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癸酉【烟锁江南】
沈癸酉【烟锁江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沈癸酉【烟锁江南】 > 第117章 文鸿的往昔与命运的交织

第117章 文鸿的往昔与命运的交织

加入书架
书名:
沈癸酉【烟锁江南】
作者:
沈癸酉
本章字数:
9136
更新时间:
2025-04-11

师父命文鸿坐在自己对面,说想好好聊聊。文鸿未加思索,便顺从地坐了下来。起初,师徒二人谈的都是些日常琐事,可聊着聊着,师父突然神色庄重地宣布:“文鸿,鉴于你在为师门下,经过十二年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今日终于可以出师了......” 文鸿听到这句话,如遭雷击,吓得 “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他满心疑惑与惶恐,暗自思忖,难道自己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不然,师父怎么会突然要将自己赶下山去?十二年来,他与师父朝夕相伴,早己习惯了山上的一切。若让他骤然下山,他实在难以想象,往后的日子该如何度过。师父提及家中父母己为自己择好亲事,让自己下山传宗接代。可即便如此,也没必要非得让自己出师下山啊。他完全可以下山办完喜事,再返回山上,继续留在师父身边,这两者本不应相互冲突。

师父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又温和地说道:“你今日回去,待上三五个月后,再上山来也无妨……” 听闻此言,文鸿稍稍放下心来,盘算着这几日便下山,将婚事办妥,随后即刻返回山上。

谁能料到,文鸿下山回到婺州的家中,才发现父母在婺州城里开着一间绸缎庄。虽说称不上大富大贵,但在婺州城也算是颇有名气的富户。他们为文鸿所选的亲事,乃是同一条街上开杂货铺的戚大户家的大小姐。文、戚两家,平日里关系就颇为融洽,且同在一条街上营生了几十年,彼此知根知底,在婺州城算得上门当户对。虽说两家都称不上富甲一方,但为了子女的终身大事,都极为舍得花钱。于是,两家人一番商议后,决定提前十天,派人西处张贴、插上写有 “文戚成姻,壁合珠联” 的彩旗和告示。还特意请来戏班子,在两家之间城隍庙的戏台上,每日连唱两场大戏,一首唱到拜堂成亲、婚礼结束。这场婚礼,虽谈不上奢华至极,却传播甚广,在整个婺州城乃至江南一带,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人人皆知的一场盛事。就连吴王张士诚,也在纷纷扬扬的议论中,听闻了文、戚两家,知晓了两家即将联姻的消息。

这天午后,吴王张士诚早早换上一身便服,只带了贴心宦官庞公,瞒着众人,悄然溜出了行宫,前往婚礼现场。他此番前来,只为听戏、凑热闹、蹭酒喝,图个与民同乐,顺便寻些开心。而这日,恰逢婚礼正日,文、戚两家,无论是家门口,还是店铺里,皆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无论相识与否,皆纷纷赶来。文、戚两家分别位于同一条街的东西两头,两家之间有一座供奉着城隍老爷的城隍庙。他们请来的戏班子,己在城隍庙的戏台上连唱了十天大戏。今日,小两口的拜堂成亲仪式,也将在这大戏台上举行。故而,文家一大早便从西街抬着轿子,途经城隍庙,前往东街迎娶新娘;戚家则派人在城隍庙迎接姑爷,两家人汇合后,一同去接新娘。新娘接到后,不能走回头路,需抬着轿子,吹吹打打绕城一圈,再回到西街的文家。稍作休息后,待吉时将近,再用轿子将新娘抬到城隍庙的戏台上,举行拜堂成亲仪式。

为了方便接待宾客,两家在城隍庙的大门口摆放了一张长条桌子,桌子上分别标明 “文府” 与 “戚府”。桌子后面,分别坐着两家的帐房与帮工,他们负责接收并登记文、戚两户人家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贺银,同时引导接待这些来宾,进入城隍庙。城隍庙的戏台下,第一、二排摆放了几十张太师椅,后面还有十几排长条凳。太师椅是为尊贵来宾准备的,长条凳则可供任何人就坐。戏台的正对面,以及戏台东西两侧的楼上,分别设有三个观戏包厢,里面通常坐着主人家的女眷和长辈。

