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冬日里的一阵寒风。他停顿片刻,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仿佛要将每个人的心思都尽收眼底。
“太子杨勇,近年来行为愈发骄奢无度,竟欲将樊川至散关之地,尽皆划为私苑,营建楼台宫殿,以供其享乐。”杨素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讽刺,似乎又带着几分无奈。大殿里的大臣们都鸦雀无声。
“不仅如此,太子在东宫苑内私筑小城,四季不息,劳民伤财,只为满足其一时之欢。”杨素继续道,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仿佛要将心中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倾泻而出。
这时,又有一位年迈的大臣忍不住开口:“宰相大人,此言可有确凿证据?”他的声音虽颤,却透着几分坚定。
杨素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密信,轻轻展开:“此乃太子亲笔所写,信中言辞狂妄,欲杀谏臣,以清其耳根。更有东宫左卫率苏孝慈被贬之事,太子愤恨难平,扬言要报复。”
大殿内顿时又激起一片哗然,百官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杨素则趁势又添了一把火:“更有甚者,太子目无皇上,竟敢妄议皇上,声称皇父厌恶其侧门庶姬妾,并以高纬、陈叔宝为例,扬言庶出亦能亡国。”
此言一出,大殿内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百官们都知道,这话若是真的,那可就是滔天大罪了。就在这时,隋文帝的声音从大殿深处传来,带着几分疲惫,几分哀伤:“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朕近览《齐书》,见高欢纵子亡国,心中不胜悲愤。朕岂能重蹈覆辙?”
随着隋文帝的话音落下,大殿内再次响起了一阵低语。而杨素则趁机提出逮捕杨勇党羽的建议。隋文帝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杨素的提议。
‘’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呀!废黜太子要三思而后行啊!‘’
元旻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瞬间在大殿内炸响。百官们纷纷侧目,心中暗自为元旻捏了一把汗。而杨素则冷笑一声,心中暗道:“这元旻,真是自寻死路。”
果然,隋文帝听后脸色一沉,怒声道:“元旻,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太子之罪,铁证如山,你莫非也要与他同流合污?”
元旻闻言,心中一凛,但仍坚持道:“陛下,臣并非为太子开脱,只是觉得此事必有蹊跷。望陛下能再行调查,以免铸成大错。”
隋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然而,就在这时,杨素却趁机伙同元青,指使下级官吏证奏元旻“曲事于勇,情存附托”。并声称在仁寿宫时,太子曾派亲信裴弘给元旻送信,信中写着“勿令人见”四字。
隋文帝听后,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朕在仁寿宫,有纤介小事,东宫必知,疾于驿马。朕早已心生疑虑,如今看来,果真是此徒所为。”
说完,隋文帝便下令将元旻逮捕。而右卫大将军元胄,此时正好下值经过,见状心生一计,故意留在殿中,诡称自已不下值是为了“防元旻”。并声称担心元旻会发动左卫兵叛乱。
隋文帝闻言,更是怒不可遏:“朕乃天下共主,岂容尔等宵小之辈放肆!”说完,便当即下令处死元旻,并赐元胄帛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