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文的成绩,她很清楚,但他有了沪市的户口,而且他有了一份拆迁补偿的资格。不管读什么,其实压力都不很大。但也记得图南说的,“耀祖”们的劣根性,你替他都安排了,他们也不会感激,所以她也抽空把情况摆给他看。
这会,成绩好的可以读中专,成绩不好的可以读技校和职高。社会开放了,各行各业都要人,高中其实在这时,对于普通老百姓反而不是最优解。在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读什么大学啊?
李佳可能是被图南说的职业规划给触动了,于是找了资料,和刚进初三的李文谈了起来。首先说的就是,这是你的未来,你想好。想好了,我们就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顺便说了一下图南说的职业规划,当然,没说图南有作坊,只说了鹏飞爸是木匠,他有天然的便利。
“所以我觉得要么你和筱婷一样,读高中,然后还有三年时间努力,我虽说没有庄图南在学校混得好,但人缘还可以,你考进来了,就比别人容易。”李佳建议着。
李文知道姐姐的意思,他现在成绩一般,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读中专有点悬。但读高中是够了的。
高中三年努努力,自己又是本地户口,考个大专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他想想还是拒绝了,他真的觉得姐姐太苦了。他能早点来沪市上中学,也是托了姐姐的福,自己己经不能再拖累姐姐了。既然总要努力的,不如早点努力,考个中专,让姐姐放松下来,为她自己活一把。
两人说开了,抱头痛哭了一把,就一块对几个计划内中专都进行了比较。
财政计划内中专,最好的当然的财政局中专,前几年人家只招高中毕业生,而近两年放宽了,肯招初中毕业生了。但分数极高;
第二就是中师了,中师也很不错,不过沪市一首要求高,再说以李文的成绩和能力,读中师可能有点勉强。
第三就是卫校了。卫校分护理,药剂士,中药学几个专业,相对前两个专业,卫校分数线低一点的。而且卫校多,都附属几大医学院。上升渠道多!
三小只的建议就是考药剂师,因为鹏飞的妈妈大学里学的也是药学,说他舅舅说了,药剂师最舒服了,还能考职称。不要太实惠!
李佳觉得,很好,这时就看到朋友的好处。有了目标,就自己给他补习,加上李文现在不在爷爷奶奶家住,不会觉得自己活着都是错的情况下。心情不同,状态也不同,又有三小只和新交到朋友们的鼓励,学习成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了。一举考上了沪市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药剂专业。结果还被婶婶笑,都能考药剂了,为什么不考师范?当老师多好。
李佳懒得搭理,以李文的性子,当老师,真的有点为难他,还不如当药剂师,出门还得被人叫个医生。他们这中专针对的都是沪市的大医院,可不要太抢手。
李文安定下来,而李佳父母也不安生起来。觉得让李文不上高中,不考大学,就是李佳不肯为弟弟牺牲……
至于说,父母的信,李佳都不看了,首接扔给李文。
李文可能离开了李家,又有了林栋哲他们这样的小伙伴,脑子也就开开窍了,再看看父母的信,他也觉得厌烦了。
主要是林栋哲他们的信,而林栋哲三句话都不会离了图南,于是李文不知不觉的就被洗了脑。于是都会被类比一下,觉得书信里图南为家人辛苦打拼的样子,就能主动替换成李佳。
然后想到,父母怎么能把这么重的压力交给姐姐?他们不知道她的辛苦,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写信回去,父母那拎不清的话语,让李文也有种绝望的感觉,对父母来说,自己反正有了沪市的户口。考大学,就业是有天然优势的,为什么不读高中?哪怕读了高中读师范的大专也是好的。至少受人尊敬啊。
李文都想死了,觉得父母是不是因为自己转户口太顺,忘乎所以了?自己能回来上初中,那是姐姐的功劳,不然,爷爷奶奶和二叔二婶能让他留下?
最早在爷爷奶奶家住的日子,明明姐姐说了,那房子是图南哥亲自设计的,给他的地方,就是给他的,这是他应得的,不用想太多。不过,那段经历让他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
若不是当初选学校时,给他选了一间可以住校的,他真的会崩溃。他就会不禁去想,当初姐姐是怎么熬过来的。而父母却一点也不想想这些,他们想的就是要回沪市,用自己儿女,为他们争取回沪市的一方天地。难不成,他们生儿育女就是为了这个?
李文有了觉悟,一下子就更努力了,对于父母的信,也不想搭理了。好好学习,中专学药剂出来就是初级的药剂士,大学出来,就是中级药师。但是可以一路考上去。这会的中专,你要愿意,就真的可以一路考上去的。李文就按着图南给李佳分析的,职业规划,看着上升的路径,自己图谋起来。
而鹏飞他们也为他想着办法,这能找谁?当然是庄华林了。庄华林有大哥和侄子的保驾护航,毕业就留校了。
而沪市和苏州的联系其实很紧密的,在清时,百万苏州人迁往沪市的,所以苏州话和沪市话非常相近的。饮食习惯也很接近。可以说是近亲。而医药界又能多大。
大学与大学之间其实也是紧密合作的,庄华林从老师做起,行业内培训,开会,学习,然后总能找到几个熟人的。
鹏飞暗示亲妈,这可能是图南未来女友的亲弟弟。图南哥能不能找到女朋友,这可是关键的一步。
庄华林很快就找到机会点了,看看李文的学校,“沪市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第二医学院是有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的。只要李文够优秀,他就可以一路读下去。根本不用出校门。
只要知道是什么学校了,找机会还是容易的。拉着做了两校的药剂学生的交流。也为庄华林在苏州医学院新老师中打开局面。而在沪市药剂学会这边,也都搭出了人脉。可以说是双赢了。于是,庄华林有点后悔,早知道让儿子也学药剂了。现在她在帮别人的儿子搭起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