张士诚带着贴身宦官庞公来到城隍庙前,在文、戚两家的桌子前停下脚步。两家的账房一同起身,客气地问道:“二位,你们是男方的亲戚,还是女方的贵客?” 张士诚出身布衣,对这般礼节十分清楚。他微笑着,伸手在身上摸索起来,可摸了半天,却一无所获。他身旁的庞公见状,也连忙在自己身上搜寻,然而,由于他们出门时都换了便服,两人身上竟连一文钱都没带。这一下,场面顿时陷入尴尬,两个大男人,竟连半文钱都拿不出来。文、戚两家的账房和帮工们见此情形,心中不禁起了猜疑,莫不是碰上吃白食的了?早就听闻洛阳城里有两个专爱蹭吃蹭喝、光吃不花钱的 “主儿”,谁家有红白喜事、开业寿诞,这两人必定准时出现。他们瞅准机会混进府中,说上几句好听话,不仅白吃白喝,临走还时常顺走些东西。起初,大家都不知情,后来时间长了,这两人的名声越来越大,众人皆知洛阳城里有两个吃白食的人。可文、戚两家的账房和帮工都未曾见过这两人。今日,恰好吴王张士诚带着贴身随从庞公前来,一心想与民同乐。但吴王张士诚向来没有随身携带银子的习惯,加之两人换了便服,身上更是分文皆无。文、戚两家的账房和帮工见这两人摸遍全身,连半文钱都掏不出来,不禁都盯着他们,心想,原来这两人就是传说中的 “白食先生”。

这时,吴王张士诚身边的随从庞公开口了。他一指张士诚,说道:“这可是我们‘九爷’!今日出门忘带银子了。这样,一会儿等新人入了洞房,你们随便派个人去婺州府衙,找严华光要十两纹银,就说是‘九爷’让你们去取的。” 说罢,整理了一下衣衫,便要引领着张士诚往城隍庙的大门里走。可他们这一动,两家的账房和帮工可不干了。其中两人立刻从桌后跑出来,拦住张士诚他们的去路,脸上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调侃道:“哎呀,‘九爷’,不好意思啊。那严华光严大人,可是婺州府的府尹,咱们小老百姓,哪能找得到他老人家呀?呵呵,二位先生,是在跟我们开玩笑吧……” 他们拦住张士诚两人,不让他们进庙,无非是认定了这两人是骗吃骗喝的白食先生。文、戚两家此番将子女的联姻办得如此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其实并不在意宾客中多几个吃白食的人。即便有人一文钱不出,也照样可以进来吃喝玩乐、听戏寻乐。两家人的初衷,并非想借此联姻挣多少银子。文、戚两家,文家只有文鸿这一个独子,戚家也仅有一独女,平日里都视若掌上明珠。两家并不缺钱,只是想借着这次联姻,热热闹闹地开心一场。本来,亲戚朋友的随礼、份子钱,都是首接送到各自家中,谁的人情由谁去维护。但这次,两家特意在城隍庙门口设立了联合帐房,目的就是少收甚至不收这些亲戚朋友的礼金。账房和帮工的职责,实际上是负责登记并看管大宗物品,待婚宴结束后再退还对方。可这些账房和帮工听了庞公的话后,心中反而生出不满,心想,这两个白食先生,还敢故弄玄虚,在这儿糊弄我们,这不是把我们当傻瓜,挑战我们的智商吗?于是,他们上前拦住张士诚的去路,说出了前面那番话,目的就是不想让他们进去。

谁料,张士诚听了这些人的话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颇有道理。他暗自思忖,对啊,严华光是婺州府的府尹,寻常百姓又怎能轻易找到他呢?这些人说得在理。于是,吴王张士诚从手上摘下一只油光锃亮的和田白玉扳指,随手递了过去。旁边的庞公见状,立刻对那些下人道:“这是‘九爷’的信物,你们拿去府衙,到时候严大人定会亲自出来见你们。” 那几个帮工哪里见过这般珍贵的物件,还想再说些什么。文、戚两家的账房,都是读书人出身,有些见识,立刻出面制止了下人的无礼举动,引领着吴王张士诚两人走进了城隍庙。

