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年十一月,隋文帝杨坚,这位一统天下的雄主,在这寒风渐起的时节,于皇城南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这份宁静与庄重之下,江南之地却暗流涌动。
自东晋以来,江南便是世家大族的天下,法律宽松,权势交错,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隋朝的建立,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旧日的阴霾,却也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尚书右仆射苏威,一位致力于改革的智者,他撰写的《五教》,本意是教化百姓,提升国民素质,却不料在江南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五教》读起来拗口,还得全家老小一起学,简直是折磨人!”茶馆里,一位中年文士愤愤不平,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言语间满是对新政的不满。更有谣言四起,称隋朝欲将江南百姓悉数迁往关内,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如野火燎原,不可遏制。
就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几位心怀不满的志士站了出来。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都,他们各自举旗,自封天子,一时间,江南大地烽火连天,叛军四起。那些原本平静的乡村小镇,被战火的阴霾笼罩,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隋文帝考虑到杨广有平叛南陈朝的经验,晋王萧妃与江南士族有广泛的渊源,威望甚高。故调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移镇江都,而原扬州总管秦王杨俊则调换为并州总管。
二十二岁的杨广临危受命,又一次进抵江南,随他南行的有将军郭衍、字文述等。但隋文帝给他的任务并不是总统军队,指挥平叛,而是以皇子的身坐镇一方,并规定晋王杨广需"每岁一朝"。
同时,杨素,这位隋朝的柱石之臣,被紧急任命为行军总管,率军南下平叛。他的到来,为这场乱世纷争带来了一丝转机。然而,长江天堑,横亘在前,如何渡江成了首要难题。
夜幕降临,寒风凛冽,始兴人麦铁杖,一位勇武过人的壮士,主动请缨,愿戴蒿草伪装,夜渡长江刺探敌情。他的身影在夜色中消失,只留下一串坚定的脚步声和那即将改写命运的决心。
“铁杖兄弟,此行凶险,务必小心!”杨素望着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担忧。然而,麦铁杖并未让他失望,两度渡江,虽被叛军俘虏,却凭借超凡的勇力和智慧,斩将夺旗,割鼻而归,震惊全军。
“好一个麦铁杖,真乃我军之福将!”杨素大喜过望,立即上书朝廷,请求表彰其功绩。麦铁杖的英勇事迹,也在军中迅速传开,成为了激励士气的佳话。
随后,杨素率水军自杨子津而入,势如破竹,接连击败叛军首领朱莫问、顾世兴、叶略等人。每战必胜,隋军士气大振,叛军则节节败退,江南的局势逐渐明朗起来。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在后头。高智慧,这位叛军中的佼佼者,在钱塘江东岸筑起坚固的营垒,战船密布,誓要与隋军决一死战。面对如此强敌,杨素陷入了沉思。
“吴地之人,悍勇善战,正面交锋,恐难取胜。”部将南阳人来护儿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请将军率军固守,由我带奇兵偷渡钱塘江,直捣敌后,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杨素闻言,眼前一亮,拍案叫绝。一场惊心动魄的奇袭计划,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