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读书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读书日记 > 第9章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第9章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加入书架
书名:
读书日记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9000
更新时间:
2025-05-16

当你在创业的征途上,看着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的功能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当精心筹备数月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冲击得支离破碎,你是否曾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或许你拼尽全力,加班熬夜,却依旧在迷雾中迷失方向。这并非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你缺少一套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元能力」。这套融合了哲学智慧、数学逻辑与商业实践的方法论,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将创业路上的重重迷雾,转化为充满机遇的可控游戏,让曾经困扰你的迷茫焦虑,变成推动你成长的坚实阶梯。

一、80 年前的认知革命:毛泽东《实践论》的破局智慧

回溯到 1937 年,在延安那简陋却充满思想光芒的窑洞里,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毛泽东伏案疾书,挥笔写下了经典著作《实践论》。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如同惊雷一般,震碎了当时人们固有的认知模式。那句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 —— 真理从来都不在书本的教条里,不在那些生搬硬套的理论中,而是藏在人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里。

《实践论》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为我们揭示了两大至关重要的认知规律。其一,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创业过程中,起初我们可能只是接收到用户吐槽产品难用这样的零碎经验,这便是感性认识阶段;随着不断地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我们逐渐总结出 “极简设计” 才是关键所在,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最后,我们将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应用到实践中,推出新版本的产品,观察用户的反应,以此来验证我们的认知是否正确。在这个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认知不断得到迭代和升级,每一次循环都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

其二,《实践论》明确指出,没有永恒正确的理论。商业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昨天还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在今天可能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就好比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2020 年首播带货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无数创业者和商家纷纷涌入,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到了 2023 年,市场风向己然转变,私域运营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如果还固守首播带货的旧有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苹果公司的转型历程,堪称现代版《实践论》的生动演绎。乔布斯这位传奇人物,曾凭借卓越的眼光和超前的理念,引领苹果创造了无数辉煌。但即使是他,也曾坚持 3.5 英寸屏幕是手机的 “黄金标准”,认为这是最适合用户操作和视觉体验的尺寸。然而市场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三星推出的大屏手机迅速抢占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面对这一困境时,库克带领的苹果团队没有固执己见,而是选择通过大量的市场测试,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他们发现,随着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和对视觉体验要求的提高,大屏手机确实更符合市场趋势。于是,苹果果断推出 iPhone 6 Plus,用实践修正了原有的认知,成功逆转战局,再次稳固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

二、数学家的智慧:贝叶斯概率的量化迭代系统

如果说哲学的思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么数学则为我们提供了精准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数学的众多理论中,连投资界传奇人物巴菲特都推崇备至的贝叶斯定理,其本质就是一套神奇的「打脸升级系统」。它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用数据作为武器,持续修正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贝叶斯定理的运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先验假设」,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创业项目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市场的初步调研等,为新产品设定一个成功率的初始判断,比如认为其有 60% 的成功率。这就像是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接着进入「证据收集」阶段,我们通过制作小样版产品,并将其投放到小范围的目标用户群体中,获取真实的用户反馈。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摸索时,点燃一盏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一小段路。最后是「后验修正」,根据实际收集到的数据,如只有 30% 的用户愿意为产品买单,我们及时调整对产品成功率的预期,将其修正为 30%。

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数学理论与《实践论》形成了奇妙的共振。毛泽东强调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贝叶斯主张 “用证据修正信念”,两者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深刻地反对盲目自信与犹豫不决这两种极端的思维方式。盲目自信的人,就像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却不愿改变航线的船只,最终可能会撞上暗礁;而犹豫不决的人,则如同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的旅人,错失了前行的良机。

奈飞(flix)的转型之路,就是贝叶斯思维在商业领域应用的经典案例。在发展初期,奈飞假设用户最在意的是 “配送速度”,毕竟在那个 DVD 租赁的时代,快速拿到想看的影片对于用户来说确实很重要。然而,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测试,他们发现用户其实更看重 “海量片库”,即使需要多等上两天,用户也愿意为了能看到更多心仪的影片而忍受配送时间的延长。基于这一发现,奈飞果断调整战略,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仓储中心,丰富影片库存。这一决策让奈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就了行业霸主的地位。贝叶斯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此:它允许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但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发现错误,并将犯错的成本降到最低。

三、硅谷方法论:精益创业的实操指南

《精益创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和复杂的数学理论,转化为了一套切实可行、能够落地执行的行动纲领。它的核心思想简洁而有力,那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去验证最大的认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道路上,尽可能地减少试错成本,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精益创业的方法论中,有三个关键的要素。首先是 MVP(最小可行产品),它就像是一个精简版的试验品,能够快速验证我们的核心假设。Dropbox 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发一个完整的产品,而是制作了一个功能演示视频,向用户展示云存储的概念和优势。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简单的视频竟然吸引了上万人注册,成功验证了云存储的市场需求。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 MVP 的强大威力,它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快速获取市场反馈。

其次是 可验证指标,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不能被一些虚荣指标所迷惑,比如单纯的下载量、点击量等。这些数据虽然看起来漂亮,但并不能真正反映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应该聚焦于 “啊哈时刻” 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精准地揭示用户是否真正认可产品,是否愿意为产品付费。只有关注这些可验证指标,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是 敏捷转型,在创业的道路上,假设被证伪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撑到底,不愿意承认错误。Instagram 最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个名为 Burbn 的打卡社交应用。然而,在上线后发现用户对其并不感兴趣,团队没有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模式,而是果断进行转型,砍掉了所有多余的功能,只保留照片滤镜这一核心功能,最终成功打造出了一款风靡全球的产品。

这套精益创业的方法论与《实践论》和贝叶斯定理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实践论》为我们指明了迭代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更新认知;贝叶斯定理提供了量化的工具,帮助我们用数据来精准地更新信念;而精益创业则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案,告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商业体系。

西、普通人修炼迭代力的西大心法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在创业或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掌握迭代力,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西大心法,逐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迭代能力。

首先是 建立假设意识。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开启一个新的项目时,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而是要先静下心来,仔细拆解其中的核心假设。以转行做自媒体为例,我们需要验证两个关键假设:一是我们选择的内容方向是否有市场需求,二是我们自身是否具备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只有明确了这些核心假设,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后续的验证工作。

其次是 设计最小验证闭环。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而是要用 20% 的精力去完成 80% 的关键验证。比如,当我们想要尝试自媒体创作时,可以花 1 天的时间,制作 5 条不同风格的视频,然后将这些视频投放到目标社群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过分纠结视频的拍摄质量、剪辑效果等细节,而是重点关注播放完成率和用户的转化留言等关键数据。通过这种快速、低成本的验证方式,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反馈。

第三是 设定打脸阈值。在创业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将数据看得比自尊心更重要。当我们设定的目标没有达成时,比如 3 条视频的播放量均低于 500,这就表明我们之前的假设 1 可能存在错误;如果视频播放量很高,但没有任何转化,那就说明假设 2 需要进行调整。我们要敢于正视这些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固执己见。

最后是 避开两大陷阱。在实践迭代力的过程中,有两大陷阱需要我们特别警惕。其一是完美主义导致的行动瘫痪,很多人总是想着 “等我准备好了再行动”,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永远都没有真正准备好的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只会让我们错失良机,停留在原地踏步。其二是路径依赖,有些人因为上次采用某种方法取得了成功,就坚信这次一定也行,却忽略了环境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陷入固有的模式中,无法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迭代思维的本质:与不确定性共舞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快速试错、小步进化的能力。《实践论》《贝叶斯定理》《精益创业》三者共同构建起了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不确定性。

从 哲学根基 来看,《实践论》让我们承认认知的局限性,明白真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逼近的过程,主张通过持续的实践来逐步接近真理。就像那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在 数学工具 层面,贝叶斯定理将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转化为具体的概率,让我们能够通过不断收集数据来逐步修正自己的信念。例如,在进行产品推广时,我们可以通过 A/B 测试等方式,量化用户对不同方案的偏好,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而 实践方法 上,精益创业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它用低成本实验替代了主观臆断的决策方式。比如,用 MVP 替代完整产品的开发,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风险和成本。

这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度不确定的领域,如创新、创业、政策制定等,这套方法论能够显著降低我们盲目行动的风险,同时避免我们陷入空想或教条主义的泥潭。

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当今时代,这个世界奖励的不是那些追求 “永远正确” 的人,而是那些懂得 “快速纠错” 的行动派。每一次的迭代都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我们用小错误避开更大陷阱的宝贵经验。记住,在创业和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就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捷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