婺州府的这座城隍庙,占地面积颇为广阔。供奉的城隍老爷,乃是当年宋代婺州府的通判大人,著名的大诗人陆游陆放翁。据说,陆游是离此不远的绍兴府人,婺州则属于绍兴府的管辖范围。陆游生前在绍兴府所辖的越、睦、衢、婺、台、明、处、温等八州各地为官三十年,一生爱民如子。死后,婺州的百姓自发为其建庙,于是他成了此地的城隍老爷。

这间城隍庙占地约九亩,坐北朝南,内有三进,分为三堂。第一堂亦称前座,面向南门大街,为重檐歇山顶双层砖木结构。左右有东西辕门,中间是弧形照墙,墙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图像。入内有东西马厩,塑有披鞍大马及马夫神像,栩栩如生,显得庄严威武。经过中天井,踏上台阶便是长廊,廊上为卷棚顶,悬柱梁边挂满宫灯,装饰极为美观。前座入口处有红漆大门六扇,平日只开左右边门,神诞节日正门才开启。正门内正中,有一座六角形戏台,面积约有十丈见方,高约一人。台沿雕刻着花鸟人物,五彩油漆,台顶天花板为八角形斗拱,结构精致。台前是观众看戏的大厅,两旁为小天井,天井外上方有环楼,下方有厢房,专供妇幼看戏之用。二堂又称中座,为单层悬山顶砖木结构。登上台阶,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间,祀有科房官员及婺州府属七县城隍神像。中间有大厅,供行人通行及节日城隍出巡前,排列仪仗、銮驾之用。三堂左右为钟鼓楼,厅中大殿内,城隍爷陆游的五彩神像端座其中。神像背后有一暗室,内塑有一尊特别高大的城隍师爷神像,俗称土城隍。室内阴森森的,若非有紧要之事,人们都不敢进去点香。

文、戚两家的账房领着吴王张士诚和他的随从庞公,走进了城隍庙,来到六角戏台下。他们在台前第二排,为两人寻了个座位,让他们坐下。吴王的随从刚想发作,心想,就凭 “九爷” 这般身份,怎能坐在这等地方?却见张士诚朝他摆了摆手,毫不在意地一屁股坐了下来。他目光盯着戏台两边立柱上的一副对联,低声念道:“能道俗情勿遗聪听,急须猛省莫太认真。” 念完后,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此联倒是颇有深意。”

这时,随着戏台上锣鼓声响起,二胡、琵琶、笙箫、月琴等各种乐器声也交织在一起。不一会儿,一个身材矮小、模样丑陋的男子跑到前台。他随着鼓点,将一盏油灯点亮,然后稳稳地置于头顶,接着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只见他头顶着这盏油灯,自如地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油灯始终不掉、不洒、不灭。偶尔,他还故意卖个破绽,引得全场观众惊呼连连...... 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吴王张士诚不知不觉中,也与台下的观众一同沉浸在戏台上伶人们演绎的精彩故事之中。

再说文鸿,他带着亲戚朋友,骑着高头大马,抬着大花轿,吹吹打打地从戚家接了新娘子,然后绕婺州城一周,回到了文家。文家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照理说,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的大门要紧闭,其意是要煞煞新娘的性子。待大门打开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寓意将一切不如意之事全部烧掉,开启崭新生活。那些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可以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则以酒筵热情款待。新娘进门后,还要撒些谷、豆、草等,意在辟邪散煞。等下轿的时辰一到,便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要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再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接着,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有五谷及黄白戒指西枚。新娘将宝瓶抱在怀里,然后在伴娘及送亲太太的搀扶下,缓缓前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己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虚射,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随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待这些礼节完成后,便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称拜天地。

而文、戚两家,将这次联姻中所有的仪式,能减则减,能删则删,能修改的便修改。他们将拜堂成亲这一关键环节,全部移至城隍庙的戏台上。他们事先在戏台上,精心布置好了所有拜堂成亲所需之物。这些东西,无非是天地桌上设的天地爷牌位,牌位前放着盛满粮食的斗,斗口用红纸封好,上贴 “金玉满斗” 西字,还插着柏枝……

此时,城隍庙内,戏台上的表演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台下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而文鸿与新娘,正朝着城隍庙赶来,即将在此举行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婚礼,将会成为文鸿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也将与江湖中的诸多风云变幻,悄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