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瑶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骄傲:“爸,您要是知道是谁搞出来的技术,就不会这么想了。”
“哦?”宁靖邦饶有兴趣地看着女儿,“是谁?”
宁瑶微微一顿,嘴角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笑意:“是林锐。”
“林锐?”
宁靖邦微微一愣,仔细回忆了一下这个名字,发现自己并不熟悉。
但坐在一旁的宁母却早有所察觉,目光在女儿脸上扫了一眼,忽然笑道:“瑶瑶,你这语气不对啊。”
宁瑶一怔:“什么?”
宁母放下手里的绣活,嘴角带着一丝揶揄的笑意:“你以前可不会在我们面前提哪个男同志的名字,今天怎么主动说起了‘林锐’?”
宁瑶:“……”
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竟然被母亲察觉到了端倪,顿时有些不自在,忍不住瞪了母亲一眼:“妈,您别乱想。”
“我可什么都没说。”宁母笑眯眯地看着女儿,眼神里带着一丝促狭,“不过,你这表情,倒是挺有意思的。”
宁靖邦看着母女俩的互动,忍不住乐了,放下茶杯,饶有兴趣地看着女儿:“说说吧,这林锐,到底是个什么人?”
宁瑶知道瞒不过去,轻轻咳了一声,收敛了脸上的不自在,认真地说道:“林锐是红星轧钢厂的技术员,但他的能力,远远不是一个普通技术员能比的。”
“哦?”宁靖邦挑了挑眉,原本还有些随意的神情,此刻变得认真起来。
“他不仅在轧钢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还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他的连轧机自动调整系统,己经得到了工业部的认可,并被列为国家机密。”
宁靖邦闻言,猛地一愣,随即猛地坐首了身体,眼神中透出一丝震惊:“你说什么?他造出了连轧机?”
宁瑶点头:“是的,我和刘伯伯去的时候亲眼见过。”
宁靖邦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最初的随意,变成了浓浓的兴趣。
“这小子……有点意思。”
他轻轻着茶杯,目光深邃,“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能做到这种程度?”
宁瑶轻轻一笑:“爸,他可一点都不普通。”
宁靖邦沉思了片刻,忽然抬头看着女儿,嘴角微微一勾,意味深长地说道:“瑶瑶,你这么维护他,不会是……喜欢上这小子了吧?”
“噗——”
宁瑶刚端起茶杯,听到这句话,差点一口茶喷出来,连忙咳嗽了两声,脸颊微微泛红:“爸,您瞎说什么呢?”
宁母在一旁轻轻一笑,眼神温柔地看着女儿:“瑶瑶,喜欢就喜欢,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妈!”宁瑶跺了跺脚,脸色更红了几分。
宁靖邦哈哈大笑,随即摇了摇头,正色道:“不管怎么说,这个林锐,我倒是越来越感兴趣了。”
想了想,轻轻敲了敲桌面,沉声说道:“这样吧,瑶瑶,你把他的资料整理一下,我要看看。”
宁瑶点了点头,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心中暗道:林锐,你怕是还不知道,你己经惊动了全国工业界,现在,连三机部都开始注意你了……
……
红星轧钢厂,车间内机器轰鸣,热气蒸腾。
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肩抗手提,一箱箱零件被搬运到指定位置。
杨厂长带着技术科的人,按照林锐的设计方案,对轧钢机进行升级改造。
林锐站在中央,目光如炬,指挥着众人安装伺服电机、调整轧辊间距。
尽管厂里的技术员己经被他的方案震撼得五体投地,但林锐心里清楚,真正的技术革命,远不止于此。
“数控系统才是关键!”
林锐心中暗道。
在这个年代,国内的机床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但是早在前几年,清北大学曾成功研制出一台数控机床,但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因素,未能实现量产。
那时的数控机床庞大笨重,机械结构复杂,精度不足,使用电子管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运算速度慢,稳定性差。
最关键的是,打孔纸带系统极易出错,导致加工精度无法保证。
如果红星厂想真正领先全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数控技术!
但林锐知道,这件事不能张扬,毕竟“超前的技术”在这个年代太过惊世骇俗,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决定独自完成数控系统的改造。
当夜幕降临,车间的机器声逐渐停歇,工人们陆续收工回家,厂区陷入一片寂静。林锐独自推开一间废弃车间的门,借着昏暗的灯光,开始翻找可用的零件。
“得找个能精准控制打孔的机械装置……”
他的目光落在角落里一台蒙尘的旧式缝纫机上。
缝纫机的机械传动系统虽然简单,但有一个关键特点——能够精准控制针脚位置!如果将其改造成打孔纸带的控制系统,说不定能解决数控机床的输入问题。
林锐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把缝纫机拆开,仔细研究其内部结构。
“踏板控制转速,齿轮传动精准……如果改装一下,让它变成打孔机,应该可行!”
利用系统提供的材料,拆下其中的齿轮组,将其中几个齿轮重新排列,使其能够按照设定的步距前进,每前进一格,就能在纸带上精确打一个孔。
但光有机械结构还不够,林锐又用系统奖励的电子元件制作了一个信号放大器,以确保数控信号能够稳定传输到机床上。
连续几天的奋斗,简易数控系统终于初步成型。
林锐将纸带送入缝纫机改造的打孔装置,启动开关,机器开始运转。
“嗡嗡嗡——”
纸带缓缓前进,一排整齐的孔洞被打了出来。
林锐拿起纸带,对照之前设计的编码表检查。
“不对!”
他皱起眉头,发现孔位出现了偏差,导致指令传输错误。
“问题出在哪儿?”
林锐仔细检查线路,发现电子信号并无异常,说明问题出在机械传动部分。他再次拆解机身,仔细观察齿轮组的运转情况。很快,他发现了关键——
“齿轮间隙过大,导致定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