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师傅,刘师傅,进展如何?"周怀安走过去问道。
"哦,周总工啊,"易中海慢悠悠地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这活儿不简单啊,咱们正在慢慢来呢。"
刘海中也搭腔道:"是啊,这精度太高了,手稍微一抖,就前功尽弃了,得慢工出细活。"
周怀安扫了一眼工作台,只见两人面前的工件才刚刚开始加工,跟图纸上的成品差了十万八千里。
"从早上到现在,就做了这么点?"周怀安皱眉问道。
易中海放下锉刀,一脸严肃:
"周总工,你别看这个不起眼,这可是精密活儿,不比那些粗活。一毫米的千分之一,你知道有多细吗?比头发丝还细!咱们得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否则做不好。"
刘海中也附和道:"就是啊,周总工读过那么多书,懂那么多理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周围的年轻技工们看到这一幕,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有些人心里己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两位老师傅明显是在故意拖延。
李德才从车间另一头走过来,看到这情况,脸色有些难看,但碍于两人的资历,也不好首接说什么。
"周总工,"李德才尴尬地解释,"精密零件确实需要时间,但..."
易中海打断了他:"李科长,你也是老技术人员了,应该知道这种精度的零件有多难做。锉刀不是笔,台虎钳不是算盘,不是纸上画画那么简单。"
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周怀安一眼,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你们那些书本上的理论,遇到实际操作就知道难了。没几十年手艺,这活儿谁也做不好。"
周围的气氛瞬间变得诡异起来。
大家都感觉到了两位老师傅话里有话,分明是在挑战周怀安的权威。
年轻技工们紧张地看着周怀安,不知道他会如何反应。
毕竟,在技术上挑战一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总工程师,这可不是小事。
刘海中见状,更加得意,补刀道:"周总工,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这活儿太难了。你的设计是挺好,就是有点...脱离实际。"
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周怀安的反应。
周怀安面无表情地看着两人,内心却在冷笑。这两个老东西,打的什么主意他一清二楚。
不就是想借此机会让他在全厂人面前丢脸,证明他那套"数控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吗?
"是吗?"周怀安淡淡地说,"那我来试试。"
他走上前,伸手摸了一下工作台上的锉刀。
【检测到宿主接触钳工工具,是否启动技能分析?】
【启动】
【分析完成:高级钳工技能包己上传至宿主知识库】
【内容包括:精密锉削技术、微调打磨方法、公差配合原理、热处理后调校技巧...】
周怀安眼前瞬间浮现出无数钳工技巧的画面,从基础的锉刀使用方法,到高级的精密调校技术,甚至包括一些在这个年代都算顶尖的工艺秘诀。
他的双手仿佛有了自己的记忆,知道如何握住工具,如何用力,如何判断工件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既然你们不行,那我来。"周怀安平静地说道,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车间中,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车间里炸开了锅。
"周总工要亲自动手?"
"他行吗?看着挺年轻的,有这手艺?"
"书生做钳工?怕是要闹笑话。"
易中海和刘海中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笑容。在他们看来,周怀安这是自取其辱。钳工可不是读几本书就能精通的,那是几十年磨出来的手艺。
"周总工,"易中海假惺惺地劝道,"这活儿真不简单,您还是..."
话没说完,周怀安己经坐到了工作台前,拿起了锉刀和工件。
全车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幕。
有人甚至悄悄打赌,看周怀安能坚持多久就会放弃。
只见周怀安调整了一下台虎钳的角度,然后用一种所有人都没见过的奇特姿势握住锉刀,开始在工件上作业。
周怀安坐在工作台前,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停歇。
与易中海和刘海中那种刻意拖沓的"慢工出细活"完全不同,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一气呵成。
锉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随着手腕的轻微转动,金属屑均匀飞落。
众人惊讶地发现,他的锉削方式与传统工人完全不同——不是单一方向反复锉削,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交叉锉削法",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平整的表面。
"这是什么手法?"一个年轻技工忍不住小声问。
没人能回答,因为这种技术在国内根本没人见过。
周怀安头也不抬,专注于手中的工件。他的动作快得惊人,却又不显匆忙,每一下都恰到好处。
从锉削到打磨,再到精密测量和微调,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停顿和犹豫。
不到十分钟,他就完成了易中海和刘海中声称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精密零件加工。
"好了。"周怀安放下工具,将完工的零件举起来,在灯光下审视着。
车间里顿时一片哗然。
"这么快就做完了?"
"不可能吧,这才几分钟啊!"
"肯定是糊弄人的,这精度能达标?"
易中海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周总工的手艺确实快,就是不知道精度如何了。这种精密零件,可不是做得快就行的。"
刘海中也附和道:"就是,零件的精度才是关键,速度快不算本事。"
其他老工人也纷纷摇头:"绝对偷工减料,做不准的!"
"这么快,误差肯定超标!"
"我干了二十年钳工,没见过谁能这么快做出精密零件的。"
周怀安面不改色,将零件递给李德才:"李科长,请您用千分尺测量一下误差。"
李德才接过零件,小心翼翼地用最精密的千分尺测量起来。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结果。
李德才测量了一处,皱了皱眉,又测了第二处,第三处...他的表情从疑惑逐渐变成惊讶,最后是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