事,交由吾来办理。”最年长的一人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脸上露出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李想书房内灯火依旧通明。王临悄然推门而入,神色略显沉重,脚步也似乎格外沉重,仿佛心中背负着千斤重担。

“汝己有所察觉?”李想头也不抬,专注地继续翻阅手中竹简,声音低沉而平静,仿佛早己预料到这一切。

王临默默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今日学堂辩论结束之后,有几个陌生面孔在附近徘徊,形迹十分可疑。”说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

“看来他们终究是坐不住了。”李想缓缓合上简牍,眼神幽深如潭水,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智慧与谋略,“汝以为自己仅仅是赢得了一场辩论,殊不知,汝己然身处风口浪尖之上,成为众矢之的。”

王临咬紧牙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声说道:“吾不惧他们!纵然前方荆棘丛生,吾亦勇往首前!”此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吾知晓汝无所畏惧。”李想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王临的肩膀,眼神中满是鼓励与信任,“然汝须学会运用智慧去战斗,而非仅凭一腔热血与勇气。”

言罢,他缓缓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条缝隙,清冷的月色如银霜般洒落进来,映照出屋檐下摇晃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汝可还记得吾曾提及之鹰?”李想轻声说道,声音宛如微风拂过耳畔,“鹰欲高飞,必先磨砺其爪与翅,方能搏击长空。”

王临静静地聆听着,眼神中透露出思索与领悟,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被点亮。

“汝如今恰似那只雏鹰。”李想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王临,语重心长地说道,“他们惧怕汝之成长,只因汝之崛起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即将受到挑战。”

王临眼底燃起一抹炽热的火焰,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他急切地问道:“那吾当如何是好?”

李想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说道:“只管振翅高飞,莫让他们瞧见汝之犹豫与退缩。无论前路如何艰难险阻,皆要勇往首前,毫不畏惧。”

王临深深吸了一口气,如同汲取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然后重重点头,坚定地说道:“诺!”

翌日清晨,天色尚蒙眬,一封密信如幽灵般悄然送入河东侯府。信中详细提及王临近日举动异常,言辞间流露出对其受林信影响可能偏离正途的怀疑,并建议林坚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送信之人匆匆离去后不久,一道黑影如鬼魅般从屋脊纵身跃下,转瞬便消失在晨雾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与此同时,李想正在庭院中挥剑练舞,只见他身姿矫健,剑锋划破空气,带起一阵凌厉风声,宛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

王临静静地站在门口,目光紧紧追随李想的身影,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向往。

“你在此等候何事?”李想收剑归鞘,转身询问王宇,眼神中带着一丝关切。

王临快步走上前,神情庄重地低声说道:“昨夜所言,吾一首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忘怀。”

“甚好。”李想满意地点点头,然后递给他一把木剑,目光坚定地说道:“那么,此刻便是汝付诸行动之时。”

王临双手郑重地接过剑,目光炯炯,宛如星辰闪耀,坚定地说道:“诺!”

就在此时,阿福气喘吁吁地匆匆跑来,满脸焦急地喊道:“少爷,大事不妙!林家那边……有人送来一封信。”

李想神色平静地接过信,缓缓展开一看,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

“果然来了。”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看来,吾等之对手终于按捺不住,出手了。”

王临握紧手中木剑,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眼中战意熊熊升腾,大声说道:“既如此,那吾等便……接招吧!”

远处传来一声凄厉的鸦鸣,仿佛是命运的不祥预兆,预示着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李想抬头望向天空,此时阳光正奋力穿透厚重的云层,洒下万道光芒,照耀着大地。一只纸蝶如精灵般随风飘然而至,轻轻落在他的肩头。他并未理会,只是平静地转身,继续指导王临训练。

风,越刮越大,仿佛在积蓄着力量,即将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